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乎其技的梆子戲“絕活

 睿智緘默 2019-05-16
吹火:

亦稱噴火,一般多用於有妖怪、鬼魂出現的劇碼中。秦腔《紅梅閣.游西湖救裴生》中,李慧娘用此技。吹火的方法是先將松香研成粉末,用籮過濾,再用一種纖維長、拉力強的白麻紙包成可含入口中的小包,然後剪去紙頭。演員吹火前將松香包噙在口裡。用氣吹動松香包,使松香末飛向火把,燃燒騰起火焰。常見的形式有:直吹、傾吹、斜吹、仰吹、俯吹、翻身吹、蹦子翻身吹等。就其形狀可分為:單口火、連火、翻身火、一條龍、蘑菇雲火等。

牙技:

秦腔、同州梆子等劇種中毛淨所用的一種特技。牙技分為“咬牙”和“耍牙”兩種。咬牙:也叫磨牙,毛淨常用此技。演員用上、下牙齒咬緊磨動,發出咯吱吱的聲音,表示咬牙切齒的恨意。這一技巧主要在於控制,咬響並不難,難點在於聲音要響並要傳得遠,還不能有滲人的噪音。

耍的牙有兩種。一是將兩顆較長的豬牙洗淨,根部挖空灌鉛,外部刻細槽,紮上細絲線,使兩牙相連,演出時含於口中,以舌操縱;一種是用牛骨磨制而成的。耍牙藝術看似輕鬆,實則是一門苦功。藝人將獠牙含在口中,以舌為主要動力,齒、唇、氣為輔助。耍牙技巧,在秦腔傳統戲中一般表現相貌兇惡,脾氣火爆的角色。    

頂燈:

演者將一盞油燈點著,置於頭頂,耍各種動作。秦腔《三進士》的丑角常天保因賭博被其妻處罰頂燈。常天保頭頂油燈,跪地、行走、仰臥、鑽椅、鑽桌、上桌等,均很自如,並能使油燈不掉、不灑、不滅。這全憑演員脖頸的平衡技巧。最令人叫絕的是表演者還能把頭頂上的燈盞吹滅。

梢子功:

又名“甩髮功”,係男性角色甩頭頂紮束的一綹長髮。俗稱“梢子”的表演特技,多表現人物驚慌失措、憤怒交加、疼痛難忍以及倉皇逃命、垂死掙扎等激烈異常的情緒和情境。甩髮有平梢子、十字梢子、走馬梢子、雙跪轉身梢子、前甩、後揚、仰面後甩、挽梢、鋪天蓋地等等。“鋪天蓋地”又名“一盆花”,是在表現人物驚恐絕望的心情時,用脖頸的爆發力,使梢子由前向上直豎而起,形如立柱頂天,隨之身微下坐,沉氣塌肩,梢子便從上向下披散垂落,蓋滿頭面,似落花鋪地。

鬍子功:

又稱“髯口功”,即鬚生或者老生運用髯口,使之同形體動作融為一體,來表現、渲染人物的各種心理情緒。具體技法有捋、推、擺、繞、扔、挑、纏、咬、撣、吹、攤以及左右單打、雙打、花耍等,其中左右單打、雙打、花耍技巧性很高。髯口功在蒲劇鬚生、老生中廣泛運用,幾乎無戲不用。

翎子功:

翎子,也叫雉尾,由野雞尾製成,彈性大,韌性強,多為英俊威武的將帥人物頭上插戴,有裝飾美化人物形象的作用。翎子功,又稱為“耍翎子”,一般的表演動作有望月、抱月、托月、撥雲、望雲、二龍戲珠等,主要靠演員單手或者雙手操作。翎子功還有一種是靠頭頸擺動和身段變化,使翎子構成各種姿勢及形態的高難度技巧。翎子功多用於呂布、周瑜等人物,表現其驚喜、憤恨、得意、輕佻等心理活動和性格特徵。

蹻子功:

中國清朝不許女性唱戲。旦角都是乾旦,為了彌補男性以大腳表現古代女子三寸金蓮的不足,便創造了蹻子功。蹻子功是受到春節鬧社火踩高蹺的啟示,用槐木雕成形似古代女人小腳的蹻子紮在腳上,外為繡花鞋,內裹槐木芯,木芯呈梯形,演員的腳幾乎都是腳尖朝下,插在蹻內,然後用繃帶把腳與蹻紮緊,表演時難度極大。清朝乾隆時期,秦腔旦角魏長生進京演出名動一時,他所創的踩蹻由此得到廣泛推崇。

梆子戲的特技舉不勝舉,且無一例外的皆為點燃台下氣氛的引線。絕招一出,技驚四座,喝彩叫好,聲震瓦礫。再配上熱耳酸心的唱腔,清脆有力的梆子聲,一澆觀者胸中塊壘。讓人們酣暢淋漓的同時,也不禁為梆子戲的生命力與感染力所折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