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黄

 卓尼中医院华华 2019-05-16

作者/宋姝;编辑/高佳华

导读:大黄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药,但世人大多只将其沦为通便药,而忽略它其他方面的卓越功效,实在是可惜。本文从生长环境、炮制方法、功用、注意事项等多方面详细讲解了大黄。对功用的分析更是深入全面,大家读后必定会对大黄有更深刻的认识。


植物简介:

道地药材:河西山谷即今陕西省,《吴普本草》《名医别录》记载甘肃、四川北部为主要产地;

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亦称西大黄,为道地药材,主产于青海、甘肃。唐古特大黄亦称鸡爪大黄较珍贵。

药用大黄:产于四川北、东、南。集散于雅安亦称雅黄;川东产形似马蹄亦称马蹄黄。

栽培大黄:亦称南大黄,主产于湖北鄂西地区及川东。

质量依次降低。

生长环境:大黄是多年生高大草本,山地林缘或草坡,喜欢阴湿的环境,野生或栽培。

入药部位:蓼科植物,9~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干燥根及根茎。根茎优于根部,根上部优于根尾部。晾干优于烘干,质重优于质轻。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表面及断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根木部具放射状纹理,成层环明显。

炮制:

生大黄: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闷透,切厚片或块,晾干。

酒大黄:取净大黄片,用黄酒均匀喷淋,微焖,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100kg大黄用黄酒10-20kg。(东垣曰:邪气在上,非酒不至,若生用则遗至高之邪热,病愈后,或目赤、喉痹、头肿,膈上热疾生也。)

熟大黄:取净大黄块,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置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蒸至内外均呈黑色,取出晒干。

大黄炭:取大黄净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略喷清水,取出晒干。

清宁片:熟大黄研粉,加乙醇,淀粉。

醋大黄:取大黄片,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100 kg 大黄片用米醋15 kg。(外用)。

命名:以颜色命名,原叫黄良(《纲目》里注为《本经》文),《衷中参西录》提到《本经》谓其能推陈致新,因有黄良之名。亦名火参、锦纹。

性味味苦,寒。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亲尝体会,有回甘,无砂粒感不知是否为药材批次问题,嚼后胃中有灼热感)。

归经: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用

本经原文:大黄,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河西山谷。

1破结

破症瘕、积聚:如鳖甲煎丸。一种观点认为其破症瘕,积聚是荡涤肠胃产生的一系列作用;即肠胃的积滞疏通出去,全身的气随之流通,症瘕积聚自然消除。

留饮、宿食:大小陷胸汤、枳实栀子豉汤。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大陷胸汤。

大黄(去皮,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393.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道,调中化食。如:三承气汤。行者老师:中风,血气郁结于上,三阳气不降,关键在降阳明气,需要大黄通大便,破血。大黄甘草生姜汤,大黄降实浊,生姜降虚寒浊气,生姜量要大,甘草护中气。

安和五脏。《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秉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安,则五脏亦安。大黄通过安降胃气来安和五脏。而且大黄在攻下药中不像巴豆、甘遂那样猛烈,否则亦无安五脏之言。

2下血

下淤血,血闭,寒热。能开心下热痰以治癫狂。如抵当汤、桃核承气汤、大黄蛰虫丸。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方六十四。

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桃仁(去皮尖,二十个)大黄(酒洗,三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3、治疔毒之特效药

衷中参西录中提及某少妇,其背肿热不能忍,以大黄十斤煎汤十碗放量饮之痊愈。

脉沉紧,紧为有毒,紧且沉为毒在里。大黄扫毒汤:大黄、天花粉各一两,皂刺四钱,穿山甲、乳香、没药(皆不去油)各三钱,薄荷叶一钱,全蜈蚣三大条。

4、其他:

止血:降胃气(泻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浊气),治吐衄,如泻心汤。但泻心汤治疗吐血、衄血只适合脉象有实热者;如果脉象微似有热,用大黄三钱,煎汤送服赤石脂细末四五钱;脉象分毫无热,用大黄、肉桂细末各六七分开水送服即愈。

利小便:《参西录》言其香窜透窍之力可兼利小便。

清热:因其苦寒,性趋下,故犹善清上焦之热,为治目疼、齿疼要药。

调气:大黄气香,故兼入血分,少量用之可以调气,治疗气郁作疼。

5、外用

汤火伤者,捣生大黄醋调敷,止痛无瘢。(本草备要)

生大黄粉、少许冰片,蜜调外用可治红肿痛疖子、脓包、带状疱疹等。

注意事项:

用量:3-15g,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药典2010)

西北之人,土气敦厚,阳气伏藏,重用大黄,能养阴而不破泄;东南之人,土气虚浮,阳气外泄,稍用大黄,即伤脾胃。……凡秉气厚实,积热留中,大黄能养阴而推陈致新。用之可也,若秉气虚寒,当酌减。(本草备要)

欲取通利者,不得骤进谷食,大黄得谷食,便不能通利尔。(本草备要)

散剂服用一钱可抵四钱。(衷中参西)


宋姝,中医学硕士,中医肝病方向,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