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解大城市养老难的“南京样板”

 老王abcd 2019-05-16

5月9日,全国大城市养老服务工作会议暨全国养老服务推进会议在南京召开,全国民政部门代表会聚南京,交流大城市养老的工作经验,探讨养老服务的热点话题,南京市在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问题中的一些创新和实践获“点赞”,成为养老模式的“南京样板”。


南京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截至2018年底,南京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47万,占总人口的21%,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并且以每年4万人左右的速度增长,80岁以上人口达22.3万,占总人口的3.2%,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品质化”的发展趋势。

南京市是民政部“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面对巨大的养老压力,南京市千方百计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努力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使老年人及其子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规划优先  盘活公共资源


养老设施短缺是大城市养老服务的堵点和症结,中心城区土地资源匮乏与养老多元需求的矛盾尤为突出,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亟待解决服务用房配套,否则养老组织运营难以为继。 


南京破解这一问题的路径是——用“四个明确”,解决“四个堵点”的问题;采取“两无偿一优先”的办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


5月13日, 家住雨花台区福润雅居小区的张兴华吃过早饭后把小孙子送到幼儿园,然后穿过一条马路,走进了南山护理院。张兴华告诉记者,她每天都来这里看望94岁的老母亲。坐落在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的南山护理院,周边有多个小区,原先并无养老机构,善水湾小区建设时,按照规划要求,要配建1700平方米的养老设施,于是便有了现在的南山护理院。


在寸土寸金的核心城区增加养老设施,土地和空间资源无法回避。 据了解,2017年,南京市制定《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明确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全市城市详规一体衔接,确保新建商品房小区按相应比例配建养老设施,用规划解决了养老设施“建在哪里”的问题;同时,明确把民政部门纳入全市规委会成员单位,全程参与每个建设项目控制详规审议,解决了民政部门在规委会中的发言权问题;明确养老服务设施新建、配建、改建的具体程序,解决了建设指标如何落地的问题;此外,还出台了《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严格落实养老设施“四个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移交,确保养老服务项目“从规划到建和交”闭环管理。 


为推动养老机构公办民营改革,鼓励家政企业、物业公司等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南京市采取“两无偿一优先”的办法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明确提出,社区40%以上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公建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机构运营;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用房“优先”用于养老设施。以政府为主导,灵活盘活各种公共资源。同时加大运营补贴力度,推动社会化养老机构可持续健康运营。 


在聚宝山公园,玄武区与银城地产合作,在公园“边角料”上建起聚宝山颐养中心,增加180张养老床位。在郑和公园,秦淮区放弃每年200万元的租金收益,拿出1500平方米原区图书馆,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并通过招投标交由悦华养老服务中心运营。九如城集团苏皖区域公司品牌部副总监常春燕对记者说:“我们在南京市连锁运营的16个社区居家服务中心的用房,全部是由政府无偿提供的,南京市的政策非常好,给我们养老机构的运营带来很大的支持。”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表示,目前南京市有各类养老机构262个、养老床位5.3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9.7张,其中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占比81%。共有42万多平方米社区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民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2012年的8家增长到1078家,全市共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11个,已实现社区全覆盖,社会力量运营比例达89%,品牌化、连锁化的养老组织不断涌现。

精准服务  把养老机构“搬”进家


失能失智、半失能老人在家如何养老,一直是困扰社会的难题。居家养老专业照护不够,机构养老床位紧张、价格高、亲情不足,老人不愿意去。南京破解这一问题的路径是——推行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把专业养老机构的设施和服务“搬”进老人的家里。

每天下午5点半,护理员李娟都会准时来到鼓楼区铁路北街148号陈恩泽的家。她先用手机扫了一下贴在门框上的二维码,服务开始计时后,李娟忙活了起来。收拾客厅的桌子、扫地、叠被子、帮老人翻身、按摩手臂、陪老人聊天……李娟告诉记者,83岁的陈恩泽是位失能老人,她每天都要过来照顾她。见到记者,陈恩泽格外高兴,怕记者听不懂,她一边用手比划一边说:“在家里好,既有专业人员的护理,又有亲人的陪伴,这是最适合我的养老方式。” 陈恩泽的老伴儿告诉记者,陈恩泽失能7年来,他曾先后请过十几个保姆,每月要花费五六千元,但护理很不专业,老伴儿生过压疮,只得住进医院治疗,很受罪。也曾想过去养老院,但有些不放心,儿女都在国外,他要跟老伴儿相依为命,舍不得分开。去年10月,陈恩泽和鼓楼区银杏树老年人服务中心签约,成为第一批家庭养老床位的受益者。银杏树养老服务公司居家事业部李莹介绍说:“把养老院的护理 ‘搬’到家里,享受和养老机构同样的服务,但花费却比养老院低了很多,相比在养老院每月五六千元的费用,现在陈恩泽老人每月只要花1500元左右。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再灵活选择小时服务(37元/小时),或单项服务(如更换导尿管60元/次),我们服务中心的用房是由政府无偿提供的,所以服务价格也很亲民。”


