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时,日军的甲种师团和常设师团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lixj1028 2019-05-16

深度

摘要:很多对抗战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往往会把日军的甲种师团和常设师团划等号,认为这两种师团就是一回事,其实甲种师团和常设师团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编制。

抗战时,日军的甲种师团和常设师团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图1:日军的甲种师团和常设师团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很多对抗战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往往会把日军的甲种师团和常设师团划等号,认为这两种师团就是一回事,其实甲种师团和常设师团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编制。

师团是日军特有的编制单位,是日军基本战术兵团,也是最高级别的固定编制。日军常设师团的编制兵员达到2.5万人,这样的兵力规模,也只有美军海军陆战队师在战时满编状态才能达到,美国陆军的步兵师也都没这么多兵员。和其他国家军队的师级单位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如当时中国军队的步兵师基本都不到一万人,日军一个常设师团几乎相当于中国军队的一个军了。

日军的师团最早是从1888年(明治二十一年)才开始设立的,当时日军将国内原来按照地域划分的台镇整编为六个师团,番号分别是从第1到第6师团,同时又将警卫天皇皇宫的卫戍部队整编为近卫师团,这就是日军第一批成立的七个师团。这七个最早成立的师团,都是下辖二个旅团四个联队,除了步兵外还包括骑兵、炮兵和辎重兵,编制兵员约1万人,战时兵员则可达到2万人。尽管后来日军师团的编制兵员有所增加,但基本编制构成以及多兵种合成的特点却一直延续下来。

抗战时,日军的甲种师团和常设师团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图2:常设师团最早从1888年成立的

日军这次1888年的整编是日军历史上开始正规化建设的里程碑,在组建师团级单位的同时,日军也确立了各级编制单位的正式称谓。各级编制从小到大,团以下单位都称为“队”,依次是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大致相对应其他国家的班、排、连、营和团;团以上单位则都称为“团”,依次是旅团和师团,大致相对应爱他国家的旅和师。

师团是战术兵团最高级别的固定编制,在师团以上就是算战役兵团,都是不固定的编制,都称为“军”,依次是军、方面军和总军,军和方面军大致相对应其他国家的集团军、集团军群,不过总军是日军独有的编制单位,也是日军最高级别的战略兵团的编制单位,其他国家没有相对应的单位,可能战区还勉强可以相对应。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军又陆续成立了十二个师团,番号从第7到第18师团。吞并朝鲜之后又成立了第19、第20师团,这就是日军最早的二十一个师团。

1925年,日军裁撤了第13、第15、第17、第18等4个师团,这样就形成了十七个师团的常备军。而这十七个师团就是常设师团,也称为常备师团。

抗战时,日军的甲种师团和常设师团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图3:日军17个师团的常备军就是常设师团

随着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以及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陆军全面扩军,规模急剧膨胀,从1937年到1945年,日军又先后组建了156个师团,加上原来17个常设师团,总兵173个师团,其中在中国战场参战的先后有105个师团。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日本陆军共有168个师团,其中在中国战场有53个师团。

在整个二战期间,日军的师团编制极为复杂,编制类型多,有根据下辖单位不同分为“四单位”制师团、“三单位”制师团;有根据等级分为甲种师团、乙种师团、丙种师团、丁种师团;也有根据属性分为常设师团、特设师团、补充师团和增设师团;还有根据作战使用分为治安师团、留守师团、海洋师团。

这样一来,就很让人迷糊了,不少对抗战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在看相关书刊杂志文章时,经常会被日军名目繁多的师团给搞晕了。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想当然的把“甲种师团”认为就是早期的十七个“常设师团”,因为常设师团是日军装备最好训练最充分,战斗力最强的精锐师团,而甲种师团从名字上看肯定也是头等精锐师团,很容易就把这两者混为一谈,划上等号,但这却是完全错误的。

抗战时,日军的甲种师团和常设师团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图4:常设师团是日军装备最好训练最充分,战斗力最强的精锐师团

