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里居住着以海为生的阳江人——阳江海洋文化概况

 黑足猫食堂 2019-05-16

在粤西的阳江地区,自古以来居住着以海为生的族群,他们便是阳江人。阳江地僻粤西,自古便是荒蛮化外之地。本地平原少、多山多丘陵、近海,民众在戮力耕织之余也致力于出海捕鱼谋生,几千年的生产劳动实践孕育了独特的海洋文化。本文系列文章带你走进粤西阳江地区乡土文化之海洋文化。

一、阳江海洋文化之鱼文化

鲁迅先生说得好:“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一个地方的文化就是一张精致而颇有内涵的名片,散发着与众不同的芬芳,让人流连于其中的博大和精彩。海洋文化正是阳江最大的特色所在。阳江濒临南海,有着230多公里漫长的海岸线,有天然的港湾,还有优质的海滩,以及海陵、南鹏、大镬、二镬等诸多的岛屿……这些都是大自然给予阳江的恩赐。最值得一提的是,海上敦煌“南海Ⅰ号”的打捞、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成,以及相伴而来海上考古热的兴起,更为阳江建设“文化名城”、实现“旅游兴市”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与条件,成为阳江发展旅游产业的金字招牌。因此,虽然阳江拥有众多如风筝之乡、音乐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但真正的优势还是在海洋,阳江文化属于海洋文化。

阳江市南濒南海、海岸线长,渔场辽阔,有闸坡、东平、沙扒、溪头等渔港。阳江海港和淡水资源丰富,鱼,不仅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海洋文化中处处显现它的文化。

1、咸水歌(渔歌)咸水歌,起初我国古代人称“渔歌”、“蛮歌”、“歌”、“蜒歌”等,古籍有记载。明嘉靖年间(15521596),中山石歧学者黄佐《石歧夜泊》诗:“香山秀出南海,四周碧水函青天……云烟长似峰峦起,桂祥兰挠镜光里,渔歌菱唱不胜春……”后来,因渔民长期生活在咸水环境,又赋予“咸水歌”之名。

阳江咸水歌也叫渔歌,据考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它有不同的种类、结构、调式等,这里举一段东平咸水歌:

女:乜鱼出身擦面粉哩?乜鱼出身披金银哩?乜鱼双双不离影哩?乜鱼出水带烟尘哩?  男:牙带出身擦面粉哩,黄鱼出身披金银哩,比目双双不离影哩,墨鱼出水带烟尘哩。

东平渔港的咸水歌最大特色,具有浓厚的渔民生活气息,该港又是阳江市咸水歌活动最活跃的地方。20077月,由男方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等单位组织举办“首届珠三角”“咸水歌”创作歌唱大赛,东平渔歌手陈昌庆代表阳江市参赛,创作并演唱《返航人月两团圆》,荣获创作金杯奖。

2、民谣  阳江民间流传的“鱼”民谣,也最能显示鱼文化。民谣易诵易记,有的还可作儿童的启蒙教育。如“牙带出身擦面粉,黄鱼出身披金银;鸡鲳出身银鲳引,墨鱼出水有烟尘。白鲳出身银光闪,花鲦出身含泥;门鳝有胶鲨有翅,马鲛牙利无鳞鱼。龙虾有肉人叹绝,利马有簕委督人;翅仔晒干做补货,打笠上海江门河。章拐八鹩船面晒,日头落山爱收埋;放网横罟系赤鼻,钓条狗棍打鱼丸。”

3、俗语 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通过不断认识、实践、总结,流行很多表现鱼文化的俗语。下面列举一些:

