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徐氏凤的子午流注法,消中风,中湿,中寒,中温,中热之灾。为人民服务,造福于人民,金匮真言再现,杨中华传统之医道,这是传播《黄帝内经》的责任,也是王冰的凤愿。
十二原:为人身中十二条阳络脉中,从井、荥、俞、原、经、合六气血的一个穴位。书中说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这里的“神”气,泛泛指五脏六腑的气。直接通到司天和在泉的阳气,是气脉应在阳经寸脉和尺脉的气,叫神气。司天在泉的气脉太过了,司天在泉的气血就先时流到了天的左方的关脉,成了去的气血太盛了,也就是五运六气中说的枢气的气位。原穴的气血太盛了,郁塞住了。神气,指的是气血,门,指的是司天在泉寸尺脉的气口。原穴:是五脏六腑气血出入的门口。 如少阳为尺脉,为开,为门,而阳的气血先时流到了阳明经脉,为枢脉,为出入,为心的火气有余。心气有余是神气有余,(这里的神气,是指心脏的气)是心脏的气血为尺脉,先时流到了阳明经,以下同理;气有余,是肺脏的气血为尺脉,先时流到了太阳经;血气有余,是肝脏的气血为尺脉,先时流到了少阴经;志气有余,是肾脏的气血为尺脉,先时流到了厥阴经)(寸脉也一样)。同理,气血在井穴生成的源气后,再流到荥穴,注入到俞穴,当生成的气血从井穴所出,流到荥穴,再注入到俞穴,注到俞穴的气,也就成了流到人身原来的六元气中去的气血了。 当气不足时,如少阳尺脉的气,而阳的气流到了太阴经脉,为心气不足。肺脏的气为尺脉,气流到少阳经,为气不足;肝脏的气血为尺脉,血气流到太阳经,为血气不足;志气不足,是肾脏的气血为尺脉,流到了阳明经脉。(这些话,必须知道在泉前后的脉象。) 在人身十二条阴经脉,神乎神,客在门,这里的“神”气,指的是司天在泉的阴气,是阴经的寸脉和尺脉为门,为开。司天在泉的气脉,即寸脉或尺脉最大一般不会超过平气脉。 流注到了“俞穴”的气如果不足,再由“俞穴”流向“经穴”的时间,气就更不足了。阳经气血有余,所以古人就在俞穴与经穴的中间道路上,按照气血生成源气的含意的意思,又加了一个穴位,称为“原穴”,故阳经脉多一个原穴。不管是阳经脉,还是阴经脉,当络脉的气从开始生成的源来的气血,流注到此原穴位时,这时原来的源气的气就立即与人身流动的气血全部接通了,而且接通得非常自然,非常协调。这原来的气与人身的气血交合在一起,原来的源气的气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原来源气的气,就成了六元气血中的元气血了,所以说,六络脉最后流出的气血之处,叫合穴。而经脉的大门,阴经叫俞穴,阳经叫原穴,俞原同。书中说:“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神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所以阴经的俞穴也是原穴。俞穴、原穴都是通往脏腑的穴位。十二条经脉都要以俞穴和原穴论气血的运转。论《徐氏子午流注法》,首先要熟知《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第一·第二》中讲的气血在正常的情况下,十二条络脉流过井,荥,俞,原,经,合的终始。 (1)手厥阴心包经的经气:心气出于井穴中冲木,流到荥穴劳宫火,再注到腧穴大陵土,行于经穴间使金,再入于合穴曲泽水。就像春生夏,夏生长夏,长夏生秋,秋生冬一样,都是以次相生的关系。此言心包经的气血正常合于全身正经的气血运转中去。阴经的错落,都要血归包络。 (2)手少阴心经的经气:心气出于井穴少冲火,流到荥穴少府,再注到腧 穴神门,行于经穴灵道,再入于合穴少海。此言心经的气血正常合于全身正经的气血运转中去。 (4)手少阳三焦经气:三焦气,上合在手少阳,出于井穴关冲火,流到荥穴液门,行于俞穴中渚,行过原穴阳池,行于经穴支沟,再入于合穴天井。此言三焦经的气血正常归于全身正经的气血运转中去。阳经的错落,都要把气纳入三焦。 (5)手阳明大肠经经气:上合在手阳明,出于井穴商阳金,流到荥穴二间,行于俞穴三间,行过原穴合谷,行于经穴阳溪,再入于合穴曲池。