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老”中医的中医梦

 jiezhukuaile 2019-05-17

     誉满中外的中国医学,和中国京剧、中国画一起,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富独特内涵的文化遗产。我们南阳作为医圣张仲景的故乡,更是涌现了不少德技并修的好中医。在提到中医时,人们总是下意识地加个“老”字。今天我们的节目就要带您去认识一位不一样的“老”中医。

     病人家属:方子非常精准,药引非常简单。医德很好,一心为病人着想。她没有架子,她很细心。她开的药量也不多,而且不苦,小孩也挺愿意喝的。会把别人的孩子去当自己的孩子去照顾。智商情商双高。

     听到这样的评价时,您的脑海中肯定浮现出了头发花白,带着老花镜,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形象。事实上,这位“粉丝”众多的“老”中医一点也不老,她是南阳市医专三附院中医门诊仲景苑的一名主治中医师。

     李宁宁:我叫李宁宁,一九八八年出生人,本科和研究生都毕业于咱们河南中医药大学,从学医到现在已经有十一年了。

     中医,探之以望闻问切,配则用君臣佐使,以固本培元的原则驱除病疾,一帖甘苦的药茶,服的不仅是草石之灵,更是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温柔敦厚。这种源于祖先的医学瑰宝,并没有被历史长河湮没,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入中医传承这些古老的智慧,李宁宁就是其中一员。

     李宁宁:以前的时候呢,父母也是想让我当一个医生或者当一个老师,可是我不太愿意,高三冲刺的时候呢,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感冒,后来反复不愈,医生说这个是鼻炎,就打针吃药输水,后来无奈之下也做了两次手术,当时特别的痛苦,但是鼻炎还是没有好,最后就是整天就是瞌睡,实在没有办法看书,然后就只能就是休学了,我觉得生病真的很痛苦,当医生的想法,就在这个时候就油然而生了。

     一场痛苦的疾病催生出了李宁宁的行医梦,她在这这样强大的动力驱使下,终于在两个月的休整后重返校园,并通过自身的奋力冲刺拿到了梦想高校的录取通知书。

     李宁宁:当时呢,就觉得特别的激动。首先最想弄明白的是我当时,我就其实上学的时候觉得鼻炎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病,为什么就是我就是会一直一直没有好,而且就是休学的那段儿时间呢,其实周围的邻居,还有就是包括亲戚,都有很多很多不舒服的,他们说他们的病也是一直都没有看好,然后我就想我学医回来之后要就是先把我自己的问题搞明白,然后再把他们的问题能帮他们解决。

     生活正如一碗甘苦浓稠的药茶,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进入大学后,李宁宁牺牲了个人的玩乐时间,成了同学们口中的“医痴”,整日将《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等书籍捧在手上,反复读记,烂熟于心,这对她以后的医学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此时的她对行医问诊却仍不得要领。

     李宁宁:觉得自己很努力,每天都在学习,都在看书,可是觉得不知道就是怎么样能进入到临床,怎么样当一个医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自己感冒了以后,我去抓药,然后旁边的那个诊所的医生说,哎呀,你这个是就是学医都已经三年了,你还不会看感冒,当时其实就是心里挺难受的,就觉得自己当时就是怀抱着很大的,是为病人解除痛苦的这个想法,然后但是学了已经三年了,还感觉像个门外汉一样。我父亲跟我说,他说你们现在学的东西是书本上的东西,一个人不可能说只看看书,他就会看病了,还是要从实践还是要到实践中去,然后我就是想想也对,因为书上也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一定要就是接触到一线的病人。

     思前想后,李宁宁决定去学校的附属医院跟诊学习。诊室里跟诊的学生太多,没有可以坐的地方,李宁宁一站就是一整天;学校离医院远,饿着肚子站在冷风里等公交成了家常便饭……这些困难都不能打倒李宁宁,她坚持跟诊了一年多。

     李宁宁:当时大概抄了有一年多的处方吧,可是我感觉面对一个让我自己去处理的病人,还是没有思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那些老师的思路是从哪个地方来的。

     此时,周边的同学们都在准备着考研,而李宁宁的眼里却像是蒙着一层厚厚的迷雾,看不到前路,寻不到方向。

     李宁宁:无意当中,我听到了我们学校我们河南中医药大学臧云彩老师的一个讲座,讲述他自己个人的学医经历,还有自己坚持学中医的一个过程,当时可以说是内心特别的震撼,可以用热血沸腾来形容吧,就觉得原来有一个人在前面给我们这样带路,给我们作了一个榜样,然后我是有这个榜样是可以去追随,可以去模仿的,就是我不是一个人内心的去坚守中医道。后来我就主动去到学校找我们臧云彩老师学习,现在回想起来,我也特别感谢我自己,去参加了那个讲座,认识了臧云彩老师,而且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中医朋友,大家一块儿学习,一块儿交流。以前的时候,我就在想学习某个病要用什么方怎么治疗,后来跟着老师学习以后,我才发现致病关键的时候是要看人的,要看病人整体的阴阳状态,病人整体的情况,而不是说见到某个方要用某个方去治某个病,头疼治头脚痛医脚,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

     在臧云彩老师的影响下,李宁宁的心中的谜团一一解开,她追逐着臧老师的脚步,继续深造,以399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经过八年的潜心钻研和求医跟诊,在面临毕业时,李宁宁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李宁宁:可是找工作的时候发现现实是很残酷的,没有人愿意要一个年轻的医生让他去坐门诊,因为传统的这种道路应该都是要到病房去的。

     李宁宁的耳边充斥着让她放弃的声音,难道这么多年的努力就要付诸东流了吗?

