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好友阿棉坐在学校操场的草坪上,回过头来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心中真正热爱的事?” 我愣了一下,没有回答,她继续说道“有一件真正热爱的事情,并可以去做它的人是多么让人羡慕啊,就像《飞驰人生》里的张弛,对于赛车的那份热爱,甚至可以为了它搭上自己的性命,他虽然是个普通人,但这份热爱又让他显得那么不普通,好像自带光芒一样! 哎,我什么时候才能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呢?” 夜色如水,春天的暖风轻轻的吹过,但她的眼睛看上去却那么忧郁。 01 阿棉是我交往多年的好朋友,上大学后,因为不喜欢自己本专业,便尝试很多的事,想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可是一直没有找到。 她说很多事情她不是不可以做,但心里总感觉不对,就好像你只是机械的在做这个事情,和其他在做这个事情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它没办法让你感觉到愉悦,调动起你全部的热情,只是一件事情或一份工作而已。 她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我想起了我的另一个朋友,阿何。 阿何刚上大学时,对自己的专业满怀憧憬,然而没到一个月,他就彻底失望了,因为和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于是他和阿棉一样,开始努力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一边在图书馆拼命看书自学,一边积极参加各种校内校外活动,想给自己更多的尝试和可能。 后来,因缘巧合下,他加入了一个公益组织,这个组织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问题和普通人,并积极地去做一些努力和改变。通过这个组织,他参加了很多的公益活动,也在其中帮助了很多人,渐渐地,他意识到,他好像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东西。 “某一年的寒假我们去贵州的一个小山村支教,那里的条件特别艰苦,天气寒冷,很多孩子需要走很远的路来上课,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喊过累,反而每次来都很兴奋,他们说觉得我们的课有意思,想听。 虽然每天都冷得直打寒颤,但是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我们觉得无比温暖,充满干劲。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我们离开时,孩子们在车站送我们,车子启动时,我们隔着窗户的玻璃告别,我们和孩子都泪流满面,这个场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也就是在那次活动后,他发现,他对于公益,有一种持续不断的能量和热情。 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常规的工作,而是顶着来自家人的巨大压力,到一个为打工子女服务的公益机构任职。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和同事创立了省内第一家流动儿童的公益图书室,孩子们可以在公益图书室借书、看书、写作业,在周末可以参加免费的兴趣、成长课程。而他自己,虽然每个月只有200左右的补贴,但却一点都不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 “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使一分钱没有,我也愿意呀!我想一辈子做下去。”这是有一次聚餐时一个朋友问阿何选择这条路会不会后悔时阿何的回答。 尼采曾经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做热爱的事情的状态就是这个样子的,即便你看不清前面的道路,即使这条道路布满荆棘,你也愿意去做,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这件事情带给你的愉悦将远大于带给你的痛苦,你会感觉到自己真正在活着,感觉到每一天的价值和意义。过程也许艰难,但却甘之如饴。 02 然而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不容易,就像阿棉,仍旧在寻找的路上。 而且现在这个社会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大家被房子、车子、票子裹挟着往前跑,好像很难有时间停下来抬头看看天空,想一想自己到底要走哪一条路,并且停下来的风险自己也很难承担。 难道我们就要这样妥协吗? 当然“不”。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况且找自我,本就是一个寻找内心热爱的过程。万事之始类万物之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质使命与首要职责。 就像很多行业先行者,他们所展现出来的也不是“企图心”,而是面对工作由衷的喜欢和投入,脸上瞬间光彩焕发眉飞色舞,这种感情动力支持他们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比如每天早晨4:30起床坚持15年,貌似孤注一掷离开成熟行业投入新的领域,给出天文数字般的股权馈赠,不可想象的阅读量和记忆力。 他们对于事业和生活的理解,并不是庞大的产业、账户上的数字、奢华的居所,而是听从内心的声音。 冯唐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做事,做你自己的事,一件件地把它做成,做好。成事,不能让人财务自由,可以让人身心自由。身心自由的爽,是类似宗教的体验。” 这种身心自由,便是热爱之事带给我们的。 所以即使生活一地鸡毛,我们更要抬头看看月亮。因为只有找到了内心真正热爱的事,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03 哈佛首任女校长Drew G. Faust在2008年本科毕业生演讲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Go where you want to be and then circle back to where you have to be.(先去做你最想做的,转一圈回来发现不可为之的话,再去做你只能去做的)。 如果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热爱是什么,在可以尝试的年纪,不妨大胆一点,像阿棉和阿何一样,去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给自己多一些选择和可能,也许不经意的一次体验,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找到内心长久的热爱和激情。 曾经听过马未都先生的故事,在成为收藏家、作家之前,他下过乡,当过工人。下乡时,他忙完一天的活后,别人无所事事,他读名著,读小说。 后来他回城当了铣工,每天用最快的速度干完活,就让机床在那里慢慢空转,接着一溜烟儿跑进工厂的图书馆,阅读各种杂书。 在很长的时间里,那个图书馆只有他一个人。 就这样靠着一腔热爱与坚持,他写的《今夜月儿圆》得以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而他也一炮成名。 热爱给他开启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并且实现了这种可能。正如王尔德所说:”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所以如果找到了自己心中热爱,但又陷于生活的琐碎无法全身心投入其中,不如一边做好手头的事,一边坚持。一个心中有热爱的人,骨子里就会装满希望,不会受困于现状,可以心向远方。 而当热爱有一天变成才华,一个更加明亮的世界的大门便会向我们敞开。 04 在纪录片《寿司之神》中,小野二郎说,“即使到我这年纪已经工作了数十年,我仍然不认为自己已臻至善,但我每天仍然感到欣喜,我就是爱捏寿司。我从来不曾厌恶这份工作,我爱自己的工作,一生投身其中,纵使我已经85岁了,我还不想退休,这就是我的感觉。” 作为一个从小就开始捏寿司,和寿司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小野二郎把自己的热爱发挥到了极致。“我在梦中会浮现想法,脑子里满是各种想法,我会在梦中捏寿司,点子多到半夜会惊醒。” 也正是凭着这份热爱和极致的追求,即使只有十个座位,甚至厕所都在屋子外边,小野二郎的餐厅依旧被评为了米其林三星餐厅,因为“二郎的寿司从来没让人失望过,每次来都会让人感到惊奇”。 小野二郎在年轻时就确立了自己的爱好和职业目标,并且坚持了一辈子,他说:“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 所以如果我们找到了内心所真正热爱的东西,那么就要一以贯之的坚持下去,把热爱做到极致,这样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自己,实现人生的真正升华。 而如果还没有找到,不如先试着去热爱自己手头的工作,把它做好,让它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再继续去寻找热爱的东西,也许做着做着,它就成为了你真正的热爱。 05 在回宿舍的路上,我对阿棉说,你看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他们都在寻找内心所热爱的东西,你并不孤独。有的人很快就找到,有的人可能穷其一生都没有找到,但是那又怎么样呢? 我们生来就是一个在不断寻找自己的过程,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寻找,我们时刻在叩问内心,我们并没有遗忘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的我们就已经很酷了,不是吗? 听完我说的话,阿棉笑了,眉头舒展。 “是啊,我们一定会成为闪闪发光的自己的,我相信。' 作者:软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