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节,“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永远忘不了的童年味道

 肯定式教养 2019-05-15

母亲节了,按理说应该说一声母亲节快乐。

但是对于我母亲来说,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小学都没上过,除了自己的名字,大字都不识。所以,“母亲节”这种洋节日,她肯定是不知道的。

而且,作为一个大男人,我也说不出口。我要是跟我妈说一句“母亲节快乐”,我妈可能会觉得我脑子有病,会说“你得咋滴,胡咧咧啥?”

而且在我看来,简简单单的一声“母亲节快乐”,也不足以表达我对母亲的爱。

01

我小时候,可以说真的是母亲“一口饭一口饭”喂大的。

按理说,很多小时候的事都忘光了,但在我脑海中一件小事,我却记得很清楚。

我很小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几岁,可能也就不到3岁。我记得清清楚楚,我在我姥姥家,我妈经常把饭嚼碎了喂我吃。后来我问我妈,是不是有这事,她说确实小时候,没有奶,又没有好吃的,我又没有牙,咬不动,她就经常嚼碎了喂我吃。我想现在的孩子肯定没有这种经历。如果有爸爸妈妈给孩子嚼碎了喂,肯定会被批不卫生。但那时候穷,好像父母都这么喂。

母亲节,“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永远忘不了的童年味道

02

后来我长大了,但是家里还是很穷。那时候80年代,刚刚实行包产到户没几年,尽管日子好点了,但是白馒头也才刚刚吃上,所以大家生活普遍都不富裕。

我记得那时候冰棍5分,雪糕2毛,每年秋收的时候,每年还要放个秋假,回家帮家里干活。我那时候还小,刚小学,所以也就是去地里捡麦子,帮我爸、我妈了拉石碾子压麦子。当然,作为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虽然也干点,但是玩的成分多。我当时就特别喜欢在麦场上玩蚯蚓。

在麦场干活,最高兴的莫过于有卖冰棍的来,买冰柜吃来。那时候,隔几天就会有买冰棍的用车子带着一个箱子,里面用被子包着冰棍、雪糕。我妈尽管每次都说多干活,表现好了,才给我和我姐买冰棍吃,但是实际上基本每天有来卖的时候,我妈都会给我姐1毛钱去买2根冰棍。然后我就跟我姐坐在麦子堆上舔,看我爸和我妈干活。

母亲节,“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永远忘不了的童年味道

03

童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我想所有的农村孩子大概都有这种经历。那时候上小学作业少,孩子们基本放学后就到处疯玩,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孩子会跑到哪里去,不像现在,孩子身边总是跟着个大人。

所以,每到吃晚饭的时候,村里各个地方就响起此起彼伏的妈妈叫喊声。有邻里乡亲看到孩子,也会帮妈妈通知“XX,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这种桥段,每天都会上演。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被妈妈叫,真是一种幸福。现在的孩子是体会不到了,因为孩子身边时刻都会有大人跟着。

母亲节,“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永远忘不了的童年味道

04

后来我大概刚上初中时,我们家就开始搞大棚种植,开始种黄瓜、西红柿等错季蔬菜,不再种麦子、玉米了。因为错季蔬菜收入要比大田作物要高,但相对来说,大棚种植更累。

那时候早上要7点多起来就要拉帘子,那时候可是纯手工拉,不像现在都是机器化了。100米的大棚我爸和我妈要拉一个半小时,因此他们手上都有厚厚老茧。

母亲节,“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永远忘不了的童年味道

自从有了大棚后,我就再也没有睡过懒觉,因为我放假的时候就要帮父母拉帘子。不过我那时候懒,因为冬天才种大棚,你想想冬天谁舍得离开自己暖和的被窝,所有我经常磨叽,我妈每次都是他们吃了,然后喊我一声“赶紧起,我们先走了”。等我爸我妈都走了,我才起来吃点东西再去,这时候他们一般都拉了快是三分之一了。可不像现在的小年轻,节假日能睡到10点。不过也可能是这种早年的早起经历,我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基本每天都很早就醒。在这点上,我还是要感谢父母的。

04

后来,我上大学,毕业,结婚、生子,直到现在。值得庆幸的是,尽管母亲三高,有各种小毛病,但大体上母亲身体还算是比较健康,让我这个做儿女的比较放心。

对于母亲的爱,实在是无法用简单言语表达的,我也不擅于表达。

我对母亲的爱是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这几年,我一直做的一件事就是每周末都带孩子回家。从我现在的住址到老家来回要60公里,我一般周六早上把孩子送回去,中午吃个饭,然后下午回来忙我的事,把孩子留老家陪她爷爷奶奶;然后周日下午再去把孩子接回来。每周末要两趟也就是120公里。这样做已经快3年了。尽管这样做增加了我的负担,浪费钱,但我觉得这样做值得。

因为我知道我现在大了,不能常伴父母左右,他们两位老人自己在家,会感到孤独寂寞。我也不想把他们接到城里来,这样只会更增加他们负担。所以,我就把女儿送回去,希望她能代替我给父母带来更多的欢乐。

父母的快乐,安享晚年,才是我对父母最大的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