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本书将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附送全书资源及思维导图)

 东西二王 2019-05-17

这本书将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附送全书资源及思维导图)

这是 文与武 的第 5 篇文章

一般来说,我看书都会避免“最佳图书”、“最畅销图书”等之类的表达,但不得不说,《思考,快与慢》是我见过不说最有用吧,但也是对我们理解大脑思考与偏见比较有见地的书籍,或者说某些方面是之前我们从未深思过的。

这本书的主题是“如何思考”,涉及到全人类都有脑子的人,远远超过了《新华字典》(适用于中文使用者)和《圣经》(适用于基督徒)的适用范围。这本书的结论是基于严谨事实且通过科学方法推导出来的,不管是不是与我们之前的“已知”相符,都由不得你不相信。

这本书将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附送全书资源及思维导图)

《思考,快与慢》

纵观本书的缺点,主要作者并没有先提出观点,再以事实与实验去验证。而是以某一件案例或者多个案例,逐一推导,从而达成结论。需要读者以100%的精力去跟随作者的逻辑,才能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否则就会很混乱。

当然这与作者的写作风格有关。本篇文章就是基于本书,总结出其中我认为较为有参考性和创新性的想法,以致我们后续大脑的思考过程中可以有经意的想起与实践。

本书核心观点

《思考,快与慢》的基础是作者提出的人类思考框架:系统1和系统2。

整本书就是告知我们,我们自认为“理性”的决策,多数是在“不理性”的情境下作出的,整个决策过程充斥着偏见和谬误,甚至是自欺欺人。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思考时两个系统的作用的结果。

这本书将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附送全书资源及思维导图)

(图1 其实中间两条线一样长)

系统1的决策会有很多错误与偏见,这时候更多我们需要调动系统2。但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且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本文将以3个部分总结这本由丹尼尔·卡尼曼 / Daniel Kahneman所著的《思考,快与慢》一书,带你完整了解人类大脑的思考逻辑及我们日常所遇到的偏见,文末还附送本书资源及高清思维导图。

人的决策是由双系统作用的结果

大脑有两个系统在运作,卡尼曼称之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曰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曰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当面对某一件事情时,我们的反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就是系统1产生的直觉性的反映,就是快思考。另外一个就是经过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产生的反映,称之为慢思考。快思考会产生一定的错误,即系统1做决定会产生一些缺陷。

这本书将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附送全书资源及思维导图)

你对这名女士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例如:迎面走来一个人,长头发、大眼睛、高鼻梁、长裙子、高根鞋,你在1秒中之内就会有了一个判断:这是个女人,而且美丑立判。这就是系统1下的“快思考”。如果要让你判断这个女人从事什么职业?那你就要从你的记忆中搜寻与职业相匹配的信息了。你得 花上一些时间去观察、搜索和记忆一些信息,从而才能给出一个大致的猜测。这就是系统2下的“慢思考”。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不能万事都交予系统2处理呢,其实系统2有它的弱点——慢和懒。

系统1的“七宗罪”

卡尼曼在对系统1产生的偏见与失误中,进行了非常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在书中也列举了大量的案例与试验加以证明。本文总结为人性直觉的“七宗罪”。我们在日常思考决策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对比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习惯。

这本书将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附送全书资源及思维导图)

(右侧的人是否比左侧的人高大)

典型性偏好

人们会过度关注典型事件,而忽视了典型背后的概率。

可得性偏好

一件事更容易出现在大脑里,人们就认为这事情更容易发生。

因果性偏好

系统1有个特点,喜欢对事物进行因果关系解释

光环效应

先接受了事物的一些信息后,这些信息会影响你对事物整体判断。

锚定效应

评估某未知事物之前,先估计一个参考值,叫锚定值,再来调整;锚定值的改变,会让你的判断结果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

框架效应

指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描述,会导致你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判断。

禀赋效应

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以上都是整本书所列举的3个偏好,4个效应。书中都有各种案例和试验说明,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赘述了。“七宗罪”共同说了一个问题,人类的系统1是一个具有先入为主特性的系统,先输入的信息在判断中能够占据优势地位,不管这种信息是第一印象,是事先设定的参考值,还是描述时的词语和修辞,都会极大影响我们的判断。

规律有“算法”可循

即使我们的系统1容易出错,但是其出错的方式也是有规可循。系统1运作迅速,且自动运行,它包括本能、情感、人与动物共有的先天技能,也包括后天习得的联想和技能;而系统2虽然缓慢,却很慎重,能让我们改正系统1产生的错误。

心理学家刘易斯·戈尔德堡发现,用一个简单算法来诊断癌症的准确度能比高级专家还高,因为专家毕竟会被自己的情绪和错误的直觉所带动从而影响预测,而算法是用来处理数据的固定规则。

人类往往难以相处、感情用事,而算法则是“头脑简单的英雄”,它们防微杜渐,默默修正着人类思维的毫厘之差。以下将要说明的4个“算法”也是总结于本书,好好利用以减少误判带来的影响。

算法一: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是描述和预测人们在面临风险决策过程中表现与传统期望值理论和期望效果理论不一致的行为理论。当发现人们在面对得失时的风险偏好行为不一致,在面对“失去”时变得风险追求,而面对“获得”时却表现得风险规避;参照点的设定和变化影响着人们的得失感受,进而影响到人们的决策。

算法二:可得性启发法

如果在一些偶然因素下,我们对某个现象非常在意,我们就会误以为那个现象特别容易发生。与其他判断启发法一样,可得性启发法就是用一个问题代替另一个问题。你会发现启发法是如何通过一个简单的过程导致偏见的,不直接说出(事件发生的)频率,而是列举那些使你轻松想起相关实例的因素,其中的每个因素就是导致我们产生偏见的潜在来源。

算法三:预选择结构与微调法则

虽然根据可得性启发法,我们会极力保护自己免受发生概率极小的灾难。但是我们亦可以加以利用。我们可以预先写下明确的提示,来提醒自己哪些灾难将有可能发生,从而做出更符合实际的判断。

算法四:集体决策法

个人抉择很容易就产生主观偏见,尤其是商业计划预测当中。为避免此类事情发生,集体决策中可以发挥明显作用。为了使“怀疑别人”这个结果更可信,这些旁观者会自发的启动系统2进行慢思考,一旦其他人启动了慢思考,就一定会来帮你纠正自己系统1的快思考。所以,集体讨论决策虽然会有效率不高的问题,但在很多情部下却还是很有价值的,它可以启动很多人的慢思考,减少一个人思考可能带来的偏见和失误。

这是一个总结

整本书最大的用处就是激活了我们本身孤立的思考系统。原来人类的思考决定是两个系统作用的结果。也指使着我们在以后生活与工作的决策当中,可以避免直觉决策导致的偏见与错误,主动让系统2参与决策。虽说系统2有“懒”的特点,但是只要我们有意识的加以利用及训练,面对任何事时,相信你都会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判断。

End

关注“文与武”公众号

回复“思考快与慢”获取本书书籍资源及完整增长黑客思维导图

佛性,随意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