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放叠合活力 ——深圳蛇口文体中心设计思考

 张顺4yd4js5u22 2019-05-16

开放  叠合  活力
——深圳蛇口文体中心设计思考

韩 昉,姚 迪,刘泽蔚

(广州市设计院 广州 510620)

摘 要:作为文化体育建筑方案设计,不仅应该思考其内部功能使用空间及其立面造型表达等要素,更应该探讨如何通过设计,从而填补周边城区、社区的空白,使之成为一个联系周边社区的“锚点”,对城市片区形成网格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空间系统的串联和覆盖,形成一种具体特定区域特色的社会公共生活方式。通过对新环境下的城市文体中心进行了设计、思考、研究,强调城市空间的体验性、丰富性,创造立体的地形学意义上的绿化的同时又没有限制建筑的创造性和体育精神的力度,使其性格还是凸显出来。

关键词:文化体育中心;锚点;建筑设计

Openness Superimposition Vitality——Design Thinking of Community of Culture and Sports Center in Shekou in Shenzhen

Han Fang,Yao Di,Liu Zewei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Guangzhou 510620,China)

Abstract:As the design of cultural sports architecture,we should not only think about its internal function space and the expression of its facade,but also discuss how to fill the gap between the surrounding city and the community through the design,so as to make it a'anchor'connecting the surrounding community,and form a grid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public space systems on the urban area.The series and coverage of service facilities and public space systems form a social public lifestyle with specific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This article has designed,thought and studied the urban culture and sports center in the new environment,emphasizing the experience,richness and create a three-dimensional topographical sense of green in urban space.Also,this does not limit the creativity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sports spirit,so that its character is still prominent.

Key words:Cultural and Sports Center;anchors;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4563(2018)09-001-04

DOI:10.19731/j.gdtmyjz.2018.09.001

0 引言

深圳,地处珠江口东岸,与香港一水之隔。作为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并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享有“设计之都”的美誉。

但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尤其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都市,冰冷矗立的钢筋混凝土大楼、高效率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身处城市中的人们身心疲惫。体育文化建筑,如何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区域配套的不断演变和提升,背后是深圳市民日益增长的社会精神文明需求,因此,方案设计的开始,是如何解决从冰冷的、零散的“社区孤岛”,到开放、交融、充满活力与人情味儿的“都市锚点”,这恰恰也是人们对新时代下的文化与运动交流场所提出的新诉求。设计一个“都市锚点”,是对建筑与其场地间的各种概念上和经验上的联系进行锻造。一座建筑物不像音乐、绘画、雕塑、电影以及文学那样具有自明性,而是与周边场地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与使用人群的紧密互动。

因此,在本项目中,如何打造一个具有地域性与前瞻性的文体中心,成为本项目最重要的关注点和切入点。我们综合城市规划、场地周边以及周边人群等多种因素,提出了“都市酷跑文化公园”的设计理念。

1 诉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见图1~2)

新时代背景下市民对于文体中心类公共建筑的诉求不同于以往时代,将体现更广泛人群对于公共建筑的参与性和开放性的需求。因此本设计中,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难题在于,突出设计的公共性和创新性,如何形成一种开放的、符合当地特色的建筑,建筑与城市关系紧密结合的文化体育建筑。并且,能够打破传统意义建筑单体与城市空间关系分割的关系。

经过前期多次的实地观测、调研,我们发现,在城市规划维度内,场地周边公园严重缺乏,住宅小区占比量过大,城市空间显得冰冷而缺乏活力。因此,设计突出公园性质,以填补周边缺少公园绿化的劣势。

因此,我们的设计理念定位于“开放、叠合、活力”,设计中希望通过开放式的内外建筑空间、叠合式的建筑形式、具有活力的城市平台,从而形成全地景形态与环境和谐、立体的文化体育公园。

图1 场地周边绿化公园分析不足
Fig.1 Insufficient Analysis of Green Parks around the Site

图2 蛇口街道文体中心范围图
Fig.2 The Range Map of the Stylistic Center of Shekou Street

2 都市酷跑文化公园的设计理念(见图3~8)