1)品味美食鱼类:第一芒,第二鲳,第三马鲛王;白鲳鼻、马鲛尾;九月黄鱼十月犬;冷追热鲈……

2)品味鱼的药用:鱼翅煲汤大补身;黄卓鸡尾壮阳补肾;鳊鱼鲨胎能催乳;斑鱼最生肌。

3)暗喻哲理类:鰛鱼走蟹;鲤鱼跳过鲤鱼塘;无把握莫吃鮭;鱼凭水,水凭鱼;水大鱼吃蚁,水干蚁吃鱼;吃得咸鱼受得渴;夫娘婆未到六十六,未好吃咸鱼肉。

4)评论吃鱼中药类:无鱼不成筵;无怕粥水清,至怕无鱼腥;三日无鱼虾,双眼朦查查。

4、传说  阳江民间有很多显示鱼文化的传说。如《鲤鱼犁田》、《鳌鱼石的传说》、《鱼王石的传说》、《瑶人不吃斑鱼的传说》等。

5、风俗 以鱼象征财神的风俗。阳江话“鱼”与“余”同音,城乡群众过春节必备鱼,取年年有余之意。春节期间,有人以纸扎的鲤鱼挨家逐户贺岁,边舞边念:“鲤鱼来,鲤鱼来,新年发大财。”“生鲤生鲤,发财到尾。”以鱼象征富贵吉祥风俗。传说鲤鱼跳过龙门便可成龙。民间以“鲤鱼跳龙门”喻富贵上进。以鱼名作人民地名村名等风俗。如虾哥、虾仔、银鱼妹、阿带、阿昌;蟹地、鱿鱼头等。村名如大沟镇虾山村、那龙镇斑鱼首村、合山镇鲤鱼 山村等。鱼放生风俗。以前群众有买活鱼放生的风俗,以表善心。

二、阳江海洋文化之旅游文化一——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初步推算,“南海一号”古船是尖头船,整艘商船长30.4 米、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近800吨。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国。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同时,它也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以下是“南海1号”给阳江带来的好处:

“南海I号”助力阳江名扬世界 (摘自201276日阳江新闻)

今年6月,朱小丹省长到我市调研时专程考察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要求我市充分利用好“南海Ⅰ号”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

在海洋文化的打造过程中,“南海Ⅰ号”是我市投入最多、耗时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项目。2007年,“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时就吸引了包括BBC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南方日报等国内外70余家媒体的关注。20098月和20114月的两次试发掘,已经确定了沉船两侧以及船头在沉箱内的位置。随着一系列发掘研究的开展,“南海Ⅰ号”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个关注热点。

2010年,我市举行“海上敦煌在阳江”文化研讨会,决定委托科研部门为“南海Ⅰ号”寻求永久保护。同时,按照同等比例仿制古船,以满足广大游客的好奇之心,使之成为一个展现南宋历史文化的平台。这一系列的研讨,使得“南海Ⅰ号”已然成为学术界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

2011年底,央视大型纪录片《南海Ⅰ号》在中央电视台以多频道、多语种、多频率在海内外播出。这是国内第一部全程记载打捞古沉船“南海Ⅰ号”惊心动魄过程的纪录片,也是第一部揭示中国人的海洋情结,描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繁华盛景的纪录片。

今年2月,凤凰卫视《凤眼睇中华》栏目组也走近“南海Ⅰ号”,进行两集共48分钟的节目录制工作。该节目将“南海I号”背后的鲜活故事和文化内涵呈现给观众,让观众以“南海Ⅰ号”为切入点,一窥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推进‘湛茂阳’临港经济圈,要打好‘南海I号’这张国际牌,提高整个临港经济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随着高层次论坛的召开和一系列考古研究的开展,阳江正成为海上丝路文化研究的重镇,阳江也正朝着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的目标奋力挺进。

三、阳江海洋文化之旅游文化之二——各大海湾

在广东漫长的海岸线中,有公路直接与大陆相连的岛屿并不多,拥有风光旖旎的海滨旅游资源的海陵岛是其中一个,并修有环岛公路,交通十分方便。海陵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植被茂密,是旅游度假的理想地方,可游可玩的早已不止闸坡,岛内现有国家AAAA级景区———大角湾、马尾岛风景区、十里银滩风景区及金沙滩风景区。沿环岛公路长驱直入,望见熠熠生辉的海螺雕塑时,便已到达人们熟悉的闸坡大角湾,它以阳光、沙滩、海浪、海鲜驰名于世,是海陵岛乃至阳江地区知名度最高的旅游景点。与其一山之隔的十里银滩宛如一条银龙横卧在海陵岛上并载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风光毓秀,粗犷壮阔,与石角滩接合成螺线型。

