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5年的规划有没有必要?

 深漂大叔图书馆 2019-05-16

关于层级的思考 ,里面提到一个关于职业规划的问题,比如三年五年的规划,在常规性的思考模式下,属于正常的职业范畴内。

今天想继续聊聊这话题。

1 我认为3-5年的计划是必要的。

稻盛和夫他在《干法》这本书里给了另外一个理论,他提到:全力过好今天这一天。

就这么一句话,他说从心里学角度来看,如果达到目标的过程太长,也就是说设置的目标过于远大,往往就会早中途遭遇挫折,也就是失去信心,最后到达不了目标岸。

他在京瓷创业的时候,就只用心建立一年的年度经营计划,3年、5年的事儿,他从不计划,因为他觉得谁也无法准确预测,不过这一年的情况,还是可以看清楚,至少不会太离谱。

那为什么我们的初中、高中、大学的学制会有3-5年这个标准呢?

3年是一个坎,也是一个晋级方式,那是因为我们知道3年后,下一个阶段就是另外一个坎,这个规划,是看得见的,即便有些人最终还是没能过了这个坎,可能他们的目标不在此。

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一样的道理!

3年要上一个台阶,时间过渡也不能太长,虽然有用更短时间迈入更高层级的精英,但毕竟是少数。

可以用3-5年的时间跨度来规划自己的职场生涯,规划更有方向感,毕竟跟打怪升级是一样的道理。

目标在能力之上。

我不太认同不规划3、5年的观点,但可以接受这个观点里的概念。

对于3年还是5年的规划,这个给到自己大方向上但设立,至少是奋斗方向是准确的,也就是我所理解的境界问题。

短期的计划,可以当作是长远计划的一个具体落地方式,这好比我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那我现在就要老老实实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考上相关的大学,才有机会完成。

我认可他在这个理念的一个观念,即要千方百计的,努力完成每一天的具体目标,这样就一定可以看清楚明天,然后这个月努力干吧,以这一个月的勤奋就可以看到下一个月的情况,今年一年努力干吧,就一定能看清楚明年。

在设立目标时,要设定超过自己能力之上的指标。

这个方式,相信大多数跟我一样的职场人,在职场当中,很常见,记得在刚入行做销售时,公司领导就开始给分配任务,这个任务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而是以承担的任务量平均分的,这看起来很不合理,为什么?

因为没有了解你现在的组员的实际能力情况,给到的分配量,仅不过是将任务分配下去了而已,但最终还是无法保证任务的结果,当然这里,你也可能说是管理方面的问题。

能力这东西,你得用未来进行时眼光来看。

前段时间读《万达的哲学》这本书时有这么一个案例,他在创业初期也同样遇到这种问题,定目标的问题,相比他就比较冒险和激进一些。

他给出的思考是,既然是规划和定目标,那就定的高一些,低了太容易达到,高了大家有奋斗方向,即便是最后达不成目标,完成个80-90%,也不错,也会比原来高出不知道多少倍。

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他们想到了各种办法,最后把不可能的目标变为了可能,而且还超出了许多。

如果只是用自己现有的能力来判断决定是否能做和不能做,那么极有可能,他很难挑战新事业,或者更高的目标。

人的能力这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我们都有认知和学习能力,所谓的能力,更应该采用的好似将来进行时估算。这怎么理解?

我的理解是,当我被安排,或者看到机会时的那一刻,我的思考角度跟现在的不一样,我不是基于现在的能力决定,是否可以做,还是不能做,而是考虑这个问题,我需要多久的时间完成学习,然后可以胜任这个工作,或者能圆满的完成这个工作,这是对能力的将来进行时的理解。

写作这件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完成写作这件事儿,但是需要时间掌握和练习,但我不会惧怕我是否能够胜任这件事,反而会更加坦然的接受,并且训练自己。

我得记着,当我觉得已经不行的时候,我的工作才真正的开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