2.1 周边环境及影响因素

项目位于深圳南山区,东临后海滨路及地铁二号线湾厦站、西临后海雅园小区、南临招商东路、北接星海华庭小区和育才第四小学。项目总用地面积19 411m2

设计以公园的性质填补周边缺少绿地的空白,层层出挑的结构为场地争取了更多的绿化以及遮顶空间。同时根据周边人群对建筑的需求,提供了多条总长约800 m的跑道,串联运动与文化各个功能区域及平台,达到“都市锚点”所提及的开放、交融与充满活力的状态。

图3 整体鸟瞰图
Fig.3 Overall Aerial View

2.2 建筑与场地的关系

距本项目半径1.5 km之内缺乏较集中的城市绿地,深圳又是地处炎热多雨地区的城市,因此,设计中提倡退让、甚至创造出更多的绿地来满足城市绿化需求,与此同时,通过悬挑结构,争取到更多的半室外空间,为市民的户外活动提供遮荫避雨的场所。

设计中强调城市空间的体验性、丰富性,创造了立体的地形学意义上的绿化的同时又没有限制建筑的创造性和体育精神的力度,使其性格还是凸显出来。两个入口区的架空空间,也通过合适的尺度展现,具有很强的识别性。

交通的处理,通过下沉广场及商业街连接地铁口与建筑主入口,充分利用地铁入口优势,互倚共生;在相邻地块更设置二层过街连廊将市民安全便捷地引入建筑,从而激活周边商业。

图4 连续不断的漫步空间
Fig.4 A continuous Walking Space

2.3 以人为本、可持续性理念[1]

根据多次的实地调研分析,建筑所处区域由于人群需求量最大的是跑步与散步,因此项目中设计多条酷跑路线,穿越串联建筑中的各个运动和文化区域及平台,使跑步、健身、球类运动及文化活动相互融合,也促进了市民以更活跃的姿态融入这个“都市锚点”,提高文体中心使用效率。

图5 场地3km范围内运动项目需求调查分析
Fig.5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Sports Items within 3 km of the Venue

造型处理上将噪音较大的运动中心放置于场地东面,噪音较小的文化中心放置于场地西面,动静分区,以降低噪音对西北边住宅的影响。与此同时,压低基地东北边建筑体量至20 m以内,以避免对北边住宅及小学造成光线阻挡及视线压迫。

可持续性包括:社会和经济两方面因素,与此同时,也关注对环境的影响。设计时充分考虑体育和文化类功能空间,并进行有效的空间流线组织,形成多变的空间场所,为社区的活动提供了各种可能[2]

2.4 连续不断的漫步空间创造出独特“景观化建筑”

本方案设计中,打破传统文体建筑的固有模式,结合人的使用需求,将建筑向城市开放,通过一系列连续不断的漫步空间,营造出独一无二的“景观化建筑”。

建筑有意化整为零,从而化解了体量对基地的压力,并创造了可观、可用、可游的绿野式的社区“公园”。

图6 可观、可用、可游的绿野式的社区“公园”
Fig.6 Ornamental,Available,Sightseeing Green Community Park

2.5 遵循文体类建筑的演变规律

设计中摈弃以往文体中心运营成本高、管理难度大、使用效率低的模式。建筑以丰富的平台和坡道,连接各个活动区域,极大增加了各个区域的可达性与参与度。设计中通过地下商业街将人流引入南边主入口处统一管理与指引,以大堂平台为分界,由大堂平台往下可达运动中心,往上可达文化中心,亦可通过各分区的次入口及过街天桥进入,分流清晰,管理高效。

2.6 倡导建筑设计的生态节能

生态节能是现代建筑所倡导的方向之一。深圳地处炎热地区,空调能耗巨大,生态节能尤为所需。设计中采用悬挑为市民营造遮荫避雨的场所,以及利用多处下沉的庭院和入口的中庭,打造吹拔的效果以达到通风和降温作用。

图7 绿色生态构造系统
Fig.7 Green Ecological Structure System

建筑立面对策上采用穿孔铝板等材料,遮蔽日光直射的同时增加室内外的通风,屋顶则利用绿化进行降温。

深圳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因此,在设计中增加了半室外的活动交流空间,既能够有序的组织地上地下的人行流线,同时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尽可能的组织春秋两个季节的自然通风[3]

