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风雨之旅,从苏州河畔一条小马路启航——上海银行公会大楼之前世今生

 李平东方明珠 2019-05-17

│王昌范

编者按:

1918年,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在香港路上正式成立。在那个“黄金时代”,银行公会的存在不仅凝聚了“银行人”深厚绵长的爱国情怀,强化了银行间共同进退的紧密关系,更对上海银行业乃至全中国的金融行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转眼已是百年,2018年,上海正迈着坚实的步伐朝重塑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砥砺前行。“百年公会”传承了一代又一代银行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砥砺奋进的实干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为申城留存永不消逝的金融文脉。

值此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百年纪念之际,银行博物馆特编发一组与银行公会相关的系列文章,以志纪念,并祝愿公会在更长、更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点亮明灯、保驾护航。

1918年落成的上海银行公会大楼

1915年7月,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张嘉璈和周围人物形成了一个金融界午餐会,他们每日中午聚餐,相互交流信息和交换意见,这个金融界的午餐会应是上海银行公会的雏形。徐寄庼在《希望民国十年之银行公会》一文中评价:午餐会互相接近的那段时期是上海银行公会的“精神结合时代”。

1917年9月,庄得之介绍香港路一处房产。庄得之是盛宣怀夫人庄氏的兄弟,当过买办,是上海银行的大股东,得知银行公会正在选办公场地,于是向银行公会推荐。香港路这一处房产占地1.5亩,有2栋洋房,洋房后有一块空地。房主索价银规元5千两,地皮索价5.25万两,几番协商,地皮不还价,房屋还至3.5千两,两项合计5.60万两。银行公会开了几次会,商量此事,但还是拿不定主意,最后,发函请示已调往北京中国银行总行担任副总裁的张嘉璈。得到明确回复后,各银行垫款买下香港路3号、4号两栋洋房作为会所,全部办妥手续,已是1918年春了。从上海银行公会留下当时买卖房产的文献看,银行公会方面颇为得意,其中有一段描绘:“香港路闹中取静,树木葱笼,空气充足,并说洋房后面有一空地或作打球之用。

1918年7月8日,上海银行公会正式成立。除中国、交通、浙江兴业、浙江地方实业、上海商业储蓄、盐业、中孚7行外,聚兴诚、四明、中华、广东、金城5行次第加入,会员银行达12家。各行代表议定了《上海银行公会章程》53条,并按照章程选举宋汉章、陶兰泉、盛竹书、倪远甫、李馥荪、陈光甫、孙景西7人为董事。复由董事中互选宋汉章为会长,陈光甫为副会长,李馥荪为书记董事,呈报财政部及各官厅备案。同年10月19日,上海银行公会举行正式开幕典礼,当日《申报》头版头条刊登大幅消息“银行公会今日开幕”。《银行周报》刊载了开幕盛况:开幕典礼在香港路3号、4号,屋内悬挂中外政商各界颂辞以及对联,屋后隙地搭盖五色彩绸天幔,门前高悬国徽。中午12时至下午2时接待外宾,下午2时至4时接待内宾。来宾中有财政部、农商部、江苏省、沪海道尹、警察厅的代表以及上海总商会会长;各国领事及商务参赞均派代表到会,各外国银行大班、各洋行大班、各钱庄、各公司经理、报馆记者多莅会参观。银行公会方面组织各银行经理作为招待员导引来宾参观并款以西点。香港路车马盈门,颇为热闹,来宾不下千人,可谓盛也。

陈光甫等银行家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进行的午餐会是上海银行公会的前身

1850年的香港路,仅为四川路至虎丘路短短一段,银行公会在香港路洋房办公约四五年,因为公会业务范围扩大,进驻人员增加,办公场地显得拥挤,于是有了重新选址建造新厦的打算。为选新址,银行公会1922年5月26日至28日连续在《新闻报》上刊登购地通告。

购地通告刊登后半个月,应征者仅有3处,一是在黄浦滩即东亚银行旧址,计价银六十万两;二是在博物院路(今虎丘路),共二亩五分余地,计价银每亩五万两;三是在二马路(今九江路)与三马路,山西路与山东路之间,共四亩四分余地,计价银二十四万两。于是,银行公会开会讨论,讨论结果认为:“地段均不适宜,而地价又昂”。于是,银行公会打消了另行觅地的念头,决议在现有地点香港路3号、4号重新翻造新楼。为郑重而期完美,房屋设计图样登报公开征求。

从当年的档案材料看,银行公会已经在讨论,是请外国洋行设计大楼,还是请华人公司设计大楼问题了。当时大陆银行经理叶扶霄得此消息,会同浙江兴业银行副经理孙陈冕、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等联名书面提议,会所兴建拟请华人建筑公司承建。此函仅数行,在此照录主要内容:

“……查沪埠习惯巨室之建筑,其打样包工每信托外人。今查华人之建筑公司亦复不少,本会之组织纯系华人,似宜信托华人,则公会之房屋如何打样、如何包工应注重于华人之建筑公司。敬具提倡之诚意即有造就之实力。每叹华人事业不易发展,其弊在信内之心不如仰外之切,敝行等有所感觉拟力矫此弊,敢贡一言,借供采纳,想本会同人皆明达者,必能赞助斯义……。”叶扶霄、孙陈冕、陈光甫等人感叹中国人的事业不容易发展,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人相信外国人的能力,而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因此,他们要“力矫此弊”。

不久,银行公会开会讨论并采纳了叶扶霄等人的书面提议,在20余家投标的中外建筑公司中,大胆选用东南建筑公司。东南建筑公司创于1921年春,全由华人华资设立。在承建上海银行公会大楼之前,设计并建筑了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全部校舍,国立暨南学校之新校舍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新屋。该公司中标后致上海银行公会函写道:“沪地建筑事业几乎完全掺于外人之手,而彼等所具学识亦并无特别优胜我国人之处,是以设此公司专谋以最上等之建筑学识贡献国人并免使建筑权利之外溢。

1926年落成的上海银行公会新大楼

银行公会自1922年决议翻造会所,为筹措资金发行“上海银行公会房地产公债”,定额上海规元30万两,分作3000份。每份实收规元100两,利率按5厘计算,以新屋及地产作为担保,另订简章,并报预算。在房屋翻造的这段时间里,银行公会暂借交通银行空余的房屋办公,《银行周报》暂借中国银行旧址办公。至1925年7月银行公会新厦次第落成,办公人员迁回新屋。办公人员搬回新楼约半年后,于1926年2月17日才正式举行落成典礼。

整整100年过去了,香港路的银行公会大楼无论外观还是内部配套设备的合理性以及坚固程度,都不亚于外国人所设计的建筑。该楼现已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并作为“外滩源”保留建筑之一,重现当年“金融枢纽”之风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