    南面的北洛湾,面朝大海、三面环山,惊涛拍岸形成壮观的海蚀地貌,难得的是沙滩之后又独自形成了约数千平方米的天然泻湖。沿山俯视,山、海、湖、滩、岛错落有致,滨海、田园风光并蓄。越山而过,是一个半封闭型海岛———马尾岛。目前从陆路暂时未能直达马尾岛,须从闸坡镇码头乘小艇渡海过去,又被称为“处女湾”。马尾岛水深适度、海底平缓、沙质优良,有“海水大浴缸”之称,适合老人儿童玩乐。因这里是海岛的最西角,观日落的最佳地点,所以“马尾夕照”值得一提,当晚霞漫天时,许多游人驻足于此等待。

但现在,海陵岛最瞩目、最为人称道的,当属以“南海一号”为主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水晶宫”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沙扒湾嬉水数归帆

阳江的滨海旅游资源并不仅有海陵岛,在阳西县沙扒镇,这里不但是国内知名渔港,还有中国的“马尔代夫”之称。沙扒湾头枕风光秀丽的北仔岭,面向浩瀚的南海,包括沙扒海滨、月亮湾、青洲岛和白额岭等景点,随着近年旅游开发,逐渐被各地游客熟悉。这里,湾似虹,沙如玉,岸边绿林含翠,海面碧波粼粼,是一个理想的天然浴场。每年夏日,银滩戏水、投身碧波或海边漫步、远眺斜阳、细数归航渔船,让人日落而忘返,洗涤身心。

而在沙扒湾海面十里处,有一座青洲岛,游客少有到达。那里风平浪静,岛上生态保护得非常好,海水清澈见底,礁石千奇百趣,是海中畅游的理想之地。

与沙扒湾一山之隔的月亮湾,海滩两侧悬崖峭壁,礁石奇立,犹如世外桃源中的一弯新月落在南海之滨。这里水质清澈、沙质幼白,白帆片片,身处其境顿生返璞归真之感。

珍珠湾畔听故事

说到渔港,位于阳东县东平镇的东平渔港不得不提,这里的国家中心渔港,渔港西侧就是蓝天碧海、绿树银滩的珍珠湾。湾中长达2千多米的金沙滩坡度平缓,环绕着苍翠的雨林,一湾碧水,是难得的海水浴场。珍珠湾周围还有众多奇景古迹,如珍珠湾畔的玉豚山,相传是观音菩萨的杰作,而当地更流传着几千年前动人的珍珠湾与鸳鸯石传说。当立于玉豚山的海边悬崖之下,感受海涛吞吐、浪花飞溅的磅礴,让人感慨万千。


四、阳江海洋文化之开渔节

阳江闸坡开渔节是广东省的十二大节庆活动之一,于每年的731日和81日这两天举办,节日由阳江市人民政府主办,每年都有一个和南海有关的主题,如2012年第十届阳江闸坡开渔节的主题就是“南海开渔,幸福颂唱”,节日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了浓郁的渔家风情,主要活动有开船仪式、祭海大典、渔家嫁娶婚庆迅游、民间放生、文艺汇演、渔家大宴、文艺晚会等,不失为一道丰盛的渔家文化大餐。

1、渔家嫁娶婚庆巡游


开渔节最有意思的活动就是渔家嫁娶婚庆巡游了,渔家妇女唱起咸水歌,当地新娘子流行“哭嫁”,新娘哭得越厉害,表示越舍不得父母,新郎头戴毡帽。身穿唐装,递交彩礼之后就可以把新娘背上岸了,当地的婚事是在水上进行的,新郎新娘进入有车轮的“婚船”,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即刻出发,这就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疍家人婚俗,他们被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他们的婚庆巡游吸引数万游客的参观。

