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5、我与以往对《中庸》的理解最重要区别之三——再谭《中庸》

 山佳国学谭 2019-05-16



    《中庸》篇在此引用诗经所云“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以后演绎成为: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再加上对“中”错误的理解为走中间道路,对“和”错误的理解为和事老。如此,使得对中庸之道产生了自保之道的错误理解。使得两千多年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背上了沉重的消极包袱,产生了负面的消极影响。以上在下对中庸之道的“中和”哲理,已经作了详尽的论谭在此就不多谭了。只是再把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句话的典故出处再详谭,以此,来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正名。其典故出处于:周宣王为了防御西北各部族的进攻,命令仲山甫到齐地去筑城。这时,大臣尹吉甫写了一首诗送给仲山甫,诗中赞美一仲山甫的品德和才能,当然也对周宣王任贤使能,使周朝得以中兴作了一番歌颂。这首诗就是《诗经·大雅》里的《烝民》,它一共有八章,其中第四章有两句写道:"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它是赞美仲山甫优秀的品德和才能的。第四章:"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此段其意思是说:天子之命很严肃,大臣仲山甫奉命就要启程。国家社会当前的状态,山甫大臣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很明白。仲山甫是既明确大势又通达道理的大臣,能够做到保其身随时待王命,昼夜操劳而不懈怠,竭诚辅佐周宣王。由此可看:完全没有以后演绎成为: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走中间道路当和事老的思想。这是我与以往对《中庸》的理解最重要区别之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