此言阳明经的气血正常归于全身正经的气血运转中去。 (6)手太阳小肠经气:上合在手太阳,出于井穴少泽,流到荥穴前谷,行于俞穴后溪,行过原穴腕骨,行于经穴阳谷,再入于合穴小海。此言太阳经的气血正常归于全身正经的气血运转中去。 (7)足厥阴肝经气:肝气出于井穴大敦木,流到荥穴行间,行于俞穴太冲,行于经穴中封,再入于合穴曲泉。此言肝经的气血正常合于全身正经的气血运转中去。 (8)足少阴肾经气:肾气出于井穴涌泉水,流到荥穴然谷,行于俞穴太溪,行于经穴复溜,再入于合穴阴谷。此言肾经的气血正常合于全身正经的气血运转中去。 (9)足太阴脾经气:脾气出于井穴隐白,流到荥穴大都,行于俞穴太白,行于经穴商丘,再入于合穴阴陵泉。此言太阴经的气血正常合于全身正经的气血运转中去。 (10)足少阳胆经气:胆气出于井穴窍阴,流到荥穴夹溪,行于俞穴临泣,行过原穴丘墟,行于经穴阳辅,再入于合穴阳陵泉。此言胆经的气血正常合于全身正经的气血运转中去。 (11)足阳明胃经气:胃气出于井穴厉兑,流到荥穴内庭,行于俞穴陷谷,行过原穴冲阳,行于经穴解溪,再入于合穴三里。此言胃经的气血正常合于全身正经的气血运转中去。 (12)足太阳膀胱经气:出于井穴至阴,流到荥穴通谷,行于俞穴束骨,行过原穴京骨,行于经穴昆仑,再入于合穴委中。此言太阳经的气血正常合于全身正经的气血运转中去。 当我们知道了十二条经脉的气血在正常流动中,正常相会在全身的气血中的时候,每条经脉都是非常协调的,阴阳总是平衡的。但是当一条经脉中了风,这条经脉就不可能与全身的气血再协调下去,反而影响了各经脉的协调,造成了四肢的不协调。要治这些病的时候,就要按照日气,太一的气头行到何日,何时辰何经脉为准论气。 在上千年保存下来的《徐氏凤子午流注法按日按时开穴》中说: 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荣。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本在寅。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木,(木的五行为温)荥合天干取液门。 这就是当少阳胆经气多气胜了,造成了六条经脉不协调了,成了病。要想解释这一段的行针语言,真正的操作方法,要熟知三种天理,不懂得五运六气的运转程序,无法看懂它。解释出来都是妄言。 当一条经脉受了病的时候,就要以日气先立起子午气血流注的天体图来。然后对受病的经脉进行补泻,使之阴阳达到平衡,病就解除了。因为此方法是按日,在一日之中轮时辰,找气血的气头流到何时辰为准,所以说先立起子午流注图来。也就是说,在按照六气分治的时间,邪气的气头到来,在气口已逢到过了,但没调平气的运转,已经错过机遇,只好用子午流注法了。子午流注法同样是找到五运六气运转气头的好方法。故书中说:不能治是未得其术也。说起来复杂,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只要按五运六气运转的程序办事就行了。因为在子午流注的方法中早已告知,子午流注法是以一日的子时至午时,做经线分上下,进行纳六甲,以五运六气运转的模式,论一日的子时,为在泉的尺脉,午时就是一日之中午,司天为寸脉,司天在泉的寸尺脉,就是上下的经线,把白天分成了前50刻和后50刻。在任何一日都一定有六甲的两甲,即两旬,分管着上下,两旬就是两条经脉,经管一日的天地。同样,也像看五运六气的运转图一样,这就形成了,天三,即上三;地三,即下三。一气司天为寸脉,一气在泉为尺脉。左右又有上下关脉的四甲,即四条经脉的四甲,这四甲就是关脉,就是緯线。然后再说子午流注法中先诊脉的问题,知日气到底塞在何气位,就成了非常重要条件了。 首先要知当日的日气,看万年历的干支,就知道值日的日气了,不要看了一辈子病,嘴上说人天合一,还不知道当日的干支是代表何气,还说自己是国医大师。张口说:“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拿《易经》算卦那一套来说五行,哪不是《黄帝内经》中说的五行,都是错误的。拿《易经》算卦的一套来说五运六气,再有一万年也解不开子午流注的方法,更不用说应用了。 