阳江闸坡疍家渔民以船为家,他们的婚嫁礼俗古老而神秘。疍民结婚时选择夜间出嫁,在凌晨择吉时举行拜堂。新娘身穿大红衫、黑色裙,右手持鬼婆扇,左手拿眼泪巾,头戴银髻,蒙上红丝巾。出嫁时男女双方亲戚朋友用对叹(唱)咸水歌来表达对新娘、新郎的祝福以及倾诉离别之情,嘱托之语。

阳江渔家婚嫁风俗,与岸上居民略有不同。

渔家婚姻关系一经双方父母敲定下聘,渔家女要提前哭嫁。他们把待嫁的渔家女安置一艘小木船中,由人陪伴着哭嫁。哭嫁有一定的文本和歌体,内容主要是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舍不得离开父母。渔女哭嫁,与她相好的姊妹,会拿着活计过来,边做活边伴渔女叹嫁,聊尽姐妹之情。

渔家女出嫁前两三天,要洗髻沐浴,夹毛仔,收拾得全身上下焕然一新。渔家女出嫁前一天,家里开始宴请亲友。亲友带来礼物,送给新娘,俗称“陪粉”。隔天,男家也送来礼物,俗称过礼,船家以海为家,结婚请酒都在海上举行。人厨这天,男女双方都各自把船互接起来,拼在一处,在船上开围摆酒。迎亲之日,喜庆进入高潮,亲戚朋友把酒狂欢,一直闹到天黑。天黑定,新郎带着班小伙子撑着船接新娘来了,新娘则由一班女伴护着,不让新郎船靠近。双方斗起咸水歌。内容主要是情歌。小伙子们唱得烦了,拥着新郎强行突破,攻上来把新娘背走,女伴们则追着他们泼水,气氛甚为热烈。

 新娘被接回男家,安置在一只彩船里,小伙子围着新郎新娘闹房,直到夜深人静,才各自散去。新娘新郎钻进船仓,合百年之好。

 海上渔民婚嫁,没岸上人多礼节,风俗较为朴质,满带着情趣,沾带着古代抢亲遗风。随着时代发展,渔民全部上岸建楼房,渔家的婚嫁风俗渐被岸上人婚嫁风俗所代替,渔家旧式婚娶场面,已难看到。


2、渔家大宴

开渔前夕的渔家大宴也不容错过,这是2011年第九届阳江闸坡开渔节新增加的项目,当年设了200张餐桌,有2000多名游客和渔民参加;2012年第十届阳江闸坡开渔节将餐桌增加到500张,吸引了5000多名游客和渔民参加。渔家大宴最初是为渔民饯行的目的,现在成了全民一家欢,现场气氛非常好,游客向渔民敬酒,吃美味的渔家饭菜,欣赏具有渔家风情的咸水歌表演,大家沉浸在一派节日的气氛中。

阳江闸坡开渔节的晚上还有烟花汇演和渔家风情文艺晚会,有舞蹈、歌唱、魔术、小品、戏剧等节目,种类繁复,是一道精彩的文化盛宴。

3、祭海开船仪式

 渔节最为隆重的要数第二天的祭海开船仪式了,南海祭海仪式历史悠久,古代渔民 出海前要先祭海,祈求大海保佑他们平安出海,满载而归。新时期的祭海大典融入了“先求之,必先予之”的传统思想,是祖先的智慧在文化中的体现,并有保护大海、人类和大海和谐共处的意味。仪式开始的时候,有55名穿着传统服装、腰上系着红绸带的渔民在锣鼓喧天中步入会场,上百支写着“祭”字的小旗迎风簌簌,7米高的祭台上摆着苹果、糕点、金猪、糖果等祭品。祭台前面是彩纸扎成的小船和巨大的铜香炉,现场气氛肃穆。锣鼓声再次响起的时候,主祭人登台,点香向大海拜三拜,用柚子叶蘸酱醋汁洒向天、地、海,然后朗诵祭文,宣布开渔,上百只渔船蓄势待发,一声令下激涌前进,开始欢乐的捕鱼之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