这就让小编来梳理一下甲种师团和常设师团的区别,常设师团已经简单介绍过了,下面就重点来说说甲种师团。

第一,常设师团则是在1888年就出现了,而甲种师团最早出现于1939年。

第二,常设师团是日本在1937年之前就成立的常备军,而甲种师团则只有在山海关以内的中国关内战场才有的部队编制,无论是太平洋战场上的南方军,还是东北的关东军以及日本本土的日军,都没有甲种师团这一编制。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常设师团采用“四单位”制,师团下辖两个旅团四个联队。而甲种师团则是“三单位”制,师团之下不设旅团,而是直辖三个步兵联队。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随着战争的逐渐扩大,日军得不得开始扩大陆军规模,1938年6月开始组建了第101、第104、第106、第108、第109、第110、第114、第116等八个特设师团,所谓特设师团就是除了各级主官来自常设师团的现役军官外,其他官兵基本都是常设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的二线部队,常设师团的番号加100就是由这个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组成的特设师团,战斗力自然无法和常设师团相提并论。

抗战时,日军的甲种师团和常设师团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图5:特设师团其实就是常设师团的二线部队

同一时期,日军还重新成立了第13、第18师团。这一批新建的师团全部都是“四单位”制,下辖两个旅团四个步兵联队,以及直属的骑兵、工兵、炮兵和辎重兵联队,按照战时编制全师团总兵员超过2.5万人。

1938年底武汉会战结束后,随着占领区的不断扩大,日军兵力不足的短板更加突出,因此日军大本营又组建了一批警备师团,番号都在20以后,这些警备师团主要都是承担占领区的守备任务,所以不需要太大的编制,都是采用“三单位”制,也就是师团之下不设旅团,而是直辖三个步兵联队。

这一期间,日军师团编制上只有常设师团、特设师团、警备师团、治安师团的不同,而没有甲种、乙种、丙种的说法。这里,常设师团、特设师团是“四单位”制,警备师团和治安师团则是“三单位”制,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日军师团是“四单位”制和“三单位”制并存的。

1939年以后,日军为了解决兵力越来越不足的窘迫,不得不将在中国战场的师团全面调整为“三单位”制师团,甲种师团的称谓直到这时才出现了。不过,由于战争期间这样的部队编制调整,自然会遇到各种状况,因此进度十分缓慢,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的1941年12月都还没有全部完成。

抗战时,日军的甲种师团和常设师团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图6:日军将在中国战场的部队全部调整为“三单位”制师团

直到1942年,在中国战场的日军才完成师团编制的调整,全部统一为“三单位”制。随后才根据担负作战任务的不同,开始出现甲种师团(野战)、乙种师团(辅助作战)、丙种师团(警备)和丁种师团。其中甲种师团的直属部队保留炮兵联队,骑兵联队则改为摩托化的搜索联队;乙种师团的炮兵联队缩编为炮兵队(一个或两个炮兵大队),骑兵联队虽然名义上继续保留,但实际所辖兵力仅有两个骑兵中队;丙种师团基本上都是独立混成旅团升格而成;丁种师团的编制更是进一步缩水,下辖两个旅团八个独立步兵大队,取消了联队一级建制,实际兵力比“三单位”制的三个联队九个步兵大队还少了一个步兵大队!

而在这四个等级的师团中,毫无疑问甲种师团自然是最高待遇的,不但编制最大兵力最多,而且会优先得到兵力和装备的补充。而入选甲种师团主要就是看在过去的战争中的表现,换句话说就是根据之前战绩最好的部队再加以优先照顾,使之成为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核心骨干力量。

抗战时,日军的甲种师团和常设师团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图7:甲种师团是在中国战场上的核心骨干力量

此时在中国战场的日军部队,除了只有第3和第13师团两个常设师团之外,其他的常设师团已经全部调到太平洋战场。而在太平洋战场,不但没有甲种师团乙种师团的说法,就连常设师团的说法都没有了,而是叫作“重装备师团”。相对应主要承担岛屿守备任务的师团则被称为“海洋师团”。

1945年初,冈村宁次担任总司令的“中国派遣军”,总共下辖25个师团,其中8个甲种师团、4个乙种师团、9个丙种师团、4个丁种师团。这8个甲种师团分别是:第3、第13、第22、第27、第39、第47、第104和第116师团,这8个师团中既有原来的常设师团,也有特设师团,还有警备师团,所以很清楚,甲种师团和常设师团并不一回事。如果把甲种师团和常设师团进行比较的话,显然还是常设师团更强一些,因为常设师团是“四单位”制,而甲种师团只是“三单位”制,也就是说常设师团要比甲种师团整整多了三分之一的兵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