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阴学说(下)

 卓尼中医院华华 2019-05-16

作者/熊广华;编辑/王木源

导读:上期的分享主要是表达对脾阴的理解、含义、表现及脾阴不足的治法这几方面。相信大家读后有所收获,也会有所疑惑。本期的分享着重于让大家了解脾阴与其它脏腑的联系、与胃阴的区别和补脾阴的常用方及其立法。


……接《脾阴学说(上)》

五.从脾阴论治其它脏腑

清·唐容川于《血证论》云:“脾润则长养脏腑”。脾居中宫,执中央以运四旁,即赖脾阴以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阴充足,则能润肺金、充心血、养肝木、滋肾水。陈修园亦云“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强调了脾阴在滋润人体脏腑中起主导作用。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就有“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本病虽见于肺,实源于脾胃,虚热肺痿之治,清养肺胃实属首要,仲景以甘寒之麦门冬、甘润之大枣、粳米滋养脾阴,参草补助中气,少佐半夏降逆下气,全方滋养脾阴,补土生金,仲景谨遵内经之“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之大法从脾阴论治肺痿,滋养中焦化生之源,从脾阴滋养肺阴,肺痿自除,实乃见病识源。正如《血证论》言:“盖土之生金,全在津液以滋之”,正是培土生金之意。

《金匮》之“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乃因肝阴不足,虚热燥扰所致,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须由脾输脾之营阴津液于肝,肝阴得以濡润,肝阳才得以敛涵。仲景用甘麦大枣汤,方用甘淡性平之小麦、大枣滋脾益阴,甘草补脾益气,补脾阴以养肝阴,正所谓“脾润则长养脏腑”,通过养脾阴来润泽诸脏,脏阴足而郁证自消,脏燥自愈,此乃扶土抑木之法。

仲景用薯蓣丸主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云:“山药入手足太阴,补其不足,清其虚热。”张锡纯亦称山药“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润滑又收涩,是以能补肺肾兼补脾胃”,仲景以滋养脾阴之要药薯蓣为君,以地黄、芍药、麦冬、阿胶、大枣大队滋养脾阴之药大补脾胃之阴,佐以干姜、桂枝温补脾阳之物,阴阳双补,以柴胡、桔梗为舟楫载药上行,脾阴足则他脏得濡,脾阳足则脾阴得散,正气得养,虚劳自愈,百疾乃除。此乃培土以灌四脏之法也。

综上所述,脾阴虚是临床上客观存在的,相对于其它脏腑有其独特的意义,脾阴是脾行使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脾气的升提运化和脾阳胃阳的温煦作用下行使其功能,因此在治疗上除养脾阴外,又多用寓阳于阴,升提散阴,益气养阴和清燥救阴之法。“脾居中央,灌溉四旁”,脾阴不足,危及四脏,故可通过补脾阴论治其它脏腑阴虚证。

六.脾阴、胃阴的区别

脾阴系水谷所化生,是具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辅助运化等作用的营液;胃阴是由胃腑分泌,用以濡润食物、腐熟水谷的津液。脾阴虚多由内伤气血所致,胃阴虚多为热病伤津。治疗上脾阴虚着重养阴和营,胃阴虚则偏于生津清热。脾阴主升,胃阴主降。胃主纳谷,以通降为顺,胃阴虚不足以纳谷,则纳呆或知饥不欲食,食不知味,胃中灼热、嘈杂;通降失常,则见干呕作呃、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脾主运化,脾阴虚不足以运化,则腹胀便溏、纳食不化,肌肉消瘦,涎少唇燥,皮肤干燥等为主症。养胃阴常用药物有石斛、沙参、麦冬、葛根、生地、梨汁、蔗浆、藕汁、冰糖、花粉、乌梅、芦根;方剂有《温病条辨》益胃汤、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等等。养脾阴药物则多用山药、茯苓、苡仁、芡实、莲米、扁豆、石斛、玉竹、黄精等,方剂如资生丸,喻昌辉经验方益脾汤等等。