按照《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运转的道理,把天干看成五色的气来念十天干,才是正道。因为《黄帝内经》中说“天有五色御五位”这五色的五气,甲己为黅色,即黄色,是五行土的湿气,甲为阳气,己为阴气;乙庚为白色,五行为燥气,庚为阳的金气,乙为金的阴气;丙辛为黑色,五行为水的寒气,丙为阳的寒气,辛为寒的阴气;丁壬为青色,五行为木的风气,壬为阳的风气,丁为风的阴气;戊癸为赤色,五行为温热的火气,戊为火的阳气,癸为火的阴气。这些天干代表值日的日气,如果阴阳不分,也无法找到阳经脉,阴经脉。所以子午流注法的书中说:“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是大肠辛是肺,壬为膀胱癸是肾”。子午流注法中这些话太关键了,字字值千金,无法改。 比如说,当医者在当日万年历中看到的是甲日,(先不说地支)医者首先心中就要用“法于阴阳,和以术数”的方法,暗自计算,把甲日的湿气加到丙寅,甲子少阴经的气位,这就是天的日气始于甲,甲日的湿气始于甲子旬,即少阴旬为少阴经,又因为子午流注法要求必须合到日气司天或在泉的气位,所以说少阴经脉一定在司天的寸脉或在泉的尺脉上。又说“戌时胆窍阴”,胆窍阴是足少阳经的气,是气头行至足少阳胆经的气位,甲日的戌时,即甲戌旬。甲戌旬是太阴脾经在泉用事,太阴脾经的前边,左边是少阳胆经的经脉,而甲日的甲子足少阴经的气,行到甲日的甲戌时已经退了位,即甲日的阳气从甲日子时,经乙丑时、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时,又交到了太阴脾经在泉之位,甲为湿气,太阴在泉的气位又受了伤,而阳气先时交到了足少阳胆经的气位,而且又大盛,足少阳胆经是厥阴中气的合气,故标气的阳气,塞在了足少阳经的井穴窍阴的穴位。使人的左腿气血与人身的气血流动产生了不协调的问题。所以“甲胆”和歌诀中给定的条件为“甲日胆窍阴”一个字也不能少,少了,就无法先建其母,即子午流注法的示意图了。这些天道都不会,诊脉也不会,还说精通子午流注法,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综上推其日的天理,知道了太阴脾经在泉受了伤,生成的枢气为阳邪,独盛,是在左边,去的枢气独盛,到底是不是呢!故书中又说,不能废去诊脉的天道,“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看脉满的盛衰,“察后与先”即诊出浮脉,居在泉太阴脾经的前边、左边的关脉浮甚,这是最关键最重要关卡。在南政年,塞气在医者左手的下关脉为大浮,为去的气。在北政年,塞气在医者右手的下关脉为大浮,为去的气。用诊脉实现找到邪气头的办法,故气血已去,气头可追见。知道了太阴脾经在泉的尺脉,知道了足少阳胆经为大邪气。从脉象中诊到太阴尺脉的前边,少阳的阳气脉满,知阳气塞在了足少阳胆经有了病,摸到的脉象,为气来不容易逢到,气去是追不上的,就像时间到来一样,过去了找不回来,没有到的看不见,摸不到。故逢时,千万不能失去这个机遇,这就是诊脉的金贵。书中说的“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是说用天干地支表示后,在论五运六气运转时,还能看见它。不能用人出生年的属相,出生的日期,装到卦里进行义演,因为这不是论五运六气的运转。同年同月同日都有同样的结论,要靠脉象来鉴别。 所谓甲日,有甲子日,甲戌日,甲申日,甲午日,甲辰日,甲寅日,其中的任何一日,先把甲日用甲,天日合一,即甲再加甲,成丙寅逆数至甲子。甲子是甲日天气下降,少阴在泉尺脉为阳,为浮。当数到戌时,为甲戌,甲戌是甲日值日,在甲戌时生成了戊子火的阳气,又流到了少阳胆经,所以在北政年,医者的右手的上关诊到的是浮脉,是去的气,(注意;假如都是在北政的时间)所以徐氏凤说“甲日戌时胆窍阴”。在《刺法论》中说的:太阴在泉布气受了伤,少阳还没有签证,不签证的气塞郁在下,气不通了,当刺足少阳胆经之所流“以通其要”。伤寒病,与此也完全相同。但是伤寒病,是由阳气热气伤的是正经的经脉,子午流注法讲的是由阳气热气伤的是络脉的支脉,天道是一样的。 