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一直以来都是公募基金行业的痛点所在,基民盈利体验不佳的背后,同样是公募基金失去的十年。 数据显示,近10年来,剔除货币类基金,公募零售总量无实质性增长,总体规模维持在2万亿元以下。 朋友们,你是否曾为基金伤过心? 基民真的没赚到啥钱 小编曾做过一组统计。 从2015年6月13日到2019年4月10日,在1080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中,共有308只基金取得正收益,基金净值越过当年5178点的高点。 这波收益大多数是依靠今年以来的市场大涨实现的。遗憾的是,很多投资者都早早地“割肉”离场。 2015年6月30日,上述基金总规模为12086亿元。 2017年底,基金规模缩水到3570亿元。 2018年底,规模只有3197亿元。 看完了整个行业的情况,小编再举一个“模范生”的例子。 以中欧基金为例,根据银河证券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末,该公司主动权益基金整体业绩近五年排名全市场第一,收益率98.91%;行业平均水平则仅有39.76%。 但中欧基金55%的权益持有人盈利水平在-5%到5%之间,只有1%的投资者收益率超过30%。 中欧基金尚且如此,可见,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没有获得好的长期盈利体验。 这是为什么? 有一种遗憾叫做放手。 中欧基金副总经理许欣告诉小编,投资者持有基金的时间普遍较短。以中欧为例,50%以上权益基金的投资者持基时间在3个月以内,线上客户持有时间相较线下更短。 这当然不只是基民的定力不足,销售商和基金公司都要负起责任! 小编从基金销售渠道获悉,代理销售基金业务收入基本上由两部分构成,尾随佣金和手续费收入(客户一次申购,一次赎回行为产生的费用)。 以1.5%的申购费+0.5%赎回费计算,周转一次的费率是2%,这几乎是尾随佣金的数倍。因而,销售机构很难有动力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 华南一位基金销售机构负责人表示,不能以基金销量论英雄,而是要更多关注销售机构的基金保有量,基金销量远超于基金保有量往往意味着投资者进行了不必要的申赎。 在不同业绩表现的权益基金之间,长期收益的差距也很大。近一年,主动权益基金排名前1/3与后1/3的基金收益率差距为21%,时间拉得越长,差距越大。 未来投资机会这样把握 许欣表示,真正的资产投资是长跑,也就是所谓的慢即是快。 在投资中,公募基金要选择优质上市公司,伴随公司成长赚钱,赚基本面的钱,赚企业盈利的钱,而不是赚博弈的钱,这才有价值。就销售机构而言,要从过去的卖方思维转为买方思维,引导客户长期持有,进行组合投资,从一次性销售变为终生陪伴。 基民们需要做些什么? 许欣测算发现,持有时间长并不意味着一定可以赚到钱,而是要打好一套“组合拳”,投资盈利体验才能水到渠成。 这包括四个关键点:长期持有、组合投资、定投(复购)并做好动态资产配置。只有当单一产品购买行为转变成账户管理行为,投资者才会更加关注账户的整体盈利,一定程度上能避免追涨杀跌。 (责任编辑:DF506) |
|
来自: 润德堂i98bjjfg > 《股票基金Q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