七.补脾阴常用方

  1. 缪希雍的资生丸,方用山药、莲肉、芡实、薏苡仁、扁豆以润脾滋阴,参、苓、术、草四君健脾益气,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助运,予桔梗、藿香、陈皮、砂仁、白蔻仁芳香理气悦脾,少许黄连清脾消滞,全方润中寓健,补而不滞,益气养阴,脾气旺则津自生,脾阴亦生。

  2. 慎柔养真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肉、白芍、五味子、麦冬、黄芪,记载于《慎柔五书·虚损门》)。

  3. 陈藏器《三因方》六神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

  4. 《局方》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苡仁、砂仁、莲肉、桔梗、陈皮)。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参苓白术散是理脾阴正方,我认为其中砂仁、陈皮似嫌香燥。苡仁渗利,一般单纯脾阴虚者,不宜如脾阴虚兼水湿内停者,用此方较切。

  5. 益脾汤:太子参12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桔梗3克 山药9克 莲米9克 苡仁9克 芡实6克 扁豆9克 石斛12克 谷芽9克 炙甘草3克

方义:

本方即《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改党参为太子参,去温燥的砂仁、陈皮,加甘淡养脾的石斛、芡实,配运脾的谷芽加减而成,脾阴不足,治宜滋养,方用山药、茯苓、莲术、芡实、苡仁、石斛、扁豆等甘淡为主滋养脾阴,滋而不腻;阴亏阳必损,配太子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脾阳,并使阳生阴长;脾气主升,桔梗、谷芽升清助脾运。本方养阴之中辅以调运,较准确地体现了养脾阴方剂的临床法度。


加减法:

兼见头晕,少气,倦怠乏力明显,酌加党参、生晒参、黃芪。舌干少津,舌红,脉细数,酌加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饴糖。手足烦热,小便深黄,心烦,选加胡黄连、丹皮、知母、地骨皮。夜汗选加白芍、生地、地骨皮、胡黄连。干咳加麦冬、五味子。口干舌燥加芦根、天花粉。口舌糜烂加生地、竹叶、木通。饱胀较甚,不思饮食加鸡内金、焦山楂。腹胀明显加厚朴、枳实、莱菔子。

临床应用:

  • 消渴病。消渴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病因复杂,其病机特点多概括为“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因脾为太阴, 乃三阴之长, 故伤阴者脾阴首当其冲,阴伤化燥,灼及胃阴,则见中消之证;灼及肺阴,则见上消之证;灼及肾阴,则见下消之证。因消渴证常由脾阴不足为因,故亦常兼见低热、多食、易饥、日渐消瘦等。

  • 痿证。四肢为脾之外候,赖阴津滋养为用。若脾阴虚损, 久则四肢失养, 不惟肌削肤热,四肢懈惰,甚则发为痿证。《内经》亦云:“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

  • 劳嗽。脾阴不足,首不能布津于肺,所以肺阴虚常与脾阴不足有关。肺阴不足则肺体失润,证见潮热、盗汗、干咳无痰或咳而痰中带血,且常兼见饥而不欲食,肌肤发热而瘦削,此脾阴虚“土不生金”之故也。

  • 心悸、失眠、健忘。若脾阴不足,无以上滋心营,则心悸,营血亏则不能舍心养神,故亦见失眠、心烦、神志不宁、健忘等症。故《医药精义》云:“ 脾阳不足则思虑短少,脾阴不足则记忆多忘。”

  • 小儿疳积。疳积既久,化热伤阴,气液耗伤过重,以致脾阴不足,常见潮热、烦恼、口糜、便干、毛发焦枯等症。当代名医岳美中亦有:“小儿乃稚阳之体, 多脾阴不足”之说。

补脾当分阴阳,滋阴当分脾胃。《素间、刺法论》“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

资生丸

取自《易经·坤卦》“大哉坤元,万物资生”资生坤土之意,故从方名来看它是一个全方位调理后天脾土之方。又因其方中有九味药补、九味药泻,又名九补九泻丸。同仁堂生产的叫'补益资生丸',为调脾胃,消补之名方。

