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张北溥”,指近现代的两位绘画大师,张大千和溥心畲。画坛各领风骚数十年 。“南张北溥”的美誉充分表现了两者在当时画坛的崇高地位。张大千一生画风多变,开创中国画泼墨泼彩的新画风。溥心畲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 张大千其作品之多、题材之广、影响之远,今人无人能及。张大千在50岁之前遍游国内名山大川,常以长江、黄山、华山、青城、峨嵋、三峡为题材,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描绘河山的壮丽;50岁之后又遍游欧美各洲,眼界之开阔为中国画家之第一。张大千晚年创造出了中国画史上前所未有的泼墨、泼彩艺术风格,在中国绘画史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徐悲鸿因称之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溥心畲先生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他对古画多所涉猎,因此他的书画风格也含括山水、人物、花鸟等广泛题材。溥心畲天资聪颖,学画过程走的事自学之路,家藏书画又多宋元名家真迹,10年后竟成名画家。其绘画追求的是一种文人趣味,诗文书画的配合,以表现他心中的清逸闲雅之意境。 来由 两人在山水画方面的造诣是异曲同工。他们一个主南宗,兼写北宗;一个主北宗,偶写南宗;一个写山水乱头粗服,一个则雍容富贵;一个是南方人,一个是北方人。基于此,1935年8月,北京琉璃厂集萃山房的经理周殿侯首先提出“南张北溥”之说。随后,画家于非闇写下了一篇《南张北溥》的短文,发表在《北平晨报》之画刊,文中写道:“张八爷(指大千)是写状野逸的,溥二书(指心畲是图华贵的。论入手,二节高于八节;论风流,八爷未必不如二节。南张北溥,在晚近的画坛上,似乎比南陈(陈洪绶)北崔(崔子忠)、南汤(汤贻芬)北戴(戴熙)还要高一点儿……”将张大千、溥心畲与明清时期南北并驾齐驱的画坛领军人物相提并论,甚至说比他们“还要高一点儿,说明二人在当时的地位。另一署名“看云楼主”的也在《网师园读画小记》中称“海内以画名者众矣,求其天分高而功力深者,当推张大千、溥心畲二家……大抵心畲高超,而大千奇古;心畲萧疏,而大千奔”。从此,“南张北溥”之名不胫而走。 张大千和溥心畲 1927年,画坛新秀张大千和旧王孙溥儒在北平结识,从此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在上个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的中国画坛,丹青妙笔,珠联璧合,享有“南张北溥”之美誉。张大千(1899—1983年),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上,张大千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精通绘画、书法、篆刻、诗词等。早年师从古人,尤其推崇石涛。在曾熙、李瑞清等名士的指导下,张大千仿学石涛、八大山人的画作,继而学习海派大家任伯年、吴昌硕等画风。后在敦煌临摹壁画三年,上溯北魏、隋、唐、宋、元,可谓寻尽中国画之根源,并周游列国,形成了中年时期师法自然的画风。晚年师法心境,进入心到笔随的状态。张大千是一代宗师,凡山水、人物、动物、花鸟、佛像等无不精通。与平民出身的大千先生相比,溥儒先生则多了许多富贵之气。溥心畲(1896—1963年),名儒,字心畲,号西山逸士。道光帝之曾孙,恭亲王之孙,末代皇帝溥仪之从兄。 溥先生是诗书画三绝的文人画家,其书法师王羲之、米芾,人评其书“以右军为基础、书出于米芾、蔡襄堂奥间,郎朗如散发仙人。”先生学画,并无师承,全凭其在王府临摹古人真迹,渐渐悟道而成。在中国画坛上,无师自通且能登临顶峰之人并不多,可见先生天分之高。溥儒先生的画作,常见的是山水和人物。其山水画作,古意浓厚,取势险峻,常常有亭台楼阁分散其中,高士俊杰或访友、或赏景,诗书印均佳,富贵和文人气弥漫画间。 张大千与溥儒的友谊,有如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终身不弃。大千先生在自己40年回顾展的自序中有赞:“柔而能健,峭而能厚,吾仰溥心畲。”而溥心畲在张大千拿自己的照片求题诗时曰:“滔滔四海风尘日,宇宙难容一大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