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数以十万计的中医古方(指有方名的古方),由陶御风、史欣德担任主编编写的《皕一选方治验实录》是中医人的一大福音。 从近10万首方剂中,最终筛选出581首古方,其比例约为二百选一,而与之相关的5200余则治验记录又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故将书名定为《皕一选方治验实录》。 本书汇集了经典方的古今治验实录,是中医临床医生必备的参考书之一。拥有它,就如同跟随古今名医侍诊,书中的一则则经典验案,将有助于领悟方的适应证及其运用心法,大大提高中医治病的疗效。 今日小一和大家一起品读书中的古方和经典验案。本文罗列了“半夏汤(半夏秫米汤) ”、“半夏散”、“半夏泻心汤”、“半夏厚朴汤(大七气汤、四七汤、七气汤)”。 《皕一选方治验实录》目前已断货 半夏汤(半夏秫米汤) 【方源记载】 《灵枢经·邪客》:“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古今治验实录】 ⊙中医病证医案 1.不寐(王九峰医案) 2.不寐(北山友松医案) 3.不寐(万友生医案) 4.不寐(姜春华医案) 【验案展示】 3.不寐(万友生医案) 董某,女,49岁。 久患失眠,每晚上只能入睡三四小时,而且多梦易醒,口淡乏味,饮食大减,午后腹胀,舌润,脉缓弱。1963年10月22日初诊投以《灵枢》半夏汤加味。 法半夏30g,糯米60g,夜交藤30g。连服5剂,失眠显著改善,每晚能安睡7小时左右。复诊守方以巩固疗效。(《万友生医案选》) 半 夏 散 【方源记载】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古今治验实录】 ⊙中医病证医案 1.发热头痛咽痛(张志民医案) 2.咳嗽呕渴咽痛(张路玉医案) 3.咽痛痰嗽发热(游建熙医案) 4.音哑伴咽喉痞闷(刘渡舟医案) 5.喑哑(门纯德医案) ⊙西医病症医案 1.急性咽炎失音(门纯德医案) 【验案展示】 4、音哑伴咽喉痞闷(刘渡舟医案) 丁某,女,36岁。患音哑、咽喉肿痛半年多。伴咽喉痞闷,大便偏干,小便自调。舌苔薄白润滑,脉浮。证属寒遏阳郁,经脉不利。治当散寒开结。 半夏15g,桂枝12g,炙甘草6g。 服药6剂后,咽喉肿痛及痞闷明显减轻,已能发出声音但不清晰。上方加竹茹6g,又服6剂后,音哑已除,说话声音如常人。(《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半 夏 泻 心 汤 【方源记载】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古今治验实录】 ⊙中医病证医案 1. 胸闷痛(王晓东医案) 2. 胃痛(何绍奇医案) 3. 上腹胀满灼痛(赖良蒲医案) 4. 咳嗽(聂惠民医案) 5. 胸痞恶心(俞长荣医案) 6. 久痢误治致胸痞(马元仪医案) 7. 上中二焦痞塞,四肢厥逆(朱增籍医案) 8. 胸满心下痞(刑锡波医案) 9. 心下痞(张晓云医案) 10. 胸闷心下痞(吴少怀医案) 11.烧心胃痞满(王占玺医案) 12.胃脘胀满(何任医案) 13.反胃(徐灵胎医案) 14.呕吐下利(六角重任医案) 15.便秘(永富凤医案) 16.不寐呕吐(俞长荣医案) 17.闭经伴心下痞硬(山田业广医案) 18.妊娠恶阻(徐守愚医案) 19.小儿伤食吐泻(赵守真医案) ⊙西医病症医案 1.慢性肝炎,胃肠功能失调(岳美中医案) 2.慢性肝炎,胃肠功能失调(岳美中医案) 3.慢性肝炎,胃肠功能失调(门纯德医案) 4.慢性胃炎(聂惠民医案) 5.慢性胃炎(聂惠民医案) 6.