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美亚细亚

 nqdeshen 2019-05-17

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广袤、人口与民族最多的大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如亚洲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5月1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了。展示亚洲历史悠久、文化融合、多元共生的文明特征,彰显亚洲文明之间对话、交流、互鉴的轨迹,反映地缘相近、民心相通、和平相处的亚洲文化。展览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要文化活动。 

美成在久  日出东方 

步入展厅,超大弧形投影屏幕让亚洲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扑面而来。也让观众迫不及待地走近文物,开启亚洲文明之旅,感受亚洲文明的厚重与多元,交流与互鉴。

在亚美尼亚展示区,一只釉陶盘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其中央装饰的人面神兽飞舞,身后沿着盘子口沿装饰了一圈如柳条般的植物纹,整体流畅且动感强烈。釉陶是古玻璃的前身,它的制作技术源于两河流域,在古埃及发展至顶峰。

这只公元10至11世纪的彩陶盘是亚美尼亚阿尼遗址出土的,现藏于亚美尼亚历史博物馆。

另一件来自沙特的古老文物——石雕人像,引起了观众的惊叹。石雕人像产自公元前7000年,距今已有9000多年的历史,是在打磨的石头表面做浅浮雕,着重勾勒了人物的面部轮廓和五官,人物表情肃穆,非常独特。

据介绍,沙特塔布克地区的古代遗存和考古遗迹众多,有岩画、铭文、堡垒、宫殿和古代叙利亚—埃朝圣之路等珍贵遗存。 

象头神伽内什是印度教重要的神袛。展览中公元10世纪石雕象头神伽内什坐像来自印度新德里国家博物馆,具有早期象头神造像的特征。他坐在低矮的台座上,长着大象的脑袋和人身,拥有一条粗长的象鼻并留有一根象牙;他的腹部圆鼓突出,双腿粗壮有力,拥有四条手臂,手中分别持有装有蜜糖的罐子、另一颗象牙以及一只小碗,据说,他的断牙是因为他在记录广博仙人口述《摩诃婆罗多》时折断神笔,故而拔下一颗牙继续书写而导致的。同时他正在用象鼻享受罐中的蜜糖,这也是早期象头神造像的一个重要特征。

公元550至600年(前吴哥时期)的石雕毗湿奴立像来自柬埔寨国家博物馆。毗湿奴是印度教的维护者之神。常着王者衣冠,佩戴宝石、圣线和粗大的花环,四臂手持法螺贝、妙见神轮、伽陀神锤、神弓或宝剑、莲花等。他有时坐在莲花上,有时躺在一条千头蛇身上,有时骑在一只大鹏鸟迦楼罗上。

柬埔寨王国政府文化艺术部国务秘书费欧文·楚什表示:“我们很自豪柬埔寨的10件珍贵文物能和中国还有其他亚洲国家的文物一道展出,同时展示柬埔寨博大绚烂的古代文明,这也体现了我们亚洲各国彼此之间的团结。”

据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馆长陈威仁介绍,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此次参展文物共18件,其中有一件清光绪年间(1871年—1908年)瓷净手碗,颜色艳丽,上面的凤凰栩栩如生。

凤凰牡丹图案是土生华人(在东南亚定居的外国商人与当地马来女子的后裔)族群制作和使用的瓷器上的特色图案。土生华人习惯用右手抓着吃饭,在他们眼中,用于冲洗手指的小碗在用餐时不可缺少。

陈威仁说,这些实用瓷器生动体现了文化的一种交融。“首先这些是中国制作的外销瓷,材质是中国的,风格融合了马来、葡萄牙的审美观,由于这些瓷器是实用餐具,又融合了当地人的用餐方式。”

据了解,本次展览汇集展品400余件组,包括阿富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约旦、老挝、黎巴嫩、马来西亚、蒙古、缅甸、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斯里兰卡、叙利亚、土库曼斯坦、阿联酋等亚洲国家文物精品,另特邀希腊文物参展。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本次展览旨在通过文化遗产讲述各国文明故事,为亚洲各国相互交流、展示、沟通、了解搭建重要平台,“我们为了体现亚洲文明大家庭的合作,向全亚洲各个国家都发出了邀请。通过这个展览能把亚洲文明更好地向世界展示,能体现亚洲文明的源远流长、多元共生、古今相通。” 

