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个有效方案,解决上课“一听就懂”下课啥都不懂!

 卧听松涛 2019-05-16

秋季入学一个多月来,每周我都会去一个班听课,从上课到下课,到老师批改作业整个过程,我们发现很多同学在课堂上学习十分认真,老师讲完习题以后大家也都说听懂了没有问题,但是到了下次批改作业的时候,却发现很多同学都是似懂非懂。

随着同学们年级不断升高,要面对的习题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对于数学等科目更是如此。不少同学对书上的知识点倒背如流,可一到做题要么漏洞百出,要么思路匮乏,只好依赖“题海战术”来弥补。但中高考试题越来越灵活,如果孩子只是依赖题海战术熟悉题型,但缺乏灵活思考的能力,依然会在考试中十分被动。而这样“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十分普遍。

上课“一听就懂” 下课啥都不懂!

对于十分重要的公式定理等,教材中往往只有短短2、3行进行描述,加1-2道例题加深理解。孩子在听课之后的理解常常处在浅层,以为自己都懂了,但对其中的一些关键点并不理解。

比如化学课本上,电解质的定义为: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的化合物。孩子读完后就以为自己懂了,但如果问他水溶液和电解质的区别是什么?导电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化合物的定义是什么?难溶于水的物质是不是电解质?……很多孩子根本答不上来。

一位朋友家的孩子稳居年级前三,他每次看课本的速度都非常非常慢。但每看一个知识点,他都会对知识思考得特别全面。比如:这个知识点和另一个知识点的联系是什么?区别又是什么?什么情况下用这种方法比较合适?这个定理使用的易错点在哪里……

所以阅读教材的关键是要学会主动深入地思考!用已经深入大脑的知识来理解新知识,建立起与已知知识的联系,并知道新知识的使用范围、使用条件、注意事项等,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理解透彻这些,才算是为下一步做题打好了基础。而检验孩子是否真正理解,可以让孩子向其他人或者自己复述来达到。

训练长的思维链才是解题致胜的关键

我们先来看下孩子听讲和自己做题的区别:

3个有效方案,解决上课“一听就懂”下课啥都不懂!

A是代表已知条件和题目,E是代表最终计算的结果。老师讲解时,往往会直接讲:

解这道题时,从A到B,需要用到XX定理,懂了吗?——懂了。

从B到C,需要用到XX公式,懂了吗?——懂了。

从C到D,需要利用上一步的结果加上XX定理,懂了吗?——懂了。

所以最终能推出E。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了一遍,中间没有任何的阻碍。但在真实的练习和考试中,孩子解题的过程将更像上面的右图,需要不断思考决策。比如,在解完从A到B后,孩子要思考下一步究竟使用三角函数还是勾股定理?如果用三角函数算出C之后,从C到D怎么算?好像要用到解方程?哦,解方程不能算出。是不是刚刚不该用三角函数?我还是退回B吧……

相比于顺遂的讲解,真实的解题过程将更加险峻和复杂。更何况,教材上的很多例题要比考试题简单很多,往往考察单一的知识点,只需要知道从A到B就可以。而解答试题需要的是更复杂且更长的逻辑链条。这样分析下来,孩子们听得懂课却依然不会做题的现状就不难理解了。

3个有效方案,解决上课“一听就懂”下课啥都不懂!

3个有效方案,解决上课“一听就懂”下课啥都不懂!

在纸上记录思维链条,避免遗忘

相比于记忆,大脑是一台更善于思考的机器。在孩子的日常练习中,要培养记录思维过程的习惯。比如,从A推到B是想要解出怎样的结果,从B到C用了哪些定理,还需要哪些条件?把这些关键的思路和其他验算的过程写在不同的纸上,会有利于孩子保持比较清晰的解题思路。

熟悉题目的常见解决方法

解题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分岔口,有些需要孩子灵活思考,而有些往往是“固定搭配”。在平时做题的过程中对这些常见的搭配进行总结,会依赖记忆

靠记忆题型和解答方法只能解决有限的题目,题目稍微变型就很容易应对不来。训练孩子逻辑思维最佳的时期是在童年,但如果孩子已经长大,可以在生活中多引导孩子有条理地解决问题,在面对题目时引导孩子多思考为什么,而不是依赖记忆。

总之,千万不能让孩子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想要拿高分,不如从根本上解决,先深刻理解知识点,再有意识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