甲日:故甲日阳日阳时用针在少阳胆经的井穴窍阴泻阳气。刺至皮、肉、筋、骨都以脉象的轻重为准,论浅刺,以木、火表示,刺的是青尸鬼,红尸鬼;论深刺,以金水表示,刺的是白尸鬼,黑尸鬼。而后要像书中告知的那样:“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气中外,各守其乡”调的是足少阳胆经阳气的脉气,守住太阴经阴气的脉气,泻的是足少阳胆经阳气的脉气。直到返本丘墟火在戊寅阳刻,再从临泣俞穴开始泄气,过丘墟原穴,把火补在手阳明大肠的阳溪井穴。一直泄补到原来太阴本气在泉的日气成王气为准,人的气血运转就正常了。 在子午流注中说: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荣。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本在寅。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木,荥合天干取液门。 一 甲日,是太阴在泉用事,a. 在甲戌时,甲戌刻,足少阳胆经的阳气塞在了井穴窍阴,成了病气,所以要在井穴窍阴,折其郁气的胜气,为泄气。b. 在甲戌时辰,丙子时刻,在手太阳小肠经的荥穴前谷,资其化源,为补气。在足少阳胆经荥穴夹溪,折其郁气的胜气,泄气。C. 在甲戌时辰,戊寅时刻,然后在足阳明胃经俞穴陷谷资其化源,为补气。在足少阳胆经俞穴临泣,折其郁气的胜气,泄气。d. 在甲戌时辰,庚辰时刻,过足少阳胆经的丘墟原穴,在手阳明大肠经经穴阳溪资其化源,补气。在足少阳胆经经穴阳辅,折其郁气的盛气,泄气。e. 在甲戌时辰,壬午时刻,先在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委中资其化源,补气。在足少阳胆经的合穴阳灵泉,折其郁气的胜气,泄气。f, 然后在甲戌时辰,甲申时刻,在荥穴液门纳入手少阳三焦经。如下表
这叫子午流注环周图中说的“子午针经,法地灵枢,阳井金坚,泄补的详推”守住在泉太阴尺脉论日气,以少阳胆经为准泄气,抓住少阳胆经的邪气,从井、荥、俞、原、经、合,六穴的气位一穴一穴的依次泄气。再按照阴经与阳经在四肢的表里与相合的经脉衔接而补气。泄邪气,补正气。请注意:先泻,后补,不能补泻反了。在甲戌时行针的时间共十一针,在阳经中,阳日阳时阳刻时折其络脉中的郁气,因是郁气太过。当补到俞穴时,再泻病气俞穴时不能补原穴,要过原穴,补到经穴。所以在子午流注法古图的图示中,都有一个“过”字。徐氏凤子午流注的口诀中也有“返本丘墟本在寅”,“本原腕骨可去寅”,“冲阳土穴必在原”,“合谷金元返本归”,“返本京骨本原寻”,“返本还原似是亲”的说明,都是必须遵循过“原穴”的正道。这些问题,在以前的博文中都讲过,原穴是六腑的门,是在阳经脉中后加的,没有五行之名。这样的刺法在《刺法论》中有实例。如:木欲降遇地晶,木欲升,遇天柱,都是遇金气,折其塞住所胜的气,当刺手太阴之所出,“所出” 指的就是井穴的气穴。刺手阳明之所入,“所入”指的就是合穴的气穴,只不过没有说中间的补泻过程,荥、俞、原、经的气穴位而已。 行针的人,一定要熟练:(1)手太阴肺经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2)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3)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4)足阳明胃经在大趾与足太阴脾经交接;(5)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小趾足心足少阴肾经交接;(6)足少阳胆经从足大趾从毛处与足厥阴肝经交接;(7)阳经与阳经在头部将交接,(即甲丙戊庚壬之间的交接);(8)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相合;(9)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表里交接;(10)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相合交接。