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个话题起源是一个来找我做咨询的同学小M。 她的苦恼是工作多到爆炸,天天加班,感觉自己永远被同事和领导催促着往前走。 但即使是这样,工作还是经常出现纰漏。 有一天他的领导问她,小M,之前的这个项目复盘会议你安排了吗? 当时她是懵的,因为她已经忙到把这件重要的事情给忘记了! 她跟我述说的时候,非常的沮丧。 为什么感觉自己那么忙那么努力,但是同事和领导却没有给很高的评价呢? 我让她梳理了一下她接下来几天要做的事情,她画了一张思维导图。 上面密密麻麻是各种各样的事情,单单“其他项”,就占半页的篇幅。 我看完坦言告诉她:我只看到你很忙,我没有看到你做的事情有多重要。 2事情多而且忙,这是一个问题。可这个问题背后是有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要做的事情无穷无尽,而我们的精力每天是固定的。以有限的精力去做无限的事情,就是我们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词来解释,就是“稀缺”。 精力稀缺,时间稀缺,认知稀缺,金钱稀缺。 我们的人生就是伴随着“稀缺”这个词的。 有了稀缺,才有了问题。 我们当然希望在工作中,有无穷多的时间,有无穷多的人可以寻求帮助。 可是,这不可能,稀缺是永远存在的。 有了稀缺,才会有选择。 在工作中来者不拒的人,不可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觉得生命什么都重要的人,往往意味着什么都不重要。 所以面对一堆的工作,你怎么选择,决定了你的工作成就。 3怎么选择,就要看你怎么分辨的能力了。 如何分辨工作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呢? 我给小M说了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对工作进行分类:把工作分成:项目和日常。 日常是指每天或者固定周期都要做的事情,比如小M每天都要负责社群微信群内的信息整理,每周要出周报··· ··· 项目指的是有一定周期,有起止时间的事情。比如小M负责了一个课程项目,涉及课程的研发,物料的准备··· ··· 我让小M用项目和日常两个分类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工作。
我指着她其中一项任务问她:跟设计师沟通物料设计,是项目还是日常? 她开始有点自信了,告诉我说,这是项目中的一个事情,不属于日常。 4分清了项目和日常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如何处理这两个分类的事情了。 我们先来看日常。 日常是周期性经常要做的事情,这部分如何让自己更快更高效率呢? 我问小M, 微信群的数据整理是你每天都要做的,那你有没有整理出步骤和工具? 步骤和工具?都在我脑子里呢。 我给她的建议是:整理出来,变成可视化的东西,比如文档,比如流程图。 原因有2个:
什么叫工作效率,就是把重复性的日常,优化流程,采用效率工具。 我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刚毕业的时候,发现我的师父是两台显示器,而我只有一台。刚开始我以为是公司偏心眼,但是后来我才知道,大家都是一台,只不过我师父自己再买了一台。 他告诉我说,加一台显示器,工作的的时候双屏可以极大提高他的工作效率。 这个小小的启发一直影响我到现在。只要能提高工作效率的,都值得花钱。 因为你每天都要用,每天哪怕提高10分钟的效率,5年下来,10年下来,也是一个惊人的效率提升。 5我们已经知道了日常的工作可以靠流程化和工具来提高效率,那项目呢? 我给小M的建议是:
第一个建议“80%的精力放在项目上”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只有项目才是你的绩效成果。 你很忙,但是你老板看不到你的成果。 这个成果,主要就是项目的成果,而不是日常事物的成果。 日常事物是你这个岗位必须要做的,是你的作业。 项目,是你真正让领导“啊哈!”的地方,是你的作品。 第二个建议用黄金圈来思考。 黄金圈的作用,是让我们永远从为什么先开始思考。 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个项目,请从领导的角度,从合作部门的角度,从客户的角度分别取思考看看,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个项目。 想不明白,就去问。 如果没有搞清楚为什么,直接去想怎么做做什么,那就像是在船上建高楼大厦,建再高也没用。 因为“WHY”是动机的源头,强迫你像老板一样思考,像客户一样思考。 当你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做这个而放弃那个,就是比较两件事情的“WHY”。 有了黄金圈,重要紧急的矩阵才能发挥作用。 6最后我和小M总结了一下这种简单的工作方式:
小M根据我的建议重新对自己的做了一轮梳理,然后按照项目和日常重新画了一张思维导图。 她告诉我:六哥,这样一梳理,我一下子就明白接下来哪些我需要去专注做好,哪些我可以放弃,或者委托给别人了。 另外,我还有一个发现,如果我这样去跟领导汇报工作,他应该非常好理解我当前在做什么了! 我点头称是。 因为你把工作可视化了,让领导理解你在做什么,这是向上沟通的最佳实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