李娟在陈恩泽家服务的同时,鼓楼区智慧养老大数据运营调度中心系统上,代表陈恩泽家的标志灯亮了起来。“凡是家庭养老床位的老人家庭都贴有二维码,护理员扫一下二维码,智能系统就会收到通知。点击查看,就能看到当次的护理时间和护理内容,并可实现可视对讲。”大数据运营调度中心的运营负责人尹春华介绍,利用这个智能系统就能随时监督护理员的工作,还能查看老人在家的情况。


据了解,南京市2017年出台了《家庭养老床位实施办法》,针对居家的失能失智、半失能老人,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按照普通养老机构服务标准,由养老机构和品质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机构标准的家庭床位,把养老院“照搬”进家,兼具居家养老的“人文关怀”和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等优点。


鼓楼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稽峰告诉记者,2018年,鼓楼区率先试点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每个家庭养老床位都配备了智能摄像头、智能床垫、紧急呼叫系统、烟感报警系统、漏水报警系统、红外线监控和卫生间“适老化”改造,这套“标配”成本大约3000元,均由政府承担,目前已有2760位老人享受到了家庭养老床位服务。


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陈芳表示,为确保家庭养老床位的服务质量,南京市还建立了家庭养老床位综合运营补贴及评估机制,鼓励3A级以上养老服务机构为居家失能失智、半失能老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把家庭床位监管纳入全市养老机构床位“一张网”管理,实行“一体化”服务,把养老机构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复制到老人家中。目前已对3.45万户老人家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共开設家庭养老床位3150张,相当于建设了30家中型养老院,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和运营成本,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老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

发展互助养老  打造“时间银行”


养老服务面临老年人多、需求多元、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如何弥补不足,多方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成为养老服务中的一道难题。南京破解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打造养老“时间银行”,发展互助养老。志愿者将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年老需要时,可提取时间兑换等时服务。这种以时间兑换时间,服务兑换服务的纯公益互助养老模式,弥补了专业服务力量的不足,丰富了服务内容。

5月11日早上,家住秦淮区的“时间银行”志愿者唐桂华的手机响了,她收到了“时间银行”监管平台发来的信息:家住鼓楼区佳和园小区85岁的唐永清老人需要志愿服务,服务内容是医疗护理,服务时长60分钟。


从唐桂华家到唐永清老人家需要40分钟。路上,唐桂华告诉记者,她今年 58岁,退休前是一名医生,丈夫还没有退休,女儿在外地工作。她退休后在家无所事事,一时难以适应,就报名做了志愿者,在奉献爱心的同时,自己也感到非常充实和快乐。去年10月,南京市开展“时间银行”的试点,她就报名加入了,经过培训、考试,成了“时间银行”的第一批志愿者。截至目前,她的“时间银行”帐户里已经存了3238个时间币。“这种方式非常好,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回报,等我老了也能换取别人同样的服务,这比兑换金钱更有意义,有很强的获得感。” 唐桂华高兴地说。


10点钟,唐桂华叩响了唐永清的家门。唐永清的老伴儿张奶奶满脸笑容地将唐桂华迎进了门。一进门,唐桂华就来到唐永清老人床边,俯身问他昨晚睡得好不好,今天的药吃了没有,身体感觉怎么样?张奶奶告诉记者,她今年80岁,和老伴单独居住,老伴年轻时眼睛受过伤造成视力低下,腿脚也不好,走路困难,她一个人照顾老伴感觉很吃力,生活多有不便。唐桂华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她每周来3次左右,“每次见到她就像看到了自己的亲闺女一样,心里可高兴了。” 张奶奶说。


“时间银行”鼓楼分行江东支行副行长颜晶晶向记者介绍,唐永清老人所在的江东支行睿城网点,现有志愿者76名,已为2520位老人提供了志愿服务,累计时间币达75675小时,参加志愿服务的老人大多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自从去年10月开展试点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时间银行”。 南京市 “时间银行”运营方负责人史秀莲告诉记者:“我们对‘时间银行’的探索始于2017年,几经修改完善后才成了现在的模式。‘时间银行’由政府主导,统一管理;通存通兑,统一标准;数据集中,统一平台。截至今年4月,已有12个区,509个养老组织开展了 ‘时间银行’试点,招募‘时间银行’养老服务志愿者1.5万人,直接服务2.9万老年人,帐户余额14.4万小时。”


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周新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时间银行”用时间架起志愿者与受服务老人之间的桥梁,为公共养老服务业提供有益的补充,推动养老服务优化资源配置。目前,南京市正在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开发完善全市统一“通存通兑”的“时间银行”信息系统,加强“时间银行”和服务点规范化建设,并将探索成立“时间银行基金”。到2020年,全市将建成权威、统一的“时间银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