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的博物馆

 兰奢待w 2019-05-17

       如果说,一个人成就了一座博物馆,当得起这句话的,便是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而这座博物馆,自然就是曾经的吉林省博物馆,如今的吉林省博物院。

        吉林省因地处关外边陲,省博馆藏文物自然难以与中原相比肩,但其馆藏书画却让爱好书画的人为之心动,而这一切与张伯驹晚年在长春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张伯驹,(1898年3月14日—1982年2月26日),原名张家骐,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

       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职。建国初期,张伯驹将多件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

         1961年,张伯驹收到了一封来自吉林长春的电报,是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部长的宋振庭发来的,内容是邀请张伯驹夫妇到吉林工作。当时,在北京备受冷落的张伯驹夫妇初到长春,就被黑土地上的人们浓厚情谊所包围。

          吉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2年,1957年正式向广大群众开放,本来无意仕途的张伯驹,面对热爱的博物馆工作,心里却十分高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张伯驹曾说过“在吉林待一回,就要给吉林留下东西”。

张伯驹上任后,特别注重文物的征集与收藏,在他的建议下,吉林省博物馆将遗落在公主岭的董其昌代表作《昼锦堂并书记》买了回来,这也是张伯驹为吉林省博物馆购得的第一件藏品。

        张伯驹努力把文物市场上齐白石、张大千、溥心畲的书画作品购入吉林省博物馆收藏,据统计,从1962年至1964年两年间,吉林省博物馆共征集历代书画200多件。

       他无偿捐出宋代杨婕妤的《百花图》、南宋赵伯骕《白云仙峤图》,弥补了吉林省博物馆缺少宋代书画真迹的遗憾,此外他还捐出元代仇远《自书诗》、明代薛素素《墨兰图》等60余件书画文物充实了馆藏

        张伯驹在长春的岁月,吉林省博物馆也迎来了丰富馆藏的“黄金时代”,馆藏书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难以想象的飞跃。

        1979年,已82岁高龄的他还提笔为省博画了一幅《梅花图》、一幅《兰花图》,并附上了四首七言对联。如今,这些作品、他在吉林留下传奇和他生前收藏的书画一起,被收藏在吉林省博物院张伯驹馆,成为一段佳话

        文物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底蕴的重要凭证,而这凭证恰恰是因为有无数大义的守藏人的守护才得以保留。历史不应该忘记文化的传承者,吉林这片土地更不能忘记好好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