(11)阴肝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乙丁己辛癸)(12)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在心中的交接;(13)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在胸中的交接;(14)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在肺中的交接。故泄何经脉,都要反本推寻补在何经脉。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都是同宗同目气的交接,都是在同一五行中的周旋,五行阴阳的确定,要以何气太过郁住而定,把这一种郁气,在通过井荥俞经合的穴位时,补泻调平,正常进入正经脉为准。气纳三焦必安然,血归包络必病痊。所以书中还说:“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所以说当其日得了脑梗,以六步司天的气为寸尺脉,定气头,泄邪气,为其来逢时。当过了时间无法逢时,用子午流注法中说的日气定司天在泉的寸尺脉,同样治愈它。 二 足厥阴肝经的标气风正常的流注为:出于井穴大敦,流于荥穴行间,注入俞穴太冲,经过经穴中封,入合穴曲泉,进入正经脉。 子午流注中说: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己丑太白太冲穴,(注意:太白太冲,正好告知,在同一时刻,同一俞穴,泄太白,补太冲,经脉不同)辛卯经渠是肺经。癸巳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火穴荥。
乙日,是太阴在泉主事,乙酉时(注意:是生在了足少阳经,又流到了)足厥阴肝 经的风,气生于井穴大敦是不及,是来晚的风,在井穴成病。要通过诊脉知道不及,所以要在乙酉时乙酉刻,a.在足厥阴肝经井穴大敦,因不及要先资其化源,补气。b.在丁亥刻时,然后在手少阴心经荥穴少府心折其气,泄心火。在足厥阴肝经荥穴行间补气。C. 在己丑刻时,然后在足太阴脾经俞穴太白泄土气。在足厥肝经俞穴太冲,资其化源,补气。d.在辛卯刻时,在手太阴肺经经穴经渠泄气。在足厥肝经经穴中封,资其化源,补气。e. 在癸巳刻时,在足少阴肾经的合穴阴谷泄气。在足厥阴的肝经合穴曲泉补气。f, 在乙未刻时,归心包经的劳宫。 三:手太阳小肠经的气,火正常的流注为:出于井穴少泽,流于荥穴前谷, 注入俞穴后溪,过原穴腕骨,经经穴阳谷,入合穴小海,进入正经脉。 子午流注法中说: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庚子是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去寅。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丙午是受三焦火,中渚之中仔细详。 丙日日气,是少阳经司天,a. 丙申时,丙申刻,是手太阳小肠经先时阳的火气有余,在手阳明经主事,先时郁在了左方太阳小肠经关脉,井穴少泽,所以要折其郁气,消去胀气。b. 丙申时辰,戊戌时刻,在足阳明胃经荥穴补内庭康复。在手太阳小肠经荥穴前谷,折其郁气,泄气。C. 在丙申时辰,庚子时刻,在手阳明大肠经的俞穴三间,资其化源,补气。在手太阳小肠经俞穴后溪,折其郁气,泄气。d. 丙申时,壬寅时刻,先过原穴腕骨,在足太阳膀胱经经穴昆仑,资其化源,补气,在手太阳小肠经经穴阳谷,折其郁气,泄气。e. 丙申时,甲辰时刻,在足少胆经合穴阳灵泉,资其化源,补气。在手太阳小肠经的合穴小海,折其郁气,泄气。然后在,f,在丙申时,丙午刻,俞穴中渚纳入少阳三焦经。 四:手少阴心经的气火正常的流注为:出于井穴少冲,流于荥穴少府, 注入俞穴神门,经过经穴灵道,入合穴少海,进入正经脉。 