  • 药物组成:

九补:

人参、甘草-----补脾气

茯苓、白术、扁豆、莲子、芡实-----健脾化湿

山药-----滋脾阴

桔梗-----升脾气

九泻:

焦三仙、陈皮-----运脾

薏苡仁、泽泻-----泻脾湿

黄连-----燥脾

藿香、白豆蔻-----醒脾

即参苓白术散去砂仁、大枣,加芡实、泽泻、白豆蔻、藿香、黄连、焦三仙。其化积运脾之力加强。

  • 方剂主治:

一切胃肠病,虚证,凡是治疗无效者可以试用此方。并可益寿延年。

  • 经典引文:

王肯堂曰:余初识缪仲淳时,见袖中出弹丸咀嚼,问之,曰:得之秘传,名资生丸,饥者服之饱,饱者服之饥。因疏其方,丽犹不信其消食之功。已于醉饱后顿服二丸,径投枕卧,夙兴无停滞,始信此方之神。先恭简年高脾弱,食少痰多,余龄葆摄全赖此方,因特著此与世共之。

《医宗金鉴》罗谦甫曰:此方始于缪仲淳,以治妊娠脾虚及胎滑,盖胎资始于足少阴,资生于足阳明,故足阳明为胎生之本。一有不足,则元气不足以养胎,又不足以自养,故当三月正阳明养胎之候,而见呕逆,又其甚者,或三月或五月而堕,此皆阳明气虚,不能固耳。古方安胎类用芎、归,不知此正不免于滑,是方以参、术、茯、草、莲、芡、山药、扁豆,薏苡之甘乎以补脾元,陈皮、曲,柏、砂、蔻、藿、桔之香串以调胃气,其有湿热以黄连清之燥之,既无参苓白术散之补滞,又无香砂枳术丸之燥消,能补能运,臻于至,和于以,固胎永无滑堕。丈夫服之,调中养胃,名之资生信不虚矣。妊娠以砂仁易泽泻,炼蜜为丸,每服二钱,淡姜汤细嚼下。亦可作细丸。

(原名叫保胎资生丸,因为缪希雍认为,之所以有的孕妇怀孕到了第三个月就流产,那是因为脾胃之气不足,吸收的营养不够,无力奉养胎儿了,所以才会流产,如果补足了脾胃之气,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对于这种情况,就用这个保胎资生丸来治疗。)


后来,缪希雍觉得不仅仅是孕妇,一般脾胃弱的人都可以服用这个方子,尤其是脾胃有积滞的人,这个资生丸化去积滞,保护脾胃的功能非常好。

这个方子里面,补脾阳的有人参、白术,补脾阴的有山药、白扁豆、莲子肉;泄湿的有茯苓、薏苡仁、泽泻;其中陈皮行肺气,使补而不壅;麦芽、白蔻仁、藿香开胃气,使药物能够进入脾胃经,走的是气分;山楂也是开脾胃的,但它走血分;黄连可以清脾胃浮火;芡实收敛,可以防止薏米等药物渗泻太过;桔梗升清阳之气,与方中渗泻的药物互相配合,升清降浊。此方阴阳、补泻、升降齐全,考虑周全,契合脾胃升降之道,故对于脾胃疾病有独特的疗效。缪希雍说,这个方子能帮助脾胃有积滞的人,很快把积滞给消掉。而通过临床观察到,胃肠有积滞的人,这个药会增加人体的代谢,加快排泄,对于脾胃不健运的人,此药又有开胃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个方子可以双向调节,使脾胃的功能趋向于正常。


善水堂主,熊广华,执业中医师、中医教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曾跟随多位老师临床实践并深入研究传统中医思想,终有所悟。临证看病擅长脉诊、舌诊,用药尽求精简,注重三治合一(药物治、环境治、精神治)。曾坐诊于北京万福堂国医馆,现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任教。热爱古中医学,立志以传承和推广传统中医理念为己任,愿与志同道合之士相互交流、学习,以期共同进步,为纯正中医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