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花儿”的内些事儿,您该看看这个

 二少爷收藏馆 2019-05-17

【作者简介】

张君仁,男,汉族,甘肃省镇原县人, 1962年8月出生,1987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音乐作曲理论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音乐教学论)研究生班,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现任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主席;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音乐与舞蹈专业分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世界民族音乐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央电视台第十四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原生态组评委等。

        主要学术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音乐教育研究。

张君仁教授讲“花儿”(上)


张君仁教授讲“花儿”(下)

【什么是花儿】

花儿是一种区域性、跨民族的山歌体歌种。

所谓歌种,一般是指历史传承于某一区域的,具有相对稳定的传承关系,独具特色音调系统,典型的音乐形态构架,一定的表演程式,以声乐演唱为主要形式的民间歌曲种属可称为乐种。作为歌种,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 至少有上百年可考的传唱历史;

2. 有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唱把式”;

3. 有专属的、系统的演唱曲目;

4. 有自己独属的、有别于其它民歌的曲调或歌词特征;

5.  有专门的歌场和与之相应的结构程序;

6.  有较为广泛的传唱群体和社会影响;

花儿基本具备了上述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说:“花儿”是一种区域性、跨民族的山歌体歌种。

根据花儿的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我们可以将他们分为“河州型花儿”、“洮岷型花儿”和“山花儿”三大类型。

【花儿的基本特征】

总体而言,花儿具有以下几个独有的特征:

1、可考的流传历史久远。至今大约有五百余年(549年)的传唱历史。

2、流行区域阔,空间跨度巨大。包括了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甚至陕西部分地区也发现有花儿的踪迹。

3、传唱种族众多。演唱花儿的民族已经发现的有汉族、回族、土族、保安族、裕固族、撒拉族、东乡族、藏族等八个民族。

4、演唱语言单一。无论哪个地区、哪个民族,那种类型,演唱花儿则通用汉语。这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5、音乐体系丰富。花儿这种区域性歌种,虽只有一种称谓,但其音乐体系则有三种相区别的不同类型,即“河州型花儿”、“洮岷型花儿”和流行于宁夏南部山区一带的“山花儿”。三种不同类型的花儿由于其流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因此。其语言习惯、声调特征差异明显。虽然都使用汉语演唱,但是,河州型花儿主要使用河州方言和西宁方言,而洮岷型花儿则使用康乐、岷县方言,宁夏山花儿则以宁夏南部方言为主。从表现形态上看,河州型花儿与洮岷型花儿分属不同的源头,二者差异明显。宁夏山花儿由于受到河州型花儿巨大影响,和河州型花儿有着较为密切的血缘关系,属于河州型花儿的变体或衍生体。同时,也由于受区域音乐文化的影响,其表达方式、句式结构,尤其是曲调风格自成特色,因此上,山花儿在某种程度上又区别于河州型花儿。

6、对音乐曲调的称谓比较特殊。花儿不是以歌词中的某句作为歌曲名称(山花儿除外),而是对不同类型的曲调统一以“令”为名,如《河州大令》《水红花令》《尕马儿令》《阿欧令》《怜儿令》等等。花儿之所以采用这种重曲调轻歌词的命名方式,是因为花儿的曲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歌词则会随着演唱的情景随时发生变化。

7、流行背景复杂。由于河州型花儿的流行地域处于古丝绸之路沿线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交汇地带,这一地区自古商品贸易频繁,人口流动较大,其文化形态多样复杂。虽然参与演唱的八个多民族都用汉语演唱,但是,在传承演变过程中,它们无疑会受到各民族母语音乐传统的影响,因此,河州型花儿的曲调风格、音调类型呈现出多文化交叉重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的复杂现象。

8、时代变迁明显。近三十余年来,随着传播手段的急剧变化和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转移,也由于受乐队伴奏的影响,这种山歌体民歌(特别是河州型花儿)有向城市小调转化的明显趋势。

