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上蔡籍90多岁水墨山水画家吕魁渠 淋漓轻岚

 九州过客 2019-05-15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1928年出生,河南上蔡县人。1948年毕业于开封河南艺术师范学院,后于苏州美专深造,先后师从颜文樑、魏紫熙、叶桐轩、马基光等名师,1950年到河南新安县工作。曾任中国少林书画研究院顾问、河南省山水画研究会理事、洛阳山水画研究院名誉院长等。



吕魁渠先生是洛阳国画山水的领军人物,画界共誉。说来有趣,这位终生倚石寻峰,濯溪观瀑的山水画家,在他二十岁以前,竟与堂堂大山,无一面之缘。吕魁渠先生原藉河南上蔡,平原沃野,大地无波。1946年,先生离家赴开封读书,一路走来,西望中岳,神往嵩山。遥想李白在《送杨山人归嵩山》中咏唱的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的景象全在梦中。山水遥隔,寻访情切,这正成就了吕魁渠先生魂牵梦魂牵梦萦的不解的山水情结。

1948年,吕魁渠先生在河南艺术师范毕业后,又入苏州美专,先后师从颜文樑、魏紫熙、叶桐轩、马基光等名师,国画西画兼修,艺事大进。1950年参加工作后,先生山水情未了,他特意选中北枕大河、群山叠嶂的新安圆梦。瞻仰始祖山,攀登青要山,徜徉龙潭大峡谷,徘徊黄河八里胡同……锦绣河山,涌来眼底。特别是,新安县西北的黛眉山,风景特异:山南叠翠盘旋,遥送长空;山北石壁陡峭,直落大河。黛眉山处处皆可入画,竟与国画山水,形神俱合:山体天然呈现勾、擦、皴、染等国画笔法,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山水画廊。天赐奇观,天赐奇缘!杜鹃似火,枫叶飘红,吕魁渠先生与新安山水整日相对,渡过了六十个春秋。

观赏吕魁渠先生的画卷:大山磐磐,群峰如笋,悬瀑从天外飞来,如长袖舒白,舞破青山,为巍峨的峰峦凭添秀色。丹崖临涧,山谷深幽,白云从涧底升腾,云水飞动,烟岚飘浮,在朦胧间倍增大山气度。吕魁渠先生的全景山水,千岩竞秀,焦墨淡墨互动,勾勒皴擦得宜。水墨淋漓和淡墨轻岚兼容,既能表现北方山峰以石为骨的嶙峋姿质,又不乏烟林清旷,秀色可掬。“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借物写心,是国画山水畅神寄兴的审美追求,吕魁渠先生深得传统奥秘。“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他的国画山水中,我们正可领略仁智之乐的境界。

艺无止境。吕魁渠先生近年的艺术实践表明,他为不断变法,作出了可喜的探索。吕魁渠先生从太行归来,携回数十幅焦墨写生,力遒韵雅,风骨铿锵。风骨是绘画的力度美,既是视觉冲击的风采,更是文化追求的品位。吕先生暮年再振雄风,难能可贵。同时,我们还欣喜地看到他2006年创作的一批山水小品,逸笔草草,意态悠闲,神采不凡。先生的淡墨山水,借眼前山水,写胸中逸气。逸气,是对自然的钟情,对红尘的超脱。“丘壑内营”,画家在面对山水的审美感受中,分明融入了自身的文化追求。吕魁渠先生的焦墨写生和山水小品,正如春风消息,报导老树著花,将迎来审美创造的新的灿烂。

在吕魁渠先生八十寿诞之际,他的亲朋学子,为先生聚翠汇红,出版画册。我奉命作序时,忽忆金代诗人元好问为画家郭熙《溪山秋晚》图的题诗,因情景相似,特借花献佛。题诗云:“烟中草木水中山,笔到天机意态闲。九十仙翁自游戏 ,不应辛苦作荆关。”北宋画家郭熙创“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画论,精彩提示了山水画的透视理念,在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题诗首名“烟中草木水中山”,正是对郭熙透视理论和创作实践的概括。“笔到天机意态闲”,是对郭熙自放胸臆,从容闲雅的赞赏,这正与吕先生晚年的创作实践和不倦追求暗合。“九十仙翁”是对画家的礼敬之词,预祝高寿,这也与吕先生的寿诞庆典同喜。我愿借元好问的题诗,敬祝吕魁渠先生山高水长,人寿笔健,潇洒挥毫,永葆国画创作的烂漫青春。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吕魁渠山水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