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力平与《初论老子之道与世界观》节录

 大胡子伯伯 2011-01-03

王力平与《初论老子之道与世界观》节录

(2010-05-28 22:21:36)
标签:

老子

宇宙

王力平

三界

杂谈

分类: 转载

                            《初论老子之道与世界观》节录(转载)
  
    一九九二年春,在西安召开的“老子思想研讨会”上,王力平先生提交了一篇论文:《初论老子之道与世界观》。其中,他阐述了两个非常新颖的理论:“宇宙生成论”和“三界思维论”。这里节录部分内容如下:
  
  一.宇宙生成图
  老子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的本体是虚无,道的派生物“一”、“二”、“三”和“万物”是有,有生于无,是回归于宇宙的本体――道。这是宇宙生成的过程。道本不可言,但为了能对它有所理解,又不能不对它加以描述。就宇宙的形质而言,可以把道分成三层四种状态,用图表示为:
  
    无形无质:
    “无形无质”为上层即最高层次、最高状态,老子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在这对“道”的描述,我们称之为“无形无质”。对此可作如下引申的理解:
  1. 人们用感觉器官和各种方法没有发现的而在这个世界中固有的物质和境界。
  2. 一种由物质转变为非物质与无物质的能力和能量。如:自从发明了原子能,事实证
  明了物质可以转变为非物质的能,那么,我们设想,能不能由能力、能量转变为物质呢?能不能用日光(日光是能力)造成物质,能不能用地球、月球、日球的自转、位能来造成物质呢?
  3. 一种思维、精神所创立的境界。
  4. 宇宙的空的空间,无用而有用之地。宇宙和物质中的空的空间,是大有可为之地。
  “无形无质”构成了非物质世界。“无形无质”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存在着一
  种力量。
  
    有形无质与有质无形:
    “有形无质”与“有质无形”同在中层。这种存在状态有阴阳的区别。老子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老子在这所描述的“道”,我们称之为“有形无质“与“有质无形”的两种状态。
  1. 人们用感觉器官和种种方法风险了物质的存在,但说不出道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物质和境界。
  2. 人们发现了物质,但结构不完整、不成形,而且名不可定。
  3. 人们发现了在宇宙中有形而无质的物质和境界。如:思维、思想、温度、日光,地球、月球和日球的自转、公转的轨道和规律。
  4. 人们发现有物质在人体内外,在物质内外,在宇宙内外运行着,而看不见摸不着,有物而无象的物质和境界。
  5. 人们努力探究前人没有发现的新物质和新境界。
  
  有形有质:
  “有形有质”为下层。这就是常人所说的万物世界。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
  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通过人的五觉能感知到的并能出生“五色”、“五音”、“五味”,以及“五触”的世界为“有形有质”的。老子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老子在这里所描述的“道”,我们称之为“有形有质”的状态。
  1. 在这个世界中。人们用感觉器官和各种方法能把握住的物质和境界。
  2. 在这个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物质和境界。
  3. 人们用思维、精神所创立,而又能以物质手段达到的状态和境界。
  有形有质构成了物质世界。
  

二.三界思维论
    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由老子这一论述,可以把宇宙分为“三界”,使它同三层四种状态相对应。
  
    道  上三界:宇宙、时间、空间 ―― 天大
       中三界:天、 地、 人  ―― 地大
    大  下三界:人、 事、 物  ―― 人大
  
  “三界”总论为道大。
  这“三界”的存在形式和状态,一层高于一层,是老子对万物(包括人类)从精神、思维、思想、品格、人格、性格上的一个划分,它同上图三层次四种状态存在形式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人的完整的存在应该是从下三界上升到上三界再由上三界回到下三界,这样周而复始的变化而不断的求得新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把人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意义和归向都说清楚了。现在我们就人的思维来论述“三界”。
  