子午流注中说: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辛亥太渊神门穴,(注意:在这里古人用“太渊”,“神门”正好告知,在同一时刻同一俞穴太渊为补,神门为泄,经脉不同)癸丑复溜肾经通。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巳包络大陵中。 丁日,是阳明金在司天主事。在丁未时辰,丁未时刻手少阴心经火气不及,来得太迟了,日气阳明在午时司天为寸脉,火气还在尺脉。 (注意的是,阳明与少阴的气脉反了,书中告知:子午,卯酉司天在泉,尺寸反了不叫反。这个天理太重要了,不然的话,就要按照上下反了,必以人将死亡来论。象岐伯在《五运行大论》中说的:“尺寸反者死”。王冰注释为岁当阳,在尺,而脉反见于寸。尺寸俱乃为反也。若尺独然,或右独然,是不应的气,非反也。王冰的注释是何等准确。在子午流注法的这一诊脉中,又用到了。当然不明白南北政的人,不明白五运六气运转的人看了,还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诊脉一出现少阴经脉,而今时之人,就是通不过它的天理。) 生在手少阴心经井穴少冲,在井穴少冲成了病。所以要在a,丁未时辰,丁未刻时,在手少阴心经井穴少冲,先资其化源,补气。然后在b.在丁未时,己酉刻时,足太阴脾经荥穴大都泄湿气。在手少阴心经荥穴少府补气。C. 在丁未时,辛亥刻时。在手太阴肺经俞穴太渊泻气。在手少阴心经俞穴神门补气,(神门为原穴),d.在丁未时,癸丑刻时,在手少阴肾经经穴复溜泄气。在手少阴心经经穴灵道补气。e. 在丁未时,乙卯刻,在足厥阴肝经合穴曲泉泄气。在手少阴心经合穴少海补气。f,在丁未时,丁巳刻归心包络经穴大陵。 五 足阳明胃经的气土正常的流注为:出于井穴厉兑,流于荥穴内庭, 注入俞穴陷谷,过原穴冲阳,经经穴解溪,入合穴足三里,进入正经脉。 子午流注中说:戊日午时厉兑先,庚申荥穴二间选。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甲子胆经阳铺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 戊日的日气居厥阴尺脉在泉,a. 戊日戊午时辰,戊午时刻为足阳明的胃经,在井穴生成的邪气太过,郁在井穴厉兑,(要用脉诊,诊准)所以要折其郁气。b. 然后在戊午时,庚申时刻,在手阳明大肠经荥穴二间,补气康复。在足阳明胃经荥穴内庭,折其郁气,泄气。C. 在戊午时,壬戌时刻,在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资其化源,补气。在足阳明胃经俞穴陷谷,折其郁气,泄气。d. 在戊午时辰,甲子时刻,先过冲阳原穴,然后在足少阳胆经经穴阳辅,资其化源,补气。在足阳明胃经经穴解溪,折其郁气,泄气。e. 戊午时辰,丙寅时刻,在手太阳小肠经的合穴小海,资其化源,补气。足阳明胃经合穴三里折其郁气,泄气。f,在戊午时,戊辰刻,气纳少阳三焦的经穴补支沟穴,安然愈痊。 六,足太阴脾经的标气土正常的流注为:出于井穴隐白,流于荥穴大都,注入俞穴太白,经过经穴商丘,入合穴阴灵泉,进入正经脉。 子午流注中说: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 己日,足少阴在泉用事,己巳时也是交在足太阴脾经,在内遇到反气春风,生成的土为不足,在井穴隐白,为气不足,(在尺前要用脉定准)所以要在,a.己日,己巳时,己巳刻, 在足太阴脾经井穴隐白,先资其不足气,补土气,b.在己巳时,辛未刻时,在手太阴肺经的荥穴鱼际泄气。足太阴脾经荥穴大都,资其不及的气,C. 在己巳时,癸酉刻时,然后在手少阴肾经俞穴太溪泄气, 在足太阴脾经俞穴太白,资其不及的气。d.在己巳时,乙亥刻时,在足厥阴肝经泄中封气,在足太阴脾经经穴商丘资其不及的气。e. 在己巳时,丁丑刻时,在手少阴心经合穴少海泄气。在足太阴脾经合穴阴灵泉,补其不及的气。f, 在己巳时,己卯刻,合到手少阴心经的经穴间使,叫在己卯刻时归心包络止。 七 间,注入俞穴三间,过原穴合谷,经经穴阳溪,入合穴曲池,进入正经脉。 子午流注中说: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是居三里宜。