慢性浅表性胃炎(门纯德医案) 7.慢性浅表性胃炎(李培医案) 8.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十二脂肠炎(吴一箪医案) 9.胃肠神经官能症(吴一箪医案) 10.胃扩张,幽门狭窄(矢数道明医案) 11.胃及十二脂肠溃疡(门纯德医案) 12.十二脂肠雍滞症(聂惠民医案) 13.急性肠胃炎(门纯德医案) 14.神经衰弱(矢数道明医案) 15.小儿厌食症(聂惠民医案) 【验案展示】 1.慢性肝炎,胃肠功能失调(岳美中医案) 徐某,男性,42岁,军人。 病程较久,1958年8月起,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大便日2~4次,呈稀糊状,腹胀多矢气。曾在长春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肝炎,治疗10个月出院。此后因病情反复发作,五年中先后四次住院,每次均有明显之肠胃症状。 1964年元月住入本院,8月7日会诊,经治医师谓:肝功能谷丙转氨酶略高(150~180之间),其他项目均在正常范围内。惟消化道症状,八个月来多次应用表飞鸣、胃舒平,消胀灵、薄荷脑、次碳酸铋、黄连素、酵母片、四环素等健胃消胀、止泻与制菌剂治疗,终未收效。现仍食欲不振,口微苦,食已胃脘满闷腹胀,干噫食臭,午后脘部胀甚,矢气不畅,甚则烦闷懒言,大便溏,日2~4次,多至5次,无腹痛及下坠感,精神疲惫,不欲出屋活动,睡眠不佳,每夜3~4小时,少至2小时,肝区时痛,望其体形矮胖,舌苔白润微黄,脉沉而有力,右关略虚。为寒热夹杂、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慢性胃肠功能失调病症,取用仲景半夏泻心汤,以调和之。 党参9g,清半夏9g,干姜4.5g,炙甘草4.5g,黄芩9g,黄连3g,大枣4枚(擘)。以水500ml,煎至300ml,去滓再煎,取200ml,早晚分服,日1剂。 药后诸症逐渐减轻,服至40余剂时,患者自作总结云:月余在五个方面均有明显改善:食欲增进,食已脘中胀闷未作,腹胀有时只轻微发作,此其一;精力较前充沛,喜欢到院中散步或做些其他活动,时间略长也不感疲劳,此其二;大便基本上一日一次,成形,消化较好,大便时能随之排出多量气体,甚畅快,此其三;肝区疼痛基本消失,有时虽微微发作,但少时即逝,此其四;睡眠增加,夜间可5~6小时,中午亦可睡半小时许,此其五。多年久病,功效有进展。后因晚间入睡不快,转服养心安神之剂。 1965年2月5日再次复诊时,前症复作,仍处半夏泻心汤。10余剂后,效验不著改服附子理中汤。7剂后,诸症不惟不减,反心下胀闷加剧,大便次数增多,复又用半夏泻心汤加茯苓,20余剂,获得显效。后来大便不实,次数多,及心下痞满,虽有因饮食或其他原因,时有反复,而在服用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的调理下,逐渐疗效巩固,于十一月出院。《岳美中医案集》 15.小儿厌食症(聂惠民医案) 患儿,5岁,男。1986年11月初诊。 其母代述:由幼体质虚弱,消瘦倦怠,易患外感,厌食尤甚,时时欲呕,腹胀不适,夜间更重,大便日行1~2次,稀便且有不消化食物。经某医院化验检查,确定缺锌,故要求服中药。 查体:发育尚可,营养不良,面色萎黄,头发焦枯。脉细数,舌质尖红,苔厚淡黄。证属:脾胃虚弱,小儿食积而致痞。治以和胃消痞为宜,用半夏泻心汤主治。 处方:清半夏8g,淡干姜3g,黄芩3g,黄连2g,党参8g,炙甘草2g,大枣3枚,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6g,炒薏仁6g,茯苓6g。三剂。水煎去滓,日分三次服用。 