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医学研习会第13期 共同分享,共同收获 作者/白杨华;编辑/高佳华 导读:众所周知人参是一味大补之药,但《本经》里的人参到底为何物,人参到底是性凉还是性温,人参除了补虚还有什么作用?现在就随我们的考据学霸一探究竟吧! 人参 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湿润的气候。 【释名】 本名,人薓,李时珍认为:人薓年深,浸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薓、神草。(《说文·晶部》:参,商星也,从晶) 【沿革】 《本经》的人参到底指何物? 一、认为古籍中人参确实为五加科,并且山西上党地区曾种植过五加科人参,与桔梗科党参是两种。 二、认为古代的人参就是现代桔梗科党参。 三、古代并未区别人参与党参,两者混用。(个人倾向此观点,本经别录中人参药性含有党参部分) 【性味】 一、微寒,出自《本经》,陈修园等持此说,认为本经提出补五脏,五脏属阴,同时伤寒里用人参的17方皆是汗吐下后伤阴,而回阳救逆各方并未用人参。 二、微温,出自《别录》,李东垣等持此说,认为:“仲景以人参补血者,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矣。” 三、生凉熟温,李言闻提出此观点,汪昂等赞同此说。《纲目》: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人参唐宋的医书多是将本经别录两说都收录,也并未提出分辨,李时珍为此提出此论颇受后世诟病) 四、性平,《本草便读》最早提出此观点,85年药典也持此观点,认为“虚寒可补,虚热亦可补;气虚宜用,血虚亦宜用。” 【炮制】 去芦(关于此有过一段时间争论,认为不必去芦,但根据观察不去芦有导致呕吐概率) 《本经》: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别录》:味甘,微温。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膈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1、补五脏:丹溪:多欲之人,肾气衰惫,咳嗽不止,方用生姜橘皮化人参膏(王纶认为肺肾阴虚勿用人参,不可从) 2、除邪气:关于正虚并且邪气尚在是否可以用人参存在不同意见,认为邪气未去早用人参则闭门留寇,对此喻昌提出少用人参助元气驱邪,非取补益的观点。邹润安用徐灵胎病有分合来解释。 3、肠胃问题:陶弘景:此沙参并人参、玄参、丹参、苦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治颇同,故皆有参名。由此衍生出后世诸参皆补之说,但根据别录的药性总结,对于五参颇同可能是指均作用于中焦肠胃这个特点。 4、呕逆:人参能止呕恐不能定论,但人参在呕逆上的配伍上非常多,如《外台·呕逆不下食方》八首里就有六首用到了人参。 5、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吾师言人参有很好的安神功能,且其认为《本经》人参为党参,故临床治疗常用党参10g 生龙骨30g治疗失眠,疗效颇佳。李辛老师认为《本经》里凡涉及“神”“鬼”,如“杀恶鬼、除精魅”“安精神,定魂魄”等药物都可以治疗神层面的问题。白人参0.5g 生龙骨10g 茯苓10-20g开水泡能治疗小儿一般的神机扰乱,大人剂量加大三倍左右。(此条为小编补充) 【引文】张锡纯:凡用白虎汤者,见其脉数至七至或六至者,皆宜加参。 【种类】 红参,将鲜园参放进蒸参罐内蒸3~4小时后,取出晒干或烘干。剪去红参主根上的支根和须根,叫“边条参”,亦名“石柱参” 白参,将鲜园参在沸水中煮片刻捞出,浸于白糖汁中2 0小时,然后冲洗去糖浆,晒或烘干即成 糖参,白参扎孔灌冰糖汁 【禁忌】 《雷公炮炙论》:夏月少使人参,发心痃之患。(不可从) 诸参辛芍叛藜芦,诸参原说当为五参(人参,丹参,沙参,玄参,苦参)后逐渐加入党参,太子参等。 根据现代的一些实验结果,表现的多是朱丹溪所说的“其功尽废”而非“人参一见藜芦便杀人”。 喻昌提出虚人骤投人参可能导致“气高不返”,可配伍代赭石。 西洋参 西洋参首载于《本草从新》:苦寒微甘,味浓气薄,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 干祖望:(1)原因不明的长期低热:用西洋参3g地骨皮6g粉丹皮6g,同煎饮服,每剂浓煎2次,每天1剂,以热退为止。(2)顽固性盗汗:凡浮小麦、干瘪桃甚至玉屏风散所无法敛止的,我常用稽豆衣30g西洋参3g,分别煎服,然后两药合饮,每天1剂。(3)过度体力劳动之后,疲乏到无法恢夏正常时,用仙鹤草30g红枣7枚浓煎,再另煎西洋参3g,同服。以上三者效果都很满意,但取材要考究。我常嘱病家选择西洋参时应注意:手感要沉重,长短约3~4.5cm,直径0.6~0.7cm,强调横纹;注意在服药期间忌莱菔、茶叶、咖啡。 党参 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川党参的根。 党参之名可见于《本经逢源》《本草从新》《本草纲目拾遗》,对于党参的认识基本都是认为大部分情况可代替人参,大补元气之力不如人参(可参考桔梗部分药性)。 太子参 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根,首载于《本草从新》:甘、微苦,平,归脾、肺经。体润性和,补气生津,主治脾虚食少、倦怠乏力、心悸、自汗、肺虚咳嗽、津亏口渴等症。 白杨华,字太璋,自号半明斋主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专业。注重经典考证,探寻唐以前中医认知的方法。一字一句必考源探义,不牵强作释;一药一方定寻文证验,不随文意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