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在为其鸣冤,这也是事实! 汉武帝大怒,将其灭族。这一结果,也是史实。 何也?本文分析如下: 一、李陵之降是无奈之举,也是事出有因。 试想,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李陵光环罩身。想做出一番努力,证明自我,光宗耀祖,是李陵出兵匈奴,与匈奴大战的最主要的心理。 历史记载,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在祁连山进攻匈奴右贤王。李陵不甘心负责辎重后勤补给,自愿率领他的五千步兵射手,进攻匈奴腹地,以此分散匈奴兵力,保证李广利进攻万无一失。此一事实标明李陵建功立业之心之迫切。 历史跟李玲开了一个玩笑,李陵军行至浚稽山却遭遇了单于主力。李陵被匈奴八万骑兵包围,匈奴封住李陵退路。李陵只能边战边退,步步为营。双方战斗了八天八夜,李陵弓箭打光了,粮食也吃完了。最后匈奴丢下了一万多具尸体,李陵也伤兵累累,已毫无战斗力可言。 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孤立无援。李陵最后选择了投降。一是人性使然;二是汉武帝对李家颇不公,将门虎孙,几世无功,李陵对汉武帝极度失望;三是李家家室恐只剩妇女寡母了,家族崛起的希望渺小。即使逃回汉朝,也难免一死。 故,当四百伤兵败回,汉武帝初以为李陵失踪,派公孙敖等人去寻找,来人回来说,李陵投降了而且还在帮匈奴训练部队。于是,汉武帝听了大怒,斩李陵全家。 二是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学眼光。 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情、理解李陵的所作所为,导致“腐刑”。对于素以“夷夏之防”为务的宋儒,如司马光也是如此。臣民尽“忠”前提是君王有“义”,不然就是“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语)。这一点上和司马光和他的老朋友老对头王安石的立场是一致的,而且几千年来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学著作中不可逾越的经典,也正是因为“二司马”笔下的历史是一部有人味儿的历史。 《史记》《资治通鉴》对李陵事件记载非常详细,不惜笔墨,对战争的描写,这一段是浓墨重彩,不计成本。可见,二人是非常尊重李陵的。 三是汉武帝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处理此事。 汉武帝为了自己统治的需要,不会从人情角度出发的。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汉武帝重用卫青、霍去病、贰师将军广利。对大臣颇不信任,有战功很好,没战功甚至投降,怎么能容忍?怎么说,灭族已不可改变。可叹,司马迁还据理力争,加以解释、辩解,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只能在著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还相当隐晦。汉武帝之后的汉朝皇帝,当读到这一段历史时,也表示认可。可见,统治阶级们内心是明白的。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为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就是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这一段,你们统治者好好思考,应该如何对待这种几代贤臣良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