前面浅谈了鉴别瓷器到代的第一招和第二招,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进保莱拍卖主页,翻阅过往文章) 今天来说一说最后一招之瓷器的纹饰色彩。 【宋 龙泉窑青釉盘口瓶】 从瓷器的纹饰和色彩上看,同陶瓷器的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朝代特点。 瓷器的纹饰色彩发展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繁缛的过程。 无论是划印贴刻,还是雕剔描绘,是单一色釉,还是五彩缤纷,都是一个朝代工艺水平的缩影。 随着朝代推移,绘瓷的原料和技术不断丰富进步,在瓷器题材的内容和表现方法上都具有不同时间的制作水平和审美。 这种差别为我们划分瓷器是否到代和真伪鉴定提供了历史线索。 【宋 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 首先,元代是瓷器色彩变化的关键转折点。 【元 青花鱼莲纹罐】 【元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 釉里红和釉下彩粉墨登场,打破了元代以前单一色釉的寡淡局面,打开了瓷器色彩装饰的新时代。 明清时期各种色釉原料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色饰外观。 了解瓷器的人知道,每一种装饰技艺的出世,离不开产生、成长、成熟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才可以推断器物的具体年代。 元代早期的青花和釉里红的原料特性并没有完全被掌握,所以在元早期瓷器中颜色好看的比较少,釉里红经常会出现色调变灰或变暗或变绛褐色的瑕疵。 但到了元代后期,多数青花和釉里红的纹饰却非常漂亮。其中重视了图案的主次协调,还有多变的花边纹饰。无论花卉还是山岩,总在外留着一圈不填满颜色的空白边缘线,这使得瓷器整体别具一格。 第二,由于原料成分的局限性,各朝各代在瓷器的描绘上也有着不同特征。 【明成化 斗彩高士杯】 【明成化 斗彩婴戏图杯】 元末明初时,使用进口青花料的瓷器,虽然一时颜色显出秾艳华丽,但色调并不稳定,因此用来画人物并不合适。 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俗谚说法,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特性。 明成化年间艳冠群芳的斗彩,同样受到了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虽然色彩鲜亮,活泼莹润,但有'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并且在人物上,无论春夏秋冬,男女老少皆是穿一件单衣,也没有渲染的衣纹和不同颜色的里外之分。 以上这些是纹饰描绘上的朝代特征,经常被后世仿品所忽略,所以在鉴别瓷器时注意细节,是很有助益的。 【明宣德 青花人物纹高足碗】 观察到纹饰的区别后也不能以偏概全,从施用的色料上也可以寻到时代不同点。 明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除了釉下描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 釉画中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是不超过明正德初期。 如果你遇到一件釉上是有着黑轮廓线的明成化彩瓷器,是否真实可靠就要有待考沽了。 在清代,瓷器所用的粉彩不会早于康熙晚期。 乾隆时期的瓷器繁缛富丽,大量采用洋彩绘画,并且吸收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所以有的瓷器一味追求线条精细和纹饰出奇,造成部分纹饰失去了独有的民族特点,当然这也反映出这一时代的特征。 第三,有些瓷器采用文字作为装饰,但明清两代是有所出入的。 【清乾隆 文竹釉开光双耳壁瓶】 明代由于统治者推行佛教文化,瓷器大多是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等。 清代瓷器则采用长篇幅文字,如诗、词、歌、赋等来做瓷器装饰。 例如'赤壁赋'、'前后出师表'、'滕王阁叙'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物历朝历代很少仿制。 在了解过这一点后,对判断瓷器的时代和辨别真伪的环节中是有参考价值的。 【明宣德 官窑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 【清康熙 矾红彩描金云龙纹直颈瓶】 另外,在官窑与民窑之间有着'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说法。 一般而言,这于我们提供了一条判别真伪的线索,但也不能把这种线索看成绝对的。 在民窑瓷器中是有五爪龙的纹饰的,而官窑瓷器同样也有三爪、四爪龙的器物。 '明宣德官窑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画的就是三瓜龙,'清康熙矾红彩描金云龙纹直颈瓶'则画成了四爪龙。 【明嘉靖 青花芝桃仙鹤符箓纹盘】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瓶】 官窑的特殊就在于是朝廷专用,甚至是皇帝御用。所以官窑瓷器的纹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在位皇帝的喜好影响。 明嘉靖皇帝信仰道教,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多喜用八卦、符箓、云鹤一类的图案作为装饰。 清道光皇帝极喜鸽、犬、虫,所以这一类的纹饰在当时瓷器中的出镜率很高。 清代皇帝对臣子的赏赐多赏以瓷器,其中多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这是有含义的。 青花意为官当清明,白为重,莲即廉洁,海水有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还有一桶(统)万年、三羊(阳)开泰等吉祥寓意。 总之,各朝各代的瓷器都有它独特之在,如果能把这些规律掌握入门,那在断代辨伪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