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卓尼中医院华华 2019-05-16

古医学研习会第44期

共同分享,共同进步

作者/汤春燕;编辑/高佳华

导读:汤春燕在北中医科实习多年,收获了许多糖尿病相关的知识,在此她把北中医科治疗糖尿病的经验介绍给大家。本文多数摘抄自《李文瑞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证经验》,并按其自己的思路把获益最多的部分整理成文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从中获益。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肥胖率上升,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渐上升。为此不管西医还是中医都在探索控制血糖、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治疗方案。降糖西药目前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格列奈类、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DPP-4及GLP-1抑制剂等,在控制血糖确有其独特之处。中医药方面经历代医家探索研究,亦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不管西药或中药治疗糖尿病皆有其局限性,故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治疗糖尿病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西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劣势

西药降糖药物:效果好,起效快。但是作用靶点单一,多以降糖为唯一目的,继发失效率高,低血糖、体重增加、急性并发症、水钠潴留、骨折风险、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均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特点:具有整体、全面、综合的特点,作用温和持久,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显著。调节血糖及改善胰岛素抵抗,抗氧化,改善微循环障碍及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方面疗效确切。中医药降糖不足之处:降糖幅度小,疗效欠确切,重复性差,缺少大样本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等。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

轻中度血糖升高的患者:起始治疗往往是在饮食、运动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以期血糖达标,待血糖控制平稳后,改汤剂为丸散剂,长期服用,主要着重于控制临床症状,调节血糖及控制并发症。

重度血糖升高的患者:多建议在严格控制饮食,积极加强运动的基础上使用胰岛素,尽快尽早地解除葡萄糖毒性,以达到血糖平稳下降,平稳达标,同时辨证施治,加用中药汤剂,主要改善证候及临床症状;此后根据患者具体胰岛素的用量,再考虑是否有可能加用调节血糖中药汤剂,以减少胰岛素用量,使血糖控制更加平稳,待血糖控制平稳后,调整剂型为丸散,以整体调理,调节血糖,防治并发症为主。

使用西药或胰岛素血糖控制稳定达标的患者:中药治疗的主要目的为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血糖,以期减少口服药或者胰岛素的用量。

使用西药或胰岛素血糖控制不达标的患者:中药多着重考虑在整体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尿糖排泄类方药,以期更快、平稳地使血糖达标,血糖达标基础上,考虑减少口服降糖药或者胰岛素用量,改善临床症状,防治并发症等。

四、中西医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指导治疗

气虚:神疲乏力,口不渴,纳食正常或不香,小便清长或正常,不消瘦,大便正常或便溏,寝宁或嗜睡,舌质淡,苔白薄,脉细乏力。血糖水平轻度偏高,胰岛分泌功能:胰岛素、C‐肽水平正常或显著升高。表现出胰岛素抵抗所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补气之品,有研究证实补气方药可通过提高胰岛素的生物效应,起到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而起到降低血糖作用的同时,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拟益气为法,方以保元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或金匮肾气丸等化裁治疗,药物以生黄芪、人参、茯苓、何首乌、党参、葛根、白术等甘温益气之平治之。

阴虚:口渴引饮,善肌消食,小便色黄,量多而频,消瘦,大便秘结或不爽,无心烦热,寝多不宁,舌质红或微红,苔薄黄少津或黄燥,脉细数。血糖水平较高,胰岛素、C‐肽分泌水平明显降低。其可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细胞分泌功能,降低血糖。拟滋阴为法,方以百合固金丸、七味白术散及六味地黄丸等化裁治疗。以黄连、天花粉、玄参、知母、麦冬、生地、五倍子、五味子等苦寒清热,酸甘化阴之品治之。  

气阴两虚:神疲乏力,口渴欲饮,纳食正常或略多,小便略多或正常,形体消瘦或正常,大便顺或偏干,或有五心发热,夜寝多梦,舌质淡红或微红,苔薄少津,脉细弱。胰岛功细胞能:胰岛素、C‐肽分泌水平,多呈下降趋势,水平介于上述两型之间,血糖水平轻度偏高。拟益气养阴为法,气虚较重者方以生脉散加减,阴虚较重者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以生黄芪、太子参、西洋参等甘温之平益气,知母、乌梅、生地、天花粉、黄连等苦寒酸甘之品滋阴清热。

此外血液黏稠度、血脂水平等亦可谓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直观的参考依据,如糖尿病血液黏稠度高,血脂水平高者,中医辨证多表现为痰湿壅盛,痹阻经络;又如血管内皮功能差,血管内斑块较多者,多表现为夹痰夹瘀,痰瘀互结,经脉痹阻不通。

在糖尿病的中晚期,往往并发症严重,同时合并症多,病情较重,病机复杂,病势凶险,临床多表现为乏力气短、胸痹心痛、雀目失明、头晕目眩、少尿浮肿、肢体麻木及脱疽等。临床多为阴阳两虚型。方以左归、右归丸或地黄饮子加减化裁治疗,药物以干地黄、附子、肉桂、肉苁蓉、仙茅、仙灵脾、菟丝子、枸杞子、怀牛膝、桑寄生、山萸肉等治之。

瘀血贯穿糖尿病病程终始,故在各个阶段治疗中均可辅用活血化瘀法,以丹参、葛根、木香、莪术、水蛭、桃仁及酒大黄等治之。痰浊内盛,中阻经络,是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重要因素。治疗并发症时,以辨证论治为基础,除需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同时应给予清利痰浊,芳香辟秽,祛湿通络。常见药物有苍术、石菖蒲、厚朴、黄连、猪苓、大黄等。

总结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虚型、阴虚燥热型和气阴两虚三型,痰浊兼见各型之中,瘀血贯穿病程终始。故治以滋阴润燥、养阴清热为其大法,益气为根本,养阴为主导,活血化瘀贯穿始终,清利痰浊为辅助,四者合用,相辅相成,标本同治,攻补兼施。


汤春燕,北中医医药大学在读研究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