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爱,叫“让孩子在痛苦里多待一会儿”

 拈花微笑图书馆 2019-05-17

1

最近,童童收到两位妈妈留言,一位妈妈说:

“我们家孩子不能做共情啊,我每次使用共情法,他本来已经不哭了,再重复梳理发生的事情时,就又大哭了!”

另一位妈妈说:

“有个亲戚把我儿子逗哭了,我当时就采用了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儿子也没事;但是后来只要提到那个亲戚要来我家,孩子就紧张兮兮不敢露面。”

这两位妈妈说的并不是同一个类型的事情,但背后却有着两个相同的育儿关键词:

生存和成长

孩子哭了,让她不哭;孩子饿了,让他不饿,这是在帮孩子解决生存问题。

而孩子哭了,让他学会自己面对问题而不再哭;孩子饿了,让她学会如何寻求帮助,让自己不饿,这就是在引导孩子成长

育儿中最考量父母智慧的,就是:如何把每个生存问题的解决,变成让孩子成长的机会?

这非常难。

即使我们学了再多的育儿知识,潜意识里,还是希望用了这些招数可以让孩子开心、快乐、顺利。

所以:

当孩子被欺负了,爸爸妈妈稍微安抚之后,马上就转移话题;

当和孩子梳理情绪时,孩子再次哭泣,我们就开始质疑共情……

这样是否正确呢?

当孩子陷入某些负面情绪后,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把他们解救出来。

其实,适当的让孩子在痛苦里多待一会,我们才能让这些生存问题变成孩子成长的机会。

2

我们都知道,想要保持心智健康,我们的大脑需要处于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之间。

我们经常会对那些抓狂愤怒的人说:“请你找回自己的理智”,其实不无道理。

当某个人特别激动时,他大脑的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成人尚且如此,孩子在这些方面更容易失衡,表现也会更严重。

育儿的本质就是,在孩子大脑可塑性最强的几年,通过父母的回馈和引导,让孩子建立一个平衡的心智模式。

感性和理性的平衡,本能和思辨的平衡,自我和外围的平衡,这样的平衡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更好与这个世界沟通。

但我们都太习惯在孩子平衡的状态下锦上添花,却常常忘记了每次孩子的哭闹,就意味着平衡模式的打破。

而所谓的“不破不利”,这时候的雪中送炭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3

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应对孩子大脑失衡。

其实,任何启蒙也好,教育也好,本质都是整合大脑,让大脑各个部位都能协作。

我们谈早教启蒙、全脑启蒙,是要保证孩子大脑掌管的每个部位都能够得到刺激。

孩