药后诸症皆有减轻,大便成形。守方共进八剂,诸症皆除。后调理脾胃而收功。(《聂氏伤寒学》) 半夏厚朴汤(大七气汤、四七汤、七气汤) 【方源记载】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厚朴汤方(《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获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证治》:“大七气汤,治喜怒不节,忧思兼并,多生悲恐,或时震惊,致脏气不平,憎寒发热,心腹胀满,旁冲两胁,上塞咽喉,有如炙脔,吐咽不下,皆七气所生。” 易简方・増损饮子治法三十首》:“四七汤,治喜怒悲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节,呕逆恶心,并宜服之。半夏五两,茯苓四两,厚朴三两,紫苏叶二两。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以时候。若因思虑过度,阴阳不分,清浊相干,小便白浊,用此药下青州白丸子,最为恰当。妇人情性执著,不能宽解,多被七情所伤,遂致气填胸臆,或如梅核上塞咽喉,甚者满闷欲绝,产妇尤多此证,宜服此剂,间以香附子药久服取效。切不可谓紫苏耗气,且谓新产血气俱虚,不肯多服。用之效验,不可具述。妇人恶阻尤宜服之,间以红丸子尤效。一名厚朴半夏汤,一名大七气汤。” 【古今治验实录】 ⊙中医病证医案 1.噎膈(吴篪医案) 2.噎膈(浅田宗伯医案) 3.交肠病(张路玉医案) 4.不寐(荒木性次医案) 5.气郁眩晕(吴茭山医案) 6.上半身浮肿伴似有物上冲咽喉(大塚敬节医案) 7.梅核气(孙一奎医案) 8. 梅核气(李铎医案) 9. 梅核气(范文甫医案) 10. 梅核气(吴考槃医案) 11. 梅核气兼胁腹疼痛(徐守愚医案) 12. 梅核气伴时悲时恐(刘渡舟医案) 13. 妊娠梅核气(李铎医案) 14. 小儿郁滞腹痛(徐守愚医案) ⊙西医病症医案 1.胃下垂(大塚敬节医案) 2. 癔病(原南阳医案) 3. 癔病(荒木性次医案) 4. 神经症(大塚敬节医案) 5. 慢性喉炎(夏仲方医案) 6. 慢性咽炎(张文选医案) 【验案展示】 4.神经症(大塚敬节医案) 33岁妇女。前年秋天,曾为他人之子患百日咳而担心。因自己长期亦患风湿性关节炎,有恐发展为心瓣膜病,极为苦恼,并放心不下。因此,某夜突然心脏有如揪感(以此种形容词描述症状者,多为半夏厚朴汤证),甚为恐惧,自己诊脉时,因脉止,急呼医生,注射后而愈。其后,若与人交谈30分钟,亦引起头痛眩晕。饮食不进,心悸亢进,呼吸急迫经常发作,其时,约间隔10分钟,随即排出大量小便。此患者夜间若无女佣人陪同,则不能出房门,即使白日外出,亦恐惧不知何时死于途中,故将记明住所、姓名之纸片揣人怀中。此乃神经质妇女,与半夏厚朴汤,2个月痊愈。(《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6.慢性咽炎(张文选医案) 王某,女,45岁,演员。2006年3月7日初诊。 患慢性咽炎,咽喉疼痛不利,近来因演出过多而咽痛加重,不能大声说话,吞咽困难,自觉咽中如有物黏着。曾屡请中医诊治,服清利咽喉药则胃胀,服清胃泻火方则腹泻,而咽痛如故。心烦急躁,脉弦滑略数,舌边尖红,苔黄白相兼而厚腻。辨为变通半夏泻心汤证与半夏厚朴汤证。 史欣德教授古方讲用学习班 开讲啦! 主讲人:史欣德、杜新亮 主题: 1、结合案例解析“以药测证”的临床价值 2、结合案例解析“以味选方”的临床价值 3、多维度解析寒热相伍的经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