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岁高龄舍命生下双胞胎,9年后,失独妈妈却因此后悔

 君临天下100 2019-05-16

母亲节刚过,我们再来说一个母亲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一些唏嘘,更多的是对命运的抗争和心酸。我们关注到“失独”这个群体,也希望能引起更多社会的关注和关爱,让这些步履蹒跚的老人们能坚强有力的度完余生。

历经劫难终于产下双胞胎

失独母亲不堪回首的再孕

9年前,安徽合肥,时年60岁的失独母亲盛海琳冒着生命危险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儿。60岁在平常家庭里已经是安享晚年,儿孙承欢膝下。但盛海琳的女儿却因意外去世,失去独女的痛苦改变了她的性格,甚至患上了抑郁症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后来在亲友的鼓励和医生的指导下,她经历了异常艰难的考验,用常人难以达到的毅力坚持冒险生下一岁双胞胎女儿,并成为中国最高龄的产妇。

2010年,一对双胞胎女儿智智慧慧提前来到人世间,由于早产,刚出生的两个孩子出生后就被送往新生儿救护中心监护。

有媒体此前报道称,随着两个双胞胎女儿的成长,她也从失去大女儿的阴影中逐渐走了出来,也开始跟两个女儿讲姐姐的故事。在困难的时候,盛海琳一直记着对女儿的诺言,立志活到104岁,这样就可以看到双胞胎女儿们的幸福。

我们以为这是一个有着近乎完美结局的故事,但近日,一篇文章在网上迅速蹿红,大意是提起从怀孕到生产的10年经历,盛海琳说,如果时间倒流,她会三思而后行。这9年来的养育孩子的经历,盛海琳用四个字来概括:不堪回首。

随着年龄的增长,盛海琳和丈夫的身体状况日渐衰落,加上养育两个孩子的成本较高,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夫妻双方的高龄和孩子的年幼,他们也有所担心,如果有一天发生意外,孩子能否顺利成长成人,是否又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失独家庭如何安度余生

高龄产子还是抱团取暖

“黄梅不落青梅落,老天偏害没儿人”。年纪渐渐老了,儿女却没了,垂暮之年,他们的余生该如何度过?

失独者大多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到中年遭遇独子夭折。从此,他们陷入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生活:年龄太大,无法再生育,为了避免触景生情,自我封闭,以泪洗面。

据社科院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中国将产生1100万失独家庭。此前也有媒体抽样调查过一个数据,登记在册的61个失独者中,49岁以上的有50人,占82%左右; 有配偶的50人,无配偶的11人; 仅有12人有稳定收入,占20%左右。而这些人里面,仅有一对夫妻最终通过试管婴儿再孕,3个失独家庭成功领养一个孩子。根据介绍,不少失独家庭经济条件差,再孕和收养都存在较大的经济压力。

人生最痛苦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而失独者们送走的黑发人是自己唯一的孩子,这痛因此又被无限加重了。失独父母心中最敏感、最痛的神经,往往会因为一句毫不相关的话而触动, 一名社区志愿者长期跟踪失独父母的生活,他说,这些失独父母普遍心理敏感,怕与外人接触。“很多人把自己封闭起来,甚至同样是失独的父母也相互排斥。”这些失独老人之所以怕与外人接触,主要怕触景生情,更怕被人指指点点。

盛海琳的高龄产子毕竟是个案,更多失独家庭遭遇不幸时已经到了天命、耳顺之年,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他们心中的那份疾苦和痛楚。但人生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希望这些是独老人能够坐在一起,平静的看待过去,也有继续前行的勇气,正因为有着共同的感受,抱团取暖,抱团养老, 放下心中的那份执念,乐观坚强地过完余下的人生。也只有这样,那些在天堂的孩子们也许才会安心吧!

失独是一场不愿醒的噩梦

始终威胁着每个独生家庭

目前的现状是,失独的家庭,正在承受着一场永远不愿意醒来的噩梦,而处于独生状态的家庭,随着岁月的流逝,担忧和不安,或许会困扰着他们一生。

其实,作为一个独生子女,在成人以后,我们也会有一种天然的谨慎和承担,我们不能生病,我们不能意外,我们是一个家庭的全部所在,我们害怕自己的父母成为失独者。

所以,我们只能坚强,勇敢咬牙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