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看似“高情商”的懂事,其实是缺爱的表现!

 司马竹仁 2019-05-17

01杏耀平台注册

很多时候,妈妈们聚在一起,谈论的不再是孩子的智商有多高,而是转向了情商。

前几天,和几位妈妈一起聊天,其中,晴晴妈妈就开始夸晴晴年纪小小就情商很高:

“我们家晴晴现在情商老高了,见到什么人说什么话,一点都不带错的;而且现在越来越懂事,从来不会无理取闹,也不会提什么过分的要求,可听话了。”

另一位妈妈听了羡慕的不得了:“我们家孩子可捣蛋了,每天爬上爬下的,一点都不听话,真羡慕你们家晴晴这么懂事。”

听着几位妈妈齐夸晴晴乖巧、懂事、情商高,可事实是这样吗?

想起之前晴晴妈妈讲述过的一件事:

晴晴小的时候,也是一个比较活泼调皮的小女孩。有一次,晴晴妈妈带着晴晴去逛街,晴晴喜欢上了一个布娃娃,非要妈妈给买。可妈妈认为家里已经有很多布娃娃了,于是驳回了晴晴的这一要求。

于是,晴晴和众多“熊”孩子一样,开始撒泼打滚,非闹着妈妈给买。晴晴妈妈生气了,直接撂下一句:“你再无力取闹,我就丢下你不管了!”晴晴当然没有当一回事,继续哭闹。结果,晴晴妈妈就真的将晴晴丢下,一个人走出了商场。留下晴晴一个人,在商场工作人员的陪伴下,等了好久,才等到妈妈的回来。

之后,晴晴再也没有提过任何“无理”的要求,乖乖听妈妈的话,做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

其实,像晴晴这样“懂事”的孩子,并不是情商高,而是缺乏安全感、缺爱。

02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女孩,第一天送幼儿园时没有哭,看见别的小朋友哭,她还主动安慰。妈妈为女儿的懂事感到非常欣慰。

可是,没过多久,老师却把妈妈找来谈话:

“我从教二十年,从没见过这样的孩子,不哭也不闹,这么会看脸色,会讨好人。”

“小小的年纪,这样太辛苦了,压力会很大的,对今后的成长可不利。”

老师说了女孩平时的一些小细节:

吃饭时,会主动告诉老师“我在加油吃饭”、“我会好好吃的”,但老师并未要求她吃得快些;

睡觉时,当老师拍别的小朋友入睡时,她会主动说“老师你不用拍我了,辛苦了”。

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完全超过了她这个年龄段该有的特点。

妈妈听完心里一惊,她从没想过孩子懂事会是缺点。原来女儿生活得这么小心翼翼,这么累,这么不快乐。

或许很多家长都喜欢懂事、听话的孩子,但是,作为一个年纪幼小的孩子来说,如果可以被任性宠爱,谁会想要在委屈中变得懂事呢?

03

记得在看《奇迹男孩》的时候,里面就有一个非常“懂事”的维娅。

四岁前的微娅,一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生活的非常开心。于是,在四岁的生日那天,他许下一个愿望:希望有一个弟弟。

愿望实现了,可弟弟的出生,也让微娅失去了父母的关注。因为弟弟的“与众不同”,整个家庭,也开始围绕着弟弟转。

于是,微娅不再需要父母监督完成作业,不需要提醒复习考试。

她开始变成是不给父母添麻烦的孩子,一个“爸妈心中最体贴的女儿”。

她在心底不停暗示自己:“我不能再给他们添麻烦了。”

她开始肚子消化那些不好的情绪,在打开门时微笑着对弟弟说,“我把我的糖果全部给你”。

但就是这样懂事的微娅,内心却极度渴望着父母的关注:“我希望她也能看看我,哪怕只有一次。”

懂事的孩子在“成熟”的外壳下,其实包裹着的是一个缺爱的心。

04

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也是一个懂事但是不幸的女孩。

松子的一生的不幸实际从孩童时就开始了,无论她如何乖巧听话都无法博得父母的平等关爱,因为她有一个身体残疾的妹妹。

父亲将大部分的爱与关心都给了妹妹,松子的灿烂笑容换来的父亲的阴沉麻木无表情,而她只能通过小丑嘟嘴这唯一能让父亲对他一笑的怪表情博得父亲一笑、一丝关注。

教育学者尹建莉说,“孩子在本该‘率真自我’的童年时期,被迫放弃成为自己,生命能量无法用于正常的成长,过多地消耗在了应付他人上,这种痛苦极为深刻。”

孩子懂事、乖巧,这些都是大人的愿望,但孩子明明还在一个童真的年龄,没必要事事约束,不许犯错。家长们需要知道,我们不需要一个以隐忍、自卑为代价的懂事的孩子,我们希望孩子可以有健康积极的人格,在本该肆意的年纪,快乐幸福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