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装置,优化创新;令行如流,畅通呼吸

 大雪3123 2019-05-16

前言

临床上许多患者因不能正确掌握吸入药物装置的使用方法,可能导致药物无法发挥其重要疗效,延误了患者病情的治疗和控制。为呼吁大家对吸入装置规范应用的重视,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以及中国慢阻肺联盟的专家组制定的《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装置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简称共识)已正式发表于《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为临床医护人员指导慢性气道疾病患者选择正确的吸入装置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一、共识强化吸入装置对于提升吸入治疗的重要意义

1

吸入治疗慢性气道疾病优势凸显

吸入治疗具有起效迅速、疗效佳、安全性好的优势,得到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 [1-3]。与口服和静脉给药等方式相比,吸入疗法的药物直接作用于肺部,具有起效迅速、疗效佳、安全性好的优势,具有全身用药不可替代的临床地位 [2,4-5]。

2

吸入装置功不可没

吸入装置的选择及正确使用是吸入治疗的基础 [6],通过吸入装置成功递送到肺部的药物才能够发挥疗效,对于吸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市面上有许多的吸入装置和联合剂型,不同的吸入装置都有各自不同的吸入技术,对于患者来说,若要吸入特定剂量的药物,发挥药品的疗效,达到有效的控制,必须正确规范使用吸入装置。

二、依据共识,进一步规范吸入装置的临床应用

1

不同吸入装置,特性不同

众多干粉装置中,都保®装置独特的共同微球化混合方式,使可以被吸入的微粒药粉更多,日本独立第三方研究显示,60L/min吸气流速下,都保®肺部沉积率显著高于易纳器,并实现化学组分沉积率的均一性® [7]。

另外,pMDI在临床中已有超过50年的使用经验,具有起效迅速、全身不良反应少、可多剂量给药、小巧便捷、操作简单、无需维护、价格使用的优势,在慢阻肺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1-13]。新型共悬浮载药技术pMDI AEROSPHERE® 令畅®也将与2019年下半年于中国上市。

2

影响吸入装置规范应用的因素

a. 患者因素:患者能够正确操作吸入装置(吸入技术)和定时定量吸入药物(治疗依从性)是保证疗效的基础 [6]。

b. 装置因素:理想的吸入装置具有以下重要特性:肺部沉积率、微细颗粒比例高、低吸气流速能分散药物、手口协同要求低、剂量准确,可重复、易于培训、口咽部沉积率低以及吸气同步驱动 [6]。

c. 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在吸入治疗中应起主导作用,包括吸入装置的选择、吸入技术的培训和随访评估、以及吸入装置的更换等环节 [6]。

3

共识推荐,哮喘或慢阻肺患者使用吸入装置的个体化选择路径,pMDI推荐用于所有慢性气道炎症患者 [6]。

三、吸入装置共悬浮时代来临,引领吸入治疗优化升级

虽然pMDI装置诞生已经超过50年,但科研人员们又把目光重新投到其身上,新型pMDI装置AEROSPHERE® 令畅® 由创新性的共悬浮制剂科技技术开发并获批。

a. pMDI不断创新,优势明确,在慢阻肺治疗中发挥巨大作用。新型pMDI:AEROSPHERE®载药系统是一种创新性的共悬浮制剂科技,可有效,持续的向全肺给药 [14-17]。

b. AEROSPHERE®给药技术优势:

- 创新性的3微米磷脂小球技术产生了稳定、均匀的悬浮气雾:AEROSPHERE ® 令畅 ® 输送技术使用多孔磷脂颗粒-低密度微颗粒,与药物结晶结合,形成稳定悬浮物 [14,18]。

- 每喷均以正确的剂量给药——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吸入:AEROSPHERE ®令畅 ® 可使药物组分以正确的比例和一致的剂量均匀地粘附在多孔颗粒上,在装置驱动后仍保持结合状态稳定、均匀的悬浮物可以保证每一个剂量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吸入,都能提供正确的剂量,并保证了多重药物组合的多个组分的输出剂量均保持一致 [18,19]。

- 相较于传统pMDI显著提高肺部沉积率:将药物结晶沉积到气道表面,可提供48%肺部沉积(vs. 传统pMDI的10~20%肺部沉积)[20]。

c. 为中国患者优化设计的新装置:共悬浮pMDI装置在15L/min吸气流速下即可达到接近50%的有效颗粒(1~5微米),在30L/min可达到61~69%,这种独特的设计更保证了共悬浮pmdi等主动喷雾装置更适合中国慢阻肺患者,当前我国就诊慢阻肺患者咳痰喘、呼吸困难等症状较多。共悬浮pMDI装置可以为广大中国慢阻肺患者提供了无需快速努力吸气的慢阻肺治疗新装置选择,即使在低吸气流速等极端情况下依然可以有效递送有效吸入药物颗粒,为慢阻肺患者健康提供保障。

小结

肺部吸入装置的使用为吸入治疗的优化带来巨大的成功, AEROSPHERE ® 令畅 ® 装置采取新型共悬浮pMDI技术,带动吸入装置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治疗慢性气道疾病优势明显,使我们为慢性气道疾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可上下滑动浏览)

[1]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018.

[2]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2019.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36(4): 255-264.

[4] Newman S. Inhaler treatment options in COPD[J]. Eur Respir J, 2005, 14(96): 102-108.

[5]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36(4): 255-264.

[6]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装置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7] Iwanaga T, Kozuka T, Nakanishi J, et al. Pulm Ther, 2017, 3 219-231.

[8] Thorsson L, et al. Br J Clin Pharmacol 2001; 52(5): 529-538

[9] Pedersen S, et al. Arch Dis Child, 1990; 66(3):308-10

[10] De Boeck K,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1999 May;103(5 Pt 1):763-7

[11]王兆东等.世界临床药物,2011,32(5):316-320,s25-s26.

[12]周新,世界临床药物,2012,33(11):697-699.

[13]文冰亭等,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8,6(1):41-45

[14] Demoly P et al. Respir Med. 2014;108(8):1195−1203;

[15] de Boer AH et al. Eur J Pharm Biopharm. 2015;96:143–151

[16]In House Data, AstraZeneca Pharmaceuticals LP. CSR PT003020. Scintigraphy Study;

[17]Quinn D, et al. Respir Med,2014,108(9):1327-1335.

[18] Vehring et al. Langmuir. 2012;28(42):15015-15023.

[19]Lechuga-Ballesteros,et al. Future Med Chem. 2011;3(13):1703-1718

[20]Gardenhire D. et al. AARC: A Guide to Aerosol Delivery Devices for Respiratory Therapists 2013, 3rd editio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