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宁玲教授:β受体阻滞剂争议不断,中国共识这么说!

 伟天英 2019-05-17

孙宁玲教授:β受体阻滞剂争议不断,中国共识这么说!

β受体阻滞剂仍是中国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一线药物之一。

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高血压的五大类药物之一,疗效肯定。但自2006年英国首次将β受体阻滞剂从高血压治疗一线药物中剔除后,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价值近年来屡遭质疑。

那么,作为治疗高血压的五大类药物之一的β受体阻滞剂,是否真的已淘汰出局,不再能为降压治疗带来获益?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高血压治疗,到底存在哪些争议?

首先,存在哪些争议?

争议1: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效益 ?

在以活性药物为对照的随机临床试验中,多数研究结果显示,β受体阻滞剂(部分试验中的患者可选用利尿剂)与其他降压药物的临床疗效相同。但是,两项关于阿替洛尔的研究显示,与氯沙坦或氨氯地平相比,阿替洛尔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表1)。

表1: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的活性药物对照随机临床试验

孙宁玲教授:β受体阻滞剂争议不断,中国共识这么说!

此外,包括Lindholm等的荟萃分析为β受体阻滞剂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该荟萃分析纳入13项研究共105 951例高血压患者,结果显示:


  • 与其他类别降压药物相比,β受体阻滞剂(主要是阿替洛尔)显著增加卒中风险(+16%,P =0.009),还倾向于增高全因死亡率(+3%,P =0.14)。

但是,其他更大样本的荟萃分析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降压治疗试验者协作组(BPLTTC)的荟萃分析,为前瞻性设计并基于全部患者的原始数据,因此质量很高。其结果也显示,无论年轻(< 65岁)或老年(≥ 65岁)高血压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接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钙通道阻滞剂(CCB)治疗时均无显著差异

争议2:β受体阻滞剂能否作为一线降压药物?

新版的美国、英国及日本的高血压指南均认为,β受体阻滞剂不是一线降压药物,其主要依据是β受体阻滞剂( 以阿替洛尔为代表)缺乏心血管保护作用。

反之,欧洲、加拿大及我国的高血压指南仍然认为五大类药物均是一线降压药物。

主要依据是:

  • 五大类药物均能有效降低血压;

  • 与安慰剂相比,五大类药物均能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

  • 在同等降压水平,五大类药物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效益基本相同;

  • 新近的荟萃分析仍然支持上述三条结论。

这些争议,让临床医生对β受体阻滞剂的长期使用产生了顾虑。为了指导大家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中合理应用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应用中的专家共识》(简称“专家共识”)应运而生。

那么,中国共识怎么说?

针对上述争议,专家共识从中国高血压人群出发,给出了明确的临床建议。

确为我国一线降压药物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确认包括β受体阻滞剂在内的五大类药物均为一线降压药物,在同等程度降低血压的情况下,五大类药物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效益基本相同。

治疗高血压合并症中不可或缺

β受体阻滞剂尤其适用于高血压伴心房颤动合并快速心室率、其他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以及高动力状态的患者。这些高血压患者可优先选择或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从血压达标的角度,β受体阻滞剂联合CCB是常用方案。

不同年龄患者中疗效不同

β受体阻滞剂主要适用于高交感神经活性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不建议作为≥60岁老年无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的常规一线降压药物。

心率增快的高血压患者推荐使用

无合并症高血压伴静息心率>80次/分、24 h动态心率>75次/分或家庭自测静息心率>75次/分的患者,无β受体阻滞剂治疗禁忌证时,推荐使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以控制心率。

同类型β受体阻滞剂,临床疗效存在异质性

阿替洛尔的临床疗效较差;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及卡维地洛在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益在多项随机对照试验中均已得到证实;阿罗洛尔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也有较多研究证实。

临床应用时,这些也需重点关注

β受体阻滞剂与其他降压药物一样也存在不良反应,应当给予高度重视。长期应用者不能突然停药,以免引起血压反跳性升高、心动过速、头痛、焦虑及心绞痛恶化等撤药综合征表现。β受体阻滞剂是主动脉夹层患者首选的降压药物,应尽快将血压和心率控制在患者能耐受的目标水平。

最后,专家怎么看?

那么,临床医生该如何看待β受体阻滞剂的这些争议呢?《医学界心血管频道》邀请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孙宁玲教授发表观点:

美国、英国、日本高血压指南均将β受体阻滞剂从一线降压药物剔除,其主要依据基于Lindholm 的荟萃分析,认为β受体阻滞剂( 以阿替洛尔为代表)缺乏心血管保护作用,且LIFE和ASCOT-BPLA研究证实阿替洛尔的疗效显著劣于氯沙坦和氨氯地平。

但欧洲、中国及中国台湾高血压指南认为,上述指南入选的临床研究主要基于阿替洛尔的结果,不能全面真实反映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效果。基于更大样本、更高质量的的荟萃分析如BPLTTC研究等,仍将β受体阻滞剂与其他四类降压药作为高血压的一线降压药物。

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是高血压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而心率快慢常作为评估交感活性的简易临床指标。对于无合并症高血压伴静息心率>80次/分、24小时动态心率>75次/分或家庭自测静息心率>75次/分的患者无阻滞剂治疗禁忌证时,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

此外,对于高血压伴心房颤动合并快速心室率、其他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等患者,也应该按照指南建议合理应用β受体阻滞剂。

专家简介

孙宁玲教授:β受体阻滞剂争议不断,中国共识这么说!

孙宁玲

孙宁玲,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原卫生部中国高血压教育与管理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总干事,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常务理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员,第一届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与血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