图8 半透明的穿孔铝板结合内部大跨度结构
Fig.8 Translucent Perforated Aluminum Plate Combined with Internal Large-span Structure

2.7 倡导建筑造型与材料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建筑造型与材料需具有时代性,以避免过时和老旧。

造型上将运动部分的建筑设置在东面,利用引导人行的坡道,以及层层出挑的平台,自然的形成了一个大地景观般的建筑;与西侧咬合的文化中心体量交相辉映,形成一个振翅欲飞的形象,寓意着活力四射的鹏城深圳。

材料上,使用粗犷的混凝土及精致的轻钢相结合,搭配充满时代动感的彩色玻璃及穿孔铝板,呼应了具有悠久工业历史的蛇口港。半透明的界面及隐约可见的大跨度结构逻辑,巧妙地诠释了体育和文化的共融,形成了一种新的活力空间。

景观庭院中,建筑外立面和退台花园等处出现的参数化逻辑生成的穿孔铝板和立体绿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使用者在不同的标高位置,感受到个体之间的张力和对话[4]

3 建筑功能空间的复合(见图9)

体育中心和文化中心各自有不同的使用要求,因此兼顾好两种功能空间,并不是简单地合并,而是有机的融合[5]

图9 不同标高体验不同空间
Fig.9 Different Elevation Experiences Different Spaces

设计中,将体育中心和文化中心通过不同标高的分区,并利用地铁出入口以及商业动线,将人流引入地下一层体育活动区。由于游泳馆、羽毛球馆、篮球馆和极限运动需要大跨度的结构空间,因此我们将负一层和首层做通高处理,既满足了功能使用的需求,也释放出地面以上的空间。这样首层入口便形成了一个很强的导向性入口灰空间,尺度适中,识别性强。

而在二层设置单独的文化门厅,通过垂直交通进行各层功能空间的彼此串联,较好的解决了体育与文化的导向和管理。

而在各个区域的屋顶,我们同样营造了体育公园、露天剧场、极限运动观赏等叠合空间,复合不同类型人群的需求,同时也有较强的灵活应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开放、叠合、活力的新型文化体育中心

在方案设计中,采用了化整为零的对策,将建筑体量适度分散,并形成一种多层次的空间布局,创造出对城市开放的城市空间;场地内叠合错落形成的趣味灰空间;富有活力的场所感的新型的文化体育中心(见图10)。

图10 开放叠合活力
Fig.10 Openness Superimposition Vitality

5 结语

城市社区的文体中心,不应该是简单、单纯的符号性、图解式的建筑语言和手法,而应该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要素,以组织社会公共生活为指导原则,融入地方性要素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全新尝试。

真诚的回应文化和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摒弃地标性、特异性等盲目追求建筑绚丽造型,转向追求对城市空间的贡献和日常生活空间环境的提高。

我们鼓励城市市民的参与,营造一个共享的、绿色生态的、多元化的、开放的公共文化交流场所,通过调研分析,根据周边不同的社会结构、人群的类型需求,提供专属的、具有差异化的公共服务,从而营造特定区域的公共场所感[6]

最后,我们也提倡并鼓励公园般的景观环境以及资源的高效利用,采用功能混合、集约高效的设计手法。

参考文献

[1]陆佩玲.广州某大学教学楼设计创作要点[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8,25(5):56-58,71.

[2]雷体洪,张洋,韩旭.公共文体建筑的地域性与文化性塑造表达——以宜昌市猇亭区文体中心建筑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2,30(1):73-76.

[3]高庆辉.深圳龙岗文化体育中心方案设计[J].华中建筑,2005,23(6):64-66.

[4]张斌,周蔚.抽象和丰富之间——安亭镇文体活动中心设计[J]. 建筑学报,2011(7):84-85.

[5]梅季魁,罗鹏,陆诗亮.复合简约回归——淮南市文化体育中心设计思考[J]. 建筑学报,2009(3):56-59.

[6]蒋涛,唐雅男,林卓文.创造环境效益的最大化——高层办公楼设计的挑战与机遇[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7,24(1):45-4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