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第五章,祛暑剂/香薷散(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我们刚才简要的讲了一些分类和相关方剂,下面讨论香薷散。 香薷散 (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香薷去土一斤(500克) 白扁豆微炒 厚朴去粗皮姜制,各半斤(各250克)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水煎服,或加酒少量同煎,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阴暑。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 香薷散是《和剂局方》上的,它主治的病证叫阴暑。 暑为阳邪,阴暑,就是暑天感受阴邪,往往有夏月乘凉饮冷感受寒邪,具体来讲即寒湿,所以寒湿本身风寒夹湿,风寒束表又夹湿,所以表寒证反应还是表实证为主, * 恶寒、发热、无汗,可以头身疼痛。 这里夹湿反应,可以 * 有沉重,头身沉重疼痛,痠楚疼痛这类夹湿特点, * 脉浮有表证。 这是作为香薷散主治。 由于夏月,特别乘凉太过感受寒湿,这类病,暑热重的地方还挺容易发生。 象我们四川地区,原来老的四川地区,重庆在四川这个范围,我们经常到重庆去,看到那个现象,夏天,它是长江的三个火炉子,热的不得了,最热的天,经常是40度以上,过去空调不多,我在那里出差,经常在那里住,晚上那怕十二点、一点了,马路上有个现象,人行道上,人排着,一排排就在人行道上睡觉,先泼水,泼了水热气升腾,退一点凉,铺上席子就在上面睡,人都在马路上走,人行道成了睡觉的地方了,一看一排排象是沙丁鱼罐头一样,象那样天气到半夜变化,很容易感受寒湿,当然这种情况下有些白天感受暑热,晚上又感受寒湿,就造成寒包火的特点。 我们这里讲的香薷散主治,是讲感受暑热不明显,主要是暑天这个季节特点,乘凉、饮冷感受寒湿为主,所以叫阴暑证。 这个作为湿来讲,它夹湿,实邪很容易内外相引,也就是寒湿在表,引动内湿,引动脾胃内湿,而这个内在脾胃运化障碍,有水湿内停的病人,也容易招致外湿,脾胃运化障碍的,有水湿内停的,一感冒往往以寒湿这个形式出现,所以它的主治证候,看来是外感引动内湿,是表里同病,产生内在的湿滞脾胃,引起升降失常的表现,具体来讲,水湿阻滞,升降失常, * 呕吐泄泻, 气机阻滞不能正常升降了,不通则痛, * 腹痛泄泻。 湿滞气机, * 胸脘可以痞闷。 湿阻, * 舌苔白腻。 所以这一组是湿邪阻滞中焦气机,造成升降失常的表现。 内外两组证候,就构成了香薷散的全部证候表现。 从病机来看, 它有两个特点: * 一个呢,外来感受寒湿,暑天。 * 一个呢,表湿引动内湿,造成气机阻滞,表里同病。 在治疗方面, * 既要祛暑解表,针对暑病特点,向外发散,散表寒祛湿; * 又要化湿和中,和中是和脾胃,恢复脾胃的气机升降。 当然治湿来讲,可以有几种方法,我们说开宣、芳化,苦燥、淡渗几种方法。暑天的特点,以化湿为最好。那这个方里,以化湿为主,兼顾苦燥淡渗。 * 用香薷作君药, 香薷可以外散风寒,而且又能芳化湿邪,芳化湿邪,通过化湿和中,外散风寒,它有“夏月之麻黄”的这个说法,夏天不用麻黄用香薷,那它这个发散表寒是针对表实证,风寒表实证,前面主治里面谈到它是无汗。 * 厚朴作为臣药, 在这个方里,它有两个意义,厚朴是行气药,气行则湿化,本身厚朴带有芳香特点,性味又是苦温,性苦温苦燥,辛散芳香化湿,所以苦燥芳化,它同时具有这个,又可以畅通中焦气机,有助于气机的恢复升降。 * 这个扁豆作为佐药, 扁豆在这里淡渗,渗湿,所以体现了芳化、苦燥、淡渗相结合,而是以芳香化湿为主,针对暑湿特点。 * 这个方里用少量的酒, 服法有酒,帮助药力的布散。 所以香薷散是治疗暑天 * 外感风寒夹湿, * 内证又有湿滞脾胃,升降失常的一个表现,表里同病。 采取祛湿解表,化湿和中,实际上它有解表散寒,化湿和中作用,这是主要的。 运用方面,辩证要点, 是一种风寒夹湿的特点,而且表里同病, * 恶寒发热, * 头身重痛, * 胸闷, * 苔腻, * 脉浮。 当然作为这个暑天外感,要注意暑天很容易伤暑,内热的状况, * 内热如果明显可以加黄连清热。 * 水湿比较盛,光是芳化为主不够,加象茯苓这类药可以增加淡渗,同时运脾可以除湿。 * 若脾虚气虚之人,又要加人参、黄芪、白术这类,增减它益气健脾之效。当然这类药壅滞,陈皮这些可以理气化湿。 在使用当中, ! 表虚证不适合。因为香薷本身是“夏月之麻黄”,辛温发散力量相对来说还是较大的。 !中暑发热汗出,心烦口渴,这是伤暑了,不是说夏天感受风寒夹湿,而是直接伤暑热,而以发热为主,中暑发热迫津汗出,而且伤及心神比较突出了,这个是这个方不能用,因为寒温有别了。
|
|
来自: 药膳食疗方注释 > 《《方剂学》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