    下三界:人、事、物
    人:指包括人类在内的、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思维的生命体。
    物:指构成世界的物体和物质。
    事:人与人、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人用下三界这的思维看世界,这很好理解。这就是我们常人所熟知的普通存在,它是与一般哲学相对应的概念。下三界中的人,强调被看事物的客观存在,看物的人是被动的,看到的东西他承认,看不到的东西他不承认其存在。这有它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是对下三界存在的物有一个判断的标准,包括认识方法、理论体系和哲学思想,从而形成一定的方法和理论,它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缺点是下三界人的感觉器官是有局限性的,它们有固有的捕捉区间,外界事物的存在方式超出这个区间,感官就不能感觉到它们,或者虽有所感觉而大脑却不能正确处理这些信息,得不出明确的结论。科学手段在某些方面可以弥补下三界人的感觉缺陷,比如,人们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可以扩大自己的视觉范围,用电视、电话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等。但它在发展过程中同样有自己的局限性。一方面,人们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视觉范围,就要不断增加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功能和精度。这在理论上讲,是无限的、可行的。但实际上,人们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昂贵的,甚至是难以承受的。另一方面,人们自觉不自觉的受控于一系列由有限的理论做指导而制造出来的一些带有误差的仪器,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这些仪器,依赖于屈从于这些仪器。离开这些仪器,人们寸步难行。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变成了仪器的奴隶。社会发展了,人的功能或者能力却退化了。科学手段比人们的感官缺陷更大。拒绝承认看不到而实际上存在的东西,这是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最大障碍。例如:空气中的氧气是没有气味的气体,但是三个氧原子组成的臭氧就有臭味。这个臭谓从何而来呢?是从第一个原子,还是从第二、第三个原子来?事实证明,每一个氧原子都没有臭味。此味不从外来,也不从中间来。此臭味无实体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下三界思维的人就会说这是不可能的事。
  
    中三界:天、地、人
    天:指事物的局部或者整体的形态和外部系统环境。
    地:指事物的本体结构和机理。
    人:指有能力往来于事物的内外结构、环境和系统思维的人。能直观地认识事物的生化过程和运动方向的人。
  
    人用中三界的思维看世界,他对宇宙、万物的看法、角度与下三界的人都不同,问题的提法也不同,结论也就不同。所谓从下三界上升到中三界,就是对一事一物的看法,从事物的外部联系到事物的内部,以及外部大环境大系统,从整体着眼看局部事物存在和变化的规律,从局部变化规律看事物的存在全过程及其对整体变化的影响。还要深入一层,就是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结构中去,看它内部细微的机制和机理。中三界的人看事物是主动的看,要看的事物是被动的。他把事物与天、地、人的变化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天变,地变,人也变,常以无欲以观其事物的本质,常以有欲以观其事物的表面。下三界和中三界都有人,这“人”是不同质的人。一个人由下三界升到中三界,要经过一个质变的过程。质变有整体的质变和局部的质变。
  
    上三界:时间、空间、宇宙
    时间:是表示着事物生化和运动的次序关系。在下三界,时间是均匀地流逝着,时间是永恒的。在中三界,相对应下三界而言,时间已不再是均衡地流逝着,而是以变化的形式流逝着。下三界的时间概念只是其中的一个特例。在上三界,时间是无限的、变化的、不定的、多向的。时间无处不变处处变,中三界的时间概念在此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空间:表示着事物的位置关系。在下三界,空间距离是恒定的。在中三界,相对于下三界而言,空间可以延伸、缩小或者弯曲,不再是恒定的。下三界的空间概念只是其中的一个特例。在上三界,空间是无限的、变化的、不定的。空间无处不有处处有。中三界的空间概念只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宇宙:宇者为空间,宙者为时间。宇宙表示着事物的时空范畴,是时空的统一体。在下三界,时间是永恒的,空间是恒定的,宇宙自然也就是永恒的,这就是一般人所认识的宇宙。在中三界,时间不再永恒,空间也不再恒定,宇宙也就随着时空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下三界的宇宙观只是其中的一个特例。在上三界,宇宙是无限的,宇宙是多层次的。宇宙无处不在处处在。中三界的宇宙概念只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上三界是人的思维的最高境界。这里所说的宇宙,不是常人所指的宇宙,而是无限的宇宙,多宇宙,无一处无有宇宙。这里所指的空间,不是常人所说的空间,这里的空间是无限的空间,多空间,无一处无有的空间。这里所指的时间,不是常人所说的时间,这里的时间是无限的时间,多时间,无一处不变的时间。
  
  三界理论中所包含的思维方式,是道家在认识到不同的宇宙和宇宙的不同层次的过程中形成的。
  

 

    摘自bai du 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