     李宁宁:就是很不甘心,我觉得哪怕就是到时候我就是找不到一个大医院,哪怕有一间诊室,一个店面儿,有一间房子,能够让我在里面坐诊,别的就是没有什么要求,哪怕是这些条件也没有找到,我哪怕自己回到农村,先去农村开个诊所,然后只要是能让我干中医这一行,我觉得就是其他的都是可以往后放放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李宁宁的执着为她带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她被南阳医专三附院中医门诊仲景苑录取了!她终于可以以医生的身份坐在门诊为病人看病了!但是,当李宁宁兴高采烈地坐在她梦寐以求的诊桌前,她却并没有收获想象中的成就感。

     李宁宁:太难了,真的就是门诊就可以用那个门可罗雀来形容,每天就是你每天就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坐在那里看书,偶尔抬起来头你就发现有一个人,他也不是来找你的,有一点希望然后接下来就还是失望。

     冷清的诊室、安静的环境,更利于李宁宁思考,她突然觉得时间慢了下来,世间的繁华落寞与她并不相干。她反复的翻着王阳明的《传习录》,“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句话像一杆秤、一面镜、一盏灯,称出为医者之良心,照出诊断时之言行,也点亮孤苦时之希望。

     李宁宁:后来呢,我就想着我学医的目的是为了治病,我现在病人是很少,可是也不见得一个都没有,那我就把我接诊的一个病人给治好,如果是一个病人也没有,那我说明我的能力不好,那我就好好学习,好好看书,等别人来的时候,我能以最佳的治疗方案去给他治疗。

     病人家属:我们的小孩跟别的小孩体质不一样。一个月至少要去医院,估计就是十回。到这里以后一个月就是两三回。存的那个药本都有这么厚。

     王先生的孩子是李宁宁接诊的第一个病人。孩子因为体质原因,每每发烧便惊厥。初次见到李宁宁,王先生也心中存疑:这么一个浑身散发着学生气的小姑娘,真的能治好孩子的病吗?

     病人家属:有一回抱到这里,在床旁边都想抽过去。我来李医生赶紧给他扎针,把他扎过来了。作为我吧,家长一般都想多问问她,你问的话,有的医生不耐烦,李医生不会。

     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面对家长询问细心耐心,李宁宁的专业和负责,打消了王先生的顾虑。孩子在李宁宁的精心调理下,慢慢恢复了健康。 “妙手扶桑梓,高医攀新峰”这是王先生赠送给李宁宁的锦旗上写下的话,在李宁宁的办公室里还有很多类似的锦旗。这些锦旗,有急性胰腺炎的老人送的,有心脏堵塞90%的大叔送的……慢慢地,一传十,十传百,从一个人来问诊,到一大家人来看病,李宁宁逐渐得到了更多病人的认可和信赖。

     病人家属 每次过来的时候,李医生对小孩都特别有耐心,因为小孩儿有时候哭闹了什么了,李医生那个抽屉里准备的有很多小贴贴,拿出来给小孩儿,小孩马上就平静了。

     每个星期的周一、周三、周五、周日,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就是李宁宁的战场,几百味草药是她的战士,疾病和痛苦是她的敌人,望闻问切、排兵布阵,是她的战术。在中药苦涩的独特芬芳中,弥散在空气里的是看不见的硝云弹雨。她坚持用笔录病历,并细细将每个病人的病历标上序号,方便下一次问诊时使用;她坚持在不坐诊的时候,去南阳理工学院看书,徜徉在中医世界的她,还是那个憧憬医学之路、内心笃定的少女,那个不分日夜、寒窗苦读的医痴。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她保持着古朴,同时又坚持着与时代同路。

     李宁宁: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中医,我觉得不仅看病是一个方面,还要给老百姓能讲一些医学的基础知识,让更多的人少生病,不生病,对中医有一个就是广泛的认识,所以说我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平台和患者微信群,在坐诊之余,会分享一些基础的养生知识,这样的话让他们平时的时候就可以,足不出户,就一些小小的问题就只能自己在家能够解决。

     在遇到挫折时不气馁,敢于迎难而上,李宁宁展示了年轻中医的风采:努力、善良、奉献,像她一样的年轻中医们遵循着老祖宗留下的古老文明脚印,将所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将临床中积累的经验慷慨分享,迎着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始终如一地传承和发扬着中医。即使是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中医也一直流淌着助人行善的优良传统,这一点,年轻人没有忘,年轻的80后中医,更没有忘。

     宋阳:对我们年轻中医来说,拿什么去赢得患者的信任,疗效。只要我们能为病人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病人他是可以打破这种传统的观念,传统的老中医看病好的这种观念,他是可以认可我们年轻中医的。

     周元满: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获得知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你可以跟上百位名中医学习,可以一年读好几本百本书,信息的获取量远远比当时快得多,所以你可以走得比别人更快。

     李宁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年轻的医生,我觉得我们只要能够不忘初心,坚定前行,一定能在祖国中医药的传播和继承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