【三大花儿类型的特征比较】


河 州 型 花 儿

洮 岷 型 花 儿

宁夏山花儿

历史起源

根据目前能够得到的文献资料,河州型花儿最早被记载的是明代成化六年(1470)高弘的诗作《古鄯行吟》,距今已有546(至2016)余年历史。

其起源无据可考。根据其演唱形式、旋律风格等猜测,它似乎比河州型花儿更为古老。其演唱形式有秦汉遗风,组合方式类似汉代一人唱三人和的“相和歌”。

其形式显然受到河州型花儿的影响,源头应该和河州型花儿一致。至于非河州型花儿曲调风格的部分,其传唱时间无法考证。

曲令模式

曲令较多,约有一百首左右。

曲令单一,其基本曲令只有“莲花山令”(北路)和“啊欧令”(南路)。

从《宁夏民间歌曲集成》所辑录的、被称为山花儿的数量来看,大约有50首左右。

音调

特征

河州型花儿核心音调以“2-5-6-1”和“3-6-7-2”等音组构成

洮岷型花儿的核心音调主要以“5-6-1-2”构成,但是其风格和河州型花儿差异巨大。

山花儿的核心音调大体有两种主要模式,一种和河州型花儿相同,即“2-5-6-1”,另一种独具特色,即以“3-5-6-1”或“6-1-2-3”为核心音,形成羽、角调式。

歌词模式

歌词的基本形态为四句式,前两句起兴,后两句言实。单句单字尾,双句双字尾。有时候在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加进一个半截句,俗称“折断腰”或“两担水”,近来也有“双折断腰”的破格形式。

歌词的基本形态为三、六句,均为单字尾,和我国其它各地民歌的歌词词式基本一致。

词式结构大部分与河州型花儿一致,句式结构除部分和河州型花儿相同外,其它呈现出以下几种类型:

(1)2+衬+1——即第二句结束后加一个衬句,再反复一次第二句歌词。

(2)2+1+衬+1——即第二段第一句后加一个衬句,再演唱第二句歌词。

(3)1+衬+1+2——即第一段上下句之间后加衬句,在演唱第二段。

(4)4+衬+1——即两段词后加一个衬句,再反复第二段的最后一句)。

(5)有时候也会在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加进一个半截句,形成“折断腰”模式。

(6)少部分山花儿句式为普通七言式,一般第一句起兴,后面言实,和当地民歌以及洮岷型花儿或陕北信天游句式相类似。

演唱形式

演唱形式多为独唱、对唱,有时候也有齐唱。

演唱形式为卡农式轮唱和齐唱,一般都以小组的形式出现,小组组成人数最少为三人,最多为六人,常见为四人。通常有一个被称为“串把式”的人专门为演唱小组编词。

多为独唱。

调式类型

曲调结构为单乐段形式,大多为徵调式,有少量商调式,在撒拉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中,则以羽调式较为常见。

曲调结构为单乐段形式,均为商调式,没有其它调式类型。

曲调结构为单乐段形式,除一部分曲调来自于河州型花儿外,大部分为羽、角调式。

流传地域

流行区域广泛,甘肃、青海是其主要流行地。

流行区域仅限于甘肃康乐县的莲花山(莲花山令)一带和岷县的二郎山(扎刀令或称啊欧令)一带。

主要流行于宁夏南部六盘山区一带,包括固原县、海原县、径原县、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和同心县等区域在内的广大地区。

演唱民族

演唱民族为回族、汉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东乡族、藏族、裕固族等,均用汉语演唱,间或有使用两种语言的“风搅雪”形式。

演唱主体民族为汉族。

演唱主体民族为回族。

演唱禁忌

只能在远离村落庭院的田间山野或花儿会上演唱。演唱禁忌严格且明显。

只能在远离村落庭院的田间山野或花儿会上演唱。演唱禁忌不十分严格。

由于其演唱主体为信仰伊斯兰的回族人民,因此,山花儿只能在远离村落庭院的田间山野演唱。

演唱场合

除田间山野外,主要的展示场合为民间花儿会(其花儿会场的数量远远多于洮岷型花儿)。当下也包括官方或民间组织的以表演为目的的各种演唱会、赛唱会等。

除田间山野外,主要的展示场合为民间花儿会(其花儿会场的数量远远少于河州型花儿)。当下也包括官方或民间组织的以表演为目的的各种演唱会、赛唱会等,但表演机会比河州型花儿要少的多。

除田间山野外,当下演唱场合也包括官方或民间组织的以表演或非遗传承为目的的各种演唱会、赛唱会等。

◎文字

◎文字来源:陕西张君仁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