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暑益气汤

 卓尼中医院华华 2019-05-16

古医学研习会第14期

共同分享,共同收获

作者/张旻;编辑/高佳华

导读:历史上有李氏清暑益气汤与王氏清暑益气汤,这两首方子虽然同名,但却有非常大的差异。本文从对这两首方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比较,力求为大家临床运用提供参考依据。


一、论出处:


历史上以清暑益气汤命名的方子有两个,一个出自李东垣《脾胃论》,另一出自王孟英《温热经纬》,两方虽然名字相同,组成功用却有着不小差别。


东垣清暑益气汤


出自《脾胃论·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 篇中论曰: “气虚伤暑, 热伤气故也。”言炎暑之时病身发热, 多得之于伤暑, 是暑热太盛伤害元气的缘故, 可见素体元气虚弱被视为发病之关键。正如《医贯·中暑伤暑论》曰: “此病皆因饮食劳倦, 伤其元气, 乘天暑而发也, 元气不虚, 暑邪从何处而入哉?”东垣正是立足于此, 才制定出充分体现其学术思想的清暑益气汤。

王孟英清暑益气汤


出自《温病条辨》卷四:“湿热证,湿热伤气,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虚者。”


二、论方义:


东垣清暑益气汤


组成:黄芪、苍术、升麻各6g,人参、炒神曲、橘皮、白术各3g,麦冬、当归身、炙甘草各2g,青皮1.5g,黄柏2g。


病机:东垣认为暑病是元气损伤, 暑湿内困, 暑邪伤阴多种矛盾并存的复杂病症。禀赋不足, 或久病体弱, 元气虚弱之人, 值盛夏季节, 天暑地热, 每每暑伤元气, 兼挟湿邪, 损伤脾胃而导致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胸闷气促、身热心烦、口渴恶食、自汗身重、肢体疼痛、小便赤涩、大便溏薄、不思饮食、或渴或不渴等症状表现。暑邪是标, 元气为本, 东垣针对暑伤元气、湿困脾胃的病机而制本方。


方解:方用人参、黄芪益气固表;苍术、白术燥湿强脾;麦冬保肺生津;黄柏泻热滋水;青皮平肝破滞;当归养血和阴;神曲化食消积;泽泻泻湿热而降浊;陈皮理气;甘草和中;升麻、葛根解肌而清外。东垣认为升提药可促进元气振奋、清阳升腾, 且还可以调理脾胃之升降, 上引清阳之气, 兼能除湿散风, 配伍方中, 做到动静结合, 补而不滞, 有利于祛除暑湿之邪, 恢复元气, 所以, 升麻、葛根为必用之药。


该方充分体现了东垣重视补益脾胃、升发元气、潜降阴火的治法特点。尤其是方中体现的权衡矛盾主次, 寓清暑于补气之中, 养阴与化湿并举的治暑经验, 临床意义颇大。

王孟英清暑益气汤


暑热仍盛,气阴已伤是其病因特点。本证多由暑热伤津所致,治疗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为主。王氏清暑益气汤中, 药物分为两组, 一组清热解暑:为黄连、知母、竹叶、西瓜翠衣、荷梗;另一组益气生津:为西洋参、石解、麦冬、粳米。两组配合,王孟英用本方治“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 无不应手而取效也” 。方中以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合西瓜翠衣清热解暑,共为君药。荷梗可以解暑清热,又可理气宽胸;石斛、麦冬助西洋参养阴生津,共为臣药。黄连苦寒,其功专于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泻火;竹叶清热除烦,为佐药。甘草、粳米益胃和中,为使药。


三、论主治


李氏清暑益气汤


东垣之方在清代遭诸多温病学家非议,王孟英认为东垣之方虽有清暑之名而无清暑之实, 故李氏清暑益气汤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素虚, 又感湿之证。对湿热内蕴、内伤杂证, 本方亦可选用。据临床报道, 本方用于治疗感冒低热、小儿夏季热、非特异性结肠炎、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均取得一定疗效。


放之于儿科,李氏清暑益气汤针对各系统症状更是大有可为,因为小儿脾常不足, 体弱气薄。而一般慢性疾病均存在脾虚气弱的病理机制, 凡此疾病感暑而发,逢暑加重, 即只要抓住元气亏乏、暑湿偏重的病因病理, 用此方疗疾, 效果皆在他方之上, 而用方机会之多也不是王氏清暑益气汤所可企及的。


诸多病症凡伤及气血津液者, 如温病恢复期之发热, 消化系统之肝炎、胃炎及肠炎, 呼吸系统的气管炎、哮喘, 循环系统的心肌炎, 泌尿系统的肾炎、肾病、慢性尿路感染, 神经系统的头痛、眩晕, 尤其对于这些慢性疾病感暑而发或逢暑加重者, 用之效果更佳。临床所见, 上述诸病在暑日发病时皆具有东垣所列的本方治证, 如肝炎以胁肋胀痛、纳呆便溏为主, 胃炎则以胃脘部疼痛、反酸明显, 心肌炎则以心悸、胸闷、气短尤甚, 肾炎则以腰酸、小便黄短为重……如章虚谷所言: “外邪伤人则必随人身之气而变, 今以暑湿所合之邪,……故人身阳气虚则随湿化而归太阴, 每于此况, 往往治以清暑益气, 健脾祛湿, 该方足以胜用。”

现举例如下:


患儿高某, 女, 14 岁。1996 年8 月13 日因头晕体倦、腰酸尿短1 周而就诊。自述患肾炎已近3年, 近日因暑湿较盛, 调摄失宜, 感觉头晕气短,神疲乏力, 四肢困倦, 腰酸腹胀, 纳呆口渴, 小便黄短。尿常规检查: 蛋白( 6 ) , 镜检: 红细胞( + ) , 白细胞( + ) 。前医用胃苓汤加减, 仅腹胀稍减, 小便略增, 头晕神疲益甚, 余证依存, 舌淡苔稍厚, 脉沉稍数。此乃暑伤元气, 脾虚失运, 湿浊内阻, 水不布津。治以清暑益气, 健脾化浊。方用东垣清暑益气汤加减: 黄芪、苡仁各30g , 太子参、白术、白茅根、葛根各20g , 苍术、神曲、白蔻仁各10g , 茯苓、泽泻、黄芩各15g , 麦冬12g ,五味子5g , 青陈皮各9g。服上方6 剂, 精神好转,食欲转佳, 腰酸大减, 小便量增, 尿色转淡。原方去五味子, 继服10 剂, 诸症悉除, 尿检正常。[1]


颜德馨老中医以此方含“生脉散”,以此治疗冠心病,暑湿蒙蔽清阳,胸阳痹阻,多有效验。

王氏清暑益气汤

现代临床扩大了其使用范围,不仅能治疗夏季暑热炽盛、气津两伤证,还能治疗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等多方面的疾病,如治疗夏季热、夏季哮喘、中暑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小儿厌食症、慢性肾脏病、干燥综合征等。临床症状只要符合阳热炽盛、气阴两亏的病机,皆可酌情加减使用,并不局限于夏季暑令当时或患暑热病证,是一张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方剂。如治疗夏季哮喘,见身倦纳呆,舌红口干,头晕尿黄,苔薄白脉细数。[2]

[1]刍议东垣清暑益气汤及其在儿科之应用,琚玮,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03)
[2]清暑益气汤加减治疗夏季哮喘76例,河北省抚宁县中医院(066300),单秀华


张旻: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