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曼弗雷德》交响曲的本质特征 导读:作为柴可夫斯基标题音乐作品代表作之一的《曼弗雷德》无疑是一部悲壮的史诗,代表着交响乐在乐曲规模、旋律结构以及配器方面的巅峰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探讨《曼弗雷德》交响曲的本质特征以揭示渗透其中的民族主义及作者的艺术追求。 1 作为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涉猎广泛,其中,以《曼弗雷德》为代表的七部交响曲在其作品中占据着突出地位,正如海上的指明灯,标志性地反映了柴可夫斯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艺术追求、创作情趣。是在60年代中期,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开始膨胀,柴科夫斯基于此时开始了他积极的创作之路。从其作品的基本特征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作曲基调欢快畅达,充满着对光明的渴望和欢愉。而由于婚姻多舛、个人生活遭遇诸多不幸,柴科夫斯基后期作品基调悲怆,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沉重的悲剧色彩,代表作《曼弗雷德》即以复杂、抒情、激荡的旋律,细致地刻画人物心理为其特征。 《曼弗雷德交响曲》Op.58 2 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无疑能够激发出灵感的共鸣,正如柴科夫斯基本人所言:“我认为,拜伦以殊异的力量和深度在曼弗雷德身上体现了我们普通人为力求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难题而进行的种种悲剧性的斗争。”柴科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响曲取选材于诗人拜伦的长篇哲理诗剧。曼弗雷德伯爵是一位哲人,聪颖过人,由于厌世心理的产生,他整日徘徊在阿尔卑斯山巅,沉思,穷究生命的起源和意义。他孤独终日,拒绝所谓的挽救,寻求“遗忘”和“死亡”的解脱。 第一乐章 无穷尽的疑惑与痛苦交织着,在低音单簧管与三只大管的协奏下,曼弗雷德那瘦削的身骨,颓废的面容缓慢地出现在听者的脑海中;而当a小调转为c小调时,主题音乐在较强的力度上进行,成为全曲核心,描绘了叛逆的曼弗雷德不遵世俗,不屈不挠,坚决与魔鬼抗争到底的强烈的反抗精神。大提琴急促的三连音加之小提琴用下弓短促奏出的伴奏织体铺垫出紧张未知的气氛,使人感到沉甸甸的压抑,确实挣脱不得。当主题发展到一百小节,声音戛然而止,弦乐组、单簧管、大管以及圆号上,小号和短号再次奏出了代表着疑惑困顿而不可挣脱的曲调,暗喻着曼弗雷德的命运――再强烈反抗只是徒劳。随着D大调缓慢奏起,听者的信心重燃,他们仿佛看到悠扬的牧牛调唤起曼弗雷德的斗志……慢慢地,圆号与小号、短号交织成地狱的怒吼,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的低鸣暗喻着曼弗雷德的惶恐与绝望的挣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欢愉的旋律在D大调上跳动起来,当七十个小节的副部展开完毕,乐曲缓慢地进入了尾声。密集的伴奏织体,力度越来越强,行进速度越来越快,最终,惆然停歇于悲怆的气氛中。 第二乐章 阳光明媚,鸟语花香,长笛与单簧管加之竖琴的协奏甚至能让听者身临其境,感受到飞溅的水花轻盈而来,幻化为阿尔卑斯山的女神。小提琴在中声区缓缓倾吐着思念,竖琴短促的三连音映衬着女神清盈的脚步,气氛随着高声区大提琴的加入上升至高潮,而圆号的加入显然打破了这一和谐,我们仿佛看到曼弗雷德顿悟,以及随之而来的黯然神伤。 第三乐章 双簧管在G大调上缓缓泻出,夕阳西下,田园风光独好。而随着圆号的加入,听者无疑能感受到曼弗雷德靠近村庄时彷徨的脚步。此时,长笛、单簧管与英国管在高音区相互应和,大提琴和圆号成为模仿声部,与主旋律遥相呼应。村民们围着篝火欢快的聚会,此情此景让曼弗雷德越发感到孤独。第七十七小节,小号尖锐的划过耳膜,力度加重,行进渐渐加快,到第一百零四小节小提琴长时间的颤音仿佛勾勒出曼弗雷德对篝火晚会的依恋与矛盾的心理,从何方来,又将往何方去?他不是归人,只是个过客。他该去的地方,去恶魔阿里曼的宫殿,寻找答案!在第一百五十一小节,小号再一次奏响,看看丧钟为谁而鸣?曼弗雷德仍无畏地向恶魔阿里曼的宫殿走去,去与黑暗的恶俗势力来一场硬碰硬的较量!风笛舞曲优雅的响起,仿佛是为曼弗雷德送行,却又担忧着未知的命运…… 第四乐章 最后的乐章规模宏大,表现张力丰富。乐曲伊始,木管组、弦乐组以及圆号的奏鸣无不抓挠着听者的耳膜,暗喻着曼弗雷德即将面对的恐怖境遇。主题音乐力度不断加强,随着铜管的加入,此主题在第二十九小节转到了e小调上,乐曲转入“Hell feast”部分,共分三部分,进入蓄势以待、厚积薄发的阶段。当乐章进行到第一百八十五小节,弦乐组在ff的力度上强调了主题。众魔高唱赞歌,气氛鬼魅压抑,曼弗雷德克服心中的胆怯恐惧,勇敢地站出来,迎魔王而去。渐渐地,其他的乐器都敛声不起。他没有丝毫的惧怕和胆怯,这反倒使所有的恶魔都停了下来,惊异地看着这个不速之客。英国管、单簧管以及中提琴奏出了一个荒诞刺耳的变体,与开头遥相呼应,细致刻画了众鬼的好奇、疑惑、垂涎和阴险,音乐主题在赋格段不断展开、融合、变化――所有乐器都在持续不断的三连音中进入高潮,曼弗雷德响亮地呐喊:“请赐给我死亡!我是不会向你们屈服的!”激怒众魔的曼弗雷德立即遭受到残酷的暴虐,死亡真的是解脱吗?曼弗雷德渐渐丧失意识,陷入绝望……随着木管铜管协奏出和声,管风琴悠扬响起,以众赞歌乐段暗喻着曼弗雷德灵魂正在逐渐脱离肉身,音乐行进力度减弱,随着长音的奏响,乐曲缓慢结束。 《曼弗雷德交响曲》Op.58 3 标题交响乐《曼弗雷德》作为柴可夫斯基后期的巅峰代表作突出地刻画了一个反抗者的悲剧命运,至死不屈,却为能够找到光明的出路,鞭辟入里的反映了当时广大的农奴、群众与俄国知识分子不能相互理解的悲剧;曼弗雷德无惧黑暗,勇于反抗,不怕牺牲,鄙视苟且偷生,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反抗者的不屈形象,同时暗喻了当时俄国黑暗的社会政治环境,反映了作曲家的创作旨趣―为解放广大农奴群众而做出最大努力。尽管《曼弗雷德》这部交响曲充满着悲观绝望的矛盾性色彩,然而它却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反映了作者协同俄知识分子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强烈的反封建精神,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特质。生而为乐,柴科夫斯基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沉浸在乐海里凝练民族乃至世界音乐的精华,俄罗斯民族特质造就了这位作为伟大的作曲家,而他不仅仅属于民族,还属于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