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有时候深藏不露,有时候高深莫测。当你发现它的深藏内涵时不得不令你欣喜若狂。 此讲第二十五章,老子依然在讲“道”为何物,“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看到没有?老子依然在为“道”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而犯难。 一、原文、译文 二、我的译文 “道”乃浑然天成的一种物体,先于天地而存在。 无声无形啊,独立存在本性不改。 循环运行能量不减,可以说是天下万物的本源。 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勉强为它取名叫“道”;勉强形容它为“大”。 大得无边无际而又消逝于无形,消逝得无影无踪之遥远,遥远无踪却又能返回。 所以说“道”为“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之间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的法则就是顺其自然。 三、要义 此章, 老子依然在讲“道”为何物。这里有必要重复一下我对“道”的定义:“道”,就是老子用特异功能所认知的宇宙多维空间。简言之,“道”就是“宇宙多维空间”即“阴性世界”。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所认知的“阴性世界”理论,与今天现代科学已显有突破的“宇宙多维空间”理论不谋而合。这,实在是不得不令人欣喜若狂! 老子从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开始,就努力向世人解释什么是“道”,但由于当时受人类对宇宙空间所了解的局限性,加之对人体特异功能的认识处于朦胧状态,所以对深奥的宇宙观即世界观理论,岂能一人一书可以说得清楚透彻得了呢?所以说,道德经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未能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义,只用了一个抽象且模糊的“道”字为宇宙多维空间(阴性世界)取名定义。所以老子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勉强为它取名叫“道”;勉强形容它为“大”。 老子虽然对“道”未能给出更加明确地定义,但对宇宙多维空间(阴性世界)的认识,通过自己(用特异功能)的亲身体验,自己(用特异功能)的所见所闻,已经说得十分透彻明白。甚至他所讲的这一套新的宇宙世界观和哲学观,与今天的“宇宙多维空间”理论惊人相似、不谋而合,这正是老子的伟大之处、先见之明。 那么两千多年来我们对老子世界观的认识、研究和探索为何越走越远呢?其原因有四(存在四大障碍): 第一,首先人类对世界的存在形式了解得不够全面。只了解阳性世界的存在而排斥阴性世界的存在。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讲的正是阴性世界的存在形式,而学者们只是从阳性世界即我们所了解的这个世界的存在形式去理解,实际上是在不懂的状态下去解释,岂有不走远之理! 第二,人类对人体特异功能的了解始终处于朦胧状态。因为特异功能与阴性世界的存在形式一样,它已经超出了我们所了解的三维空间世界的范围。所以学者们对他的存在了解不够或曰一无所知。所以在解释上只能是越走越远。 第三,自古至今,宇宙多维空间(阴性世界和阴性物质)的存在包括特异功能的存在,始终在人类思维的偏见黑洞里与迷信为伍艰难爬行。道德经所讲正是阴性世界和阴性物质的存在形式。难怪学者们大呼“道德经是无字天书”!看不懂,还要去注解、释疑,越解越难懂,越释越糊涂。 第四,现代科学与阴性世界观理论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和尚不管道家的事”,现代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阳性世界的事与物,三维空间以内的现时世界;而阴性世界观理论已经超出了三维空间以内的现时世界,所有事物以阴性物质的形式存在,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宇宙空间而不占有宇宙空间。所以在科学界视其为“唯心”、“迷信”,“道德经”未能幸免。研究方向上存在了分歧,越走越远的事难免。 以上是两千多年来学者们对“道德经”的理解上进入瓶颈的根本原因。 接下来再看本章,老子依然还在讲“道”为何物,是在用气功理论讲解功态现象:道,本来什么都没有,可就在“入定”(一种气功入静习练的功能状态)功态下变得有声有形,有声即可以对话;有形即看得见的物体(这种对话、这种有形可见,只有特异功能人才可以做到)。而这种有声有形的真实存在的物体,当收功之后(入静、入定的气功状态结束后)什么也没有了,“消逝于无形,消逝得无影无踪之遥远”。而当“入定”功态下,这种“遥远无踪却又能返回”,有声、有形的物体依然存在,好像又返回来了一样。 所以老子说,“道”的存在形式无法形容,与天一样大,故“勉强形容它为大”。所有这些连名字都不好起的“勉强为它取名叫道”的东西,但通过人的一种特殊的能量可以看见它,可以和它对话,可以做到知过去、明未来(可以信验),所以说宇宙间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最后对宇宙的生存规律得出结论: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的法则就是顺其自然。 这就是“道德经”的文化内涵,令人神往。好在现代科学已经发现宇宙多维空间的存在。期待科学给出肯定的答案,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 |
|
来自: 朝朝暮暮ut9wwm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