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庚日的日气居手太阴为司天寸脉,a. 庚日,庚辰时,庚辰时刻,为手阳明大肠经,在井穴生成的邪气太过,先时郁在井穴商阳,所以要折其郁气,先泻其。b. 庚辰时,壬午时刻,然后在足太阳膀胱经荥穴通谷,资其化源康复。在手阳明大肠经荥穴二间,折其郁气,邪气。C. 庚辰时,在甲申时刻,在足少阳胆经的俞穴临泣,资其化源,补气康复。在手阳明大肠经俞穴三间,折其郁气,泄气。d. 庚辰时,丙戌时刻,先过原穴合谷,为“合谷金原返本归”。即为返回原来大肠经俞穴再通过合谷穴,五行为金的邪气,然后在手太阳小肠经经穴阳谷,资其化源。在手阳明大肠经经穴阳溪,折其郁气,泄气。e. 庚辰时,戊子时刻,在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资其化源补气。在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曲池,折其郁气,泄气。f,然后在庚辰时,庚寅刻,在合穴天井纳入少阳三焦经。病情必安然,愈痊不用怀疑。 八. 手太阴肺经的气燥气正常的流注为:出于井穴少商,流于荥穴鱼际,,注入俞穴太渊,经过经穴经渠,入合穴尺泽,进入正经脉。 子午流注中说: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己亥脾合阴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 辛日,手少阳经用事,辛卯时刻,手太阴肺经生成的金气入内,在井穴少商气不及,而后成病,所以要在辛卯刻时a. 辛日,辛卯时,辛卯刻 在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先资其化源,补气,b.在辛卯时,癸巳刻,在足少阴肾经的荥穴然谷泄气。在手太阴肺经荥穴鱼际补气。C. 在辛卯时,乙未刻时,在足厥阴肝经俞穴太冲泄气。在手太阴肺经俞穴太渊补气,d.在辛卯时,丁酉刻时,在手少阴心经经穴灵道泄气。在手太阴肺经经穴经渠,补气。e. 在辛卯时,己亥刻时,在足太阴脾经阴灵泉,泄气。在手太阴肺经合穴尺泽补气。f,在辛卯时,辛丑刻,合到手厥阴心经的合穴曲泽,叫在辛丑刻准时归入了心包络。 九 足太阳膀胱经的气寒水正常的流注为:出于井穴至阴,流于荥穴通 谷,注入俞穴束骨,过原穴京骨,经经穴昆仑,入合穴委中,进入正经脉。 子午流注中说: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夹溪荥。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本京骨本原寻。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似是亲。戊申时注解溪胃,大肠庚戌曲池真。壬子气纳三焦寄,井穴关冲一片金。关冲属金壬属水,字母相生司又深。 壬日的日气,为足阳明在泉为尺脉,a.在壬日,壬寅时辰 壬寅时刻,为足太阳膀胱经,在井穴生成的邪气水太过,先时郁在井穴至阴,所以要折其郁气。b. 壬寅时辰,甲辰时刻,在足少阳胆经荥穴夹溪,资其化源,补气康复。在足太阳膀胱经荥穴通谷,折其郁气泄气。C. 在壬寅时辰,丙午时刻,在手太阳小肠经的俞穴后溪,资其化源,补气康复。在足太阳膀胱经俞穴束骨,折其郁气,泄气。d. 在壬寅时辰,戊申时刻,过足太阳膀胱经原穴京骨,为“返本京骨本原寻”,在戊申刻时要返回到俞穴束骨,(原穴的京骨同俞穴的束骨)到俞穴束骨原来的足太阳膀胱经去找昆仑穴。 所以要在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穴阳谷,资其化源补气。(不是在手少阳三焦经补阳溪,因为邪气还没有泻尽,还没法寄于三焦)到足太阳膀胱经找到昆仑穴泄气;然后在足阳明胃经的经穴注补解溪,在足太阳膀胱经找到昆仑穴再泄气。在经穴两条经脉各补一次气,尤其是在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补两次(俞穴后溪,经穴阳谷)在足太阳膀胱经在昆仑穴泄两次气。