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早慧的白居易16岁写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中土闲鹤堂 2019-05-17

本文参加了【诗韵中国】有奖征文活动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东郭宅。

不久,河南一带发生战事,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官彭城(今江苏徐州)令,后升任徐州别驾。

白季庚眼看北方持续战乱,就把白居易送到南方去避难。自此,11岁的白居易离家远游,以后奔走南北,备尝作客他乡之苦。

《白居易》

白居易五六岁开始学诗,9岁便懂得辨别声韵。白居易自己的记述和史料记载,他幼年时期就“聪明绝顶”。

但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诗人,是由于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使得他在青年时代刻苦读书,“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社会状态不稳,白居易十几岁开始过着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接触了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增加了感性知识,也深刻认识到他所处的是怎样一个苦难的时代。

《白居易》连环画:白诗老少咸宜

正如白居易诗曰:“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东西不暂住,往来若浮云。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

15岁时又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还有五律《江楼忘归》,自注云:“时避难在越中。”诗中有“道路通荒服,田园隔虏尘”之句,指责社会动乱。

白居易诗集

白居易早年饱经生活患难,对当时的民不聊生有莫大的感慨,这对他后来创作很多同情劳苦大众的诗歌,有一定的影响。

白居易为人称道的还有一首七律:“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诗人从自己家庭的分散的情况,反映出当时社会普遍不安定的状况,成为一个时代的写照。

唐德宗贞元三年,白居易刚满16岁,已经写出不少值得永久传诵的好诗,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一首五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诗作

据说,年轻的诗人白居易刚到长安的时候,拿着一卷诗稿送给当时的名士顾况去看。

起初,顾况很有点儿瞧不起这个初出茅庐的少年,一眼觑见诗卷上的名字“居易”二字时,便开玩笑地说道:“长安的米价很贵,要‘居'下去很不容‘易'呀”!

可是,等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之后,立刻改变了口气说:“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居亦不难了”!

白居易(画像)

顾况何以如此欣赏这两句诗?因为诗中表达了自然界的实况,春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野火纵然肆虐,也无奈它何,借以联系到人也应该坚韧不拔,不怕挫折的顽强活下去。诗人把人与自然的真感情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就全诗而言,前六句写自然界的由枯而荣,后两句切合题意送别,写人生之由合而离。把自然与人生做了对比,更让人情味无穷。

《白氏长庆集》

至于春草和送别之所以联系在一起,只要读江淹《别赋》中的名句“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自可了然。

从这首小诗,可以见出诗人的卓越才情。顾况特别叹赏这首诗,也说明他有很高的鉴赏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