距今10000年前后,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流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中国在古代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以及十进位制、瓷器、丝绸等重大发明,不仅塑造了古代中国的面貌,也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前进,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桑蚕和农耕。这幅清代焦秉贞《耕织图》册页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焦秉贞奉康熙旨,依楼璹《耕织图》样,用西洋画法绘制了耕、织图各二十三张后,康熙亲自为其作序作诗,命刻板印发。《耕织图》是用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农桑劳作过程的一大创举,被称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是解读中国农业史、纺织史、艺术史的珍贵文献。

展览中的中国文物囊括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多个时期,例如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商代刻辞卜甲,西周“四十三年逨”铜鼎,战国“曾侯乙”铜尊盘,秦朝铜诏铁权,汉代铁农具,唐代彩绘乐舞陶女俑,元代赵孟頫行书《为隆教禅寺石室长老疏卷》,明代《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等等。

 

美在通途  行久致远

亚洲苍茫大地的驼马印记与水际天边的海岸帆影,印刻在延绵不绝的旅途,铃声悠扬,八方回响。数千年来,中国与亚洲各国克服高山大海的阻隔,开辟出连接彼此、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来自洛阳博物馆的唐代三彩载丝骆驼尤为引入瞩目。骆驼通体主施白釉,头顶、驼峰、颈下、前肢上部及驼尾施褐釉,呈昂首嘶鸣状,牙齿和舌头的刻画栩栩如生,四肢劲健有力,周身施淡黄、褐、绿釉,三彩饰釉华丽精美。据专家介绍,骆驼背垫彩毯,峰驮兽囊,载有水壶、食品、丝绸等物,执着跋涉于“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交流,使中国获得了“丝国”之称。

公元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这一航海活动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这只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郑和铜钟,覆釜形,葵口;钟钮为双龙柄,钟肩表面浮印十二组云气如意纹,腹中部以云水波浪纹为母题,还铸有铭文、八卦、云雷等字纹;主纹饰上部环绕一周八卦纹,共五组,其中第二、四组各铸有“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铭文,铜钟下部的铭文为:“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者。”此钟是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见证。

专家在介绍一件来自宁夏固原博物馆藏的鎏金银壶时说:“这件造型奇特的金花银壶瓶腹部由三组画面构成,前面是青年帕里斯将金苹果送给爱神阿芙罗狄蒂,左侧是帕丽斯在爱神帮助下抢劫美女海伦,转到右侧海伦已经回到了丈夫墨涅拉俄斯身边。”这个鎏金银壶携带着古老的希腊故事跨越千山万水,最后竟出现于遥远的中国北周大将军李贤墓中。有的研究者怀疑它是中亚波斯萨珊王朝工匠模拟希腊图像的产物,或是出自萨珊统治下旧属大夏、受希腊影响较深的工匠之手。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我们一共带来了8件文物,这些文物很好地体现了阿富汗的古老文明。”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策展人娜思琳·贝拉里告诉记者,如果中国的观众感兴趣,今后也会有更多的文物来中国展出。

代表着20世纪阿富汗考古发掘成果的231件(组)文物,自2006年起在全球巡展。展览自2017年3月开始,先后在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成都博物馆、郑州博物馆、深圳南山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引起了中国观众的热烈反响。

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中国和沙特阿拉伯联合考古队对红海之滨的港口——沙特塞林港遗址先后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完成塞林港遗址周边环境遥感考古与测绘,并对重点遗址进行了调查、测绘和发掘。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塞林港遗址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出土了青铜砝码、波斯釉陶、阿拉伯陶器和中国瓷器,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定为红海之滨的重要朝圣贸易港。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亚洲各国一直致力于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展览还展示了亚洲各国在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古发掘、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展览、专业人员培训、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各国之间的友谊。

 

美人之美  礼尚往来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文化渊源构成亚洲国家的精神纽带。

在国际交往中,礼品凝结着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也反映了不同国家别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纪念意义。

历史悠久,文化习俗不尽相同,礼品风格迥异,不乏立意独到、构思新颖、造型精巧、工艺精湛的佳作。

在展览的最后一部分“美人之美  礼尚往来”展示中,蕴含丰富多彩的异域风情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礼品也展示了亚洲各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亚洲文化的魅力。

亚洲文明,星河灿烂,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亚洲文明的重要内涵,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从中不断汲取着营养。(徐秀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