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了【诗韵中国】有奖征文活动
“飞流真下三千丈,疑似黄河落九天”,“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古诗中的数字让人看了感到可爱。三千尺的飞流着实壮观。有三、六、七、九的这样数字的古诗,没有有“一”字的古诗多。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成树梨花开”,“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古诗离开了“一”顿失趣味。你就看不见古人饮酒的豪情,看不到一枝带雨的梨花和佳人的眼泪,也不知道最早的那一枝梅花是谁先写的,谁先看到的,更看不到道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佳丽美女,也不知道新的一年是怎么来到的,一江之水为什么被分成了两半。 据不完全统计,有“一”的古诗多达一万余首。古诗中没有了“一”就没有了灵气与豪气,少了亲情与感慨,缺了意境与叹息,不见了草木的枯荣和平民在战争中的痛苦与挣扎,让古诗失去了品头和嚼头,美美达的古诗就会在你的眼前失去了许多美,许多真实,许多风采。没有了“一”古诗就没有了灵气。 1 古诗人对“一”情有独钟,甚至到了无“一”不成诗的程度。 清朝诗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轮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恐怕是在一首短诗中用“一”最多的诗人。 李白喜欢“一”就像喜欢美酒一样,他在诗中用“一”表达自己的情感,用“一”表达勇武和浪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才华出众李白写的《秋浦歌十七首》中有有六首诗用了“一”,比例那是相当的高。 白居易、杜甫也是用“一”写诗的高手。王安石的诗里也有不少“一”。陶渊明的诗里也喜欢用“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一”在古诗人中左右逢源,谁都信笔拈来而用它,宛若无“一”就成不了诗了。 在有的诗中用“一”还是不用“一”让诗人费尽思量。唐代僧人齐已写了一首《早梅》,其中有一句“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这首诗的“一枝”原为数枝。 齐己求教于郑谷,问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的如何。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 白居易自从写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首诗被当时的名士顾况赏识之后,他的诗就与“一”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长恨歌》用“一”的诗句也不少。“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用“一”入诗自有乾坤,那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2 古人喜欢用“一”入诗来衬托描绘景物的美,让景物看起来卓然不群,读者看后眼前一亮,“一”也当然成了古诗中的一道风景。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古诗中没有了“一”,你就看不到一群娇鸟共啼花的春色美景,也看不到江天一色中的那轮明月。你就不知道在风和日丽的泗水之滨有焕然一新,万紫千红的春天美景,不知古诗中还藏有哲理。 一草一木总关情,一山一水出风景。没有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你还去赞美什么。这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说的是不同的山,不同的水。花不同,草不同,这一山一水的风景自然而然就各有不同了。古诗里的风景也就随着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而不同了。 读古诗你会发现,古诗中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有情的。它们生动有趣与人亲近,古诗人让一山一水拟人化,这样的情调给你带来了无限喜悦,既清新隽永,又生动新鲜。“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古诗人用“一”描绘出的风景不仅生动迷人,还秀色可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的山像青螺那样让人垂涎欲滴,让读诗的人想这把这山放在银盘里给吃了。 王之涣《凉州词》里也用了“一”,诗中浩浩荡荡的黄河水漂漂渺渺,一路奔涌,流到了白云间,让黄河之水变成了白云,让读诗的人看到了忍不住想用双手捧来喝上一口。这美景是万仞山上的一片孤城衬托出来的。当你随着黄河水到了白云间,再回首看这万仞山上的孤城也不孤单了,它和万仞山一样成了守卫黄河的卫士。 用“一”描写景色,陪衬景色皆为古诗中的神来之笔,让诗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充满生机,诗里自然有了暖人的力量,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了爱和渴望。 3 古诗里的“一”饱含诗人的情感,他们用“一”抒发感慨、情绪、感悟、心中的愉快,宣泄心中的郁闷、忧愁,述说平民的痛苦和无奈,在诗中为百姓鸣不平。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晴空里的秋天,天高云淡,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引便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只要你的豪情还在,只要你志在千里,虽然已经暮年,依然可以壮怀激烈,让自己的生命奔腾不息。 其实,这诗中的一鹤就诗人。诗中的一鹤在排云而上,诗人刘禹锡的心境也在排云而上。在这样的励志和陶冶中让读者体会和看到了这首诗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的美。自古以来骚人墨客描写秋天的萧条和悲叹在刘禹锡的诗中成了豪情,这样秋日当然胜过春潮了。 在古诗中,诗人们常用“一”来感悟和体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你在一座座大山和一条条小河中走着,觉得走不这群山和一条条小河时,在柳绿花红之间又看到了一个小山村,此时你的心情会豁然开朗。人生路上请你不要担心,不要惆怅,不要担心被困在迷路和困境中,总有一条小路,总有一个小山村等着你,在你的生命里属于你,陪伴着你,让你在迷路和困境中忽然看到惊喜。 这如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样,杜甫在诗中告诉人们这一生要不怕困难,要勇于攀登,要向最高处攀登,登顶之后你才会发现站在高处冲破迷雾的心情。高处不胜寒是苦逼的心情,这种心情是被逼仄失败导致的,是一时的情绪宣泄,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更远。 李白在诗中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不是谁都能随便做到的,需要勇武、本事、能力和智慧。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诗人们用“一”来描述平民们的艰辛生活,为百姓遭到官府的欺凌鸣不平。杜甫的茅屋在秋天破了,漏了雨,他还在诗里祈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