故为返本还原两脉亲。 e. 在壬寅时辰, 庚戌时刻,足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曲池,资其化源补气。在足太阳膀胱经委中泄气。f,在壬寅时辰,壬子时刻,气纳入手少阳三焦经,寄于井穴关冲。关冲是金,把壬日看成水,金水相生,故思又深。 十足少阴肾经的阴的气正常的流注为:出于井穴涌泉,流于荥穴然谷,注入俞穴太溪,经过经穴复溜,入合穴阴谷,进入正经脉。 子午流注中说: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丁卯腧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包络大陵原并过,己巳商丘内踝边。辛未肺经合尺泽,癸酉中冲包络连。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 癸日,为足厥阴经用事,癸亥时刻,癸亥的火气生于内,火气不及。又遇少阴肾经的水气,在井穴为涌泉,必成病气,所以要在a. 癸日,癸丑时再加十个时辰于癸亥时,癸亥刻,在足少阴肾经井穴涌泉,先资其气,补内气。b.在癸亥时,乙丑刻时,在足厥阴肝经的荥穴行间泄气为必然。在足少阴肾经荥穴然谷补气。C. 在癸亥时,丁卯刻时,在手少阴心经俞穴神门泄气。在足少阴肾经俞穴太溪,补其不足的气。d. 在癸亥时,己巳刻时,在手厥阴心经经穴大陵泄气。足少阴肾经合穴复溜,补其不足的气;并且在手太阴脾经的经穴商丘泄气,再在足少阴肾经合穴复溜,补其不足的气。这叫“本寻肾水太溪原,包络大陵原并过”为补两次。 e. 在癸亥时,辛未刻时,在足太阴肺经经穴尺泽泄气。在足少阴肾经合穴阴谷,补其不足的气。f. 在癸亥时,癸酉刻时,在手厥阴心包经井穴中冲包络连接。 这就是子午流注法按日,截任何一个时辰,找到气头,在一个时辰中,按阳日阳时阳刻,或阴日阴时阴刻定穴的补泻方法,把气血调平的办法,留传后学莫忘言。 综上所述,在行针的一个疗程中,共十天,每天每个时辰的每一刻时的时间,都刺在邪气的气头上,找到邪气头,都是通过日气的天干,天天都要用“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的方法,先把日气合到早晨的寅时,再通过寅时的干支,数到当日日气值日时辰的经脉,然后才知道何时辰郁气,先时塞在了何经脉,或者因气血不足是在何时辰而气血还没到,知道还在何经脉。不管是什么人,凡是用针治疗脑梗,中风,中湿,中寒,中热,必须先以值日的日气,按照当日的时令,气是上升找出司天的寸脉,气是下降定出在泉的尺脉,然后按定时辰的阴时阴刻行针,或阳时阳刻行针。视剧易,乃治疗。书中说的“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同孔)“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就是这个意思。行针之人,扎的都是邪气的气头,邪气头在四肢关节,关节的邪气头在关脉,容易守住,最重要的是守住司天的或在泉的正气,真气,叫上守真气的机会。不管排阳针,还是排阴针,阴日阴刻时排阴针,只论阴刻;阳日阳刻时排阳针,只论阳刻,都不能离空隙穴位,泄井穴补荥穴,泄荥穴补俞穴,泄俞穴补经穴,泄经穴补合穴,泻合穴补归经穴;补井穴泄荥穴,补荥穴泄俞穴,补俞穴泄经穴,补经穴泄合穴,补合穴泄归经穴。不管是先泻后补,还是先补后泄,不能把补泻弄反了,虽都不在同一条经脉,但都是气头。在邪气头到来的时辰,气来不容易碰上,气过去了又不能追它,在当其位,当其时辰必须补泻完。十天将阴阳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的五行调平。在经脉的流动中,总是五步一右迁,和六步一相会,在交到六条经脉上时,总是分开关,枢关,阖关不同的气位,不是气头之位,不是通天之位,真气都阖着邪气,无法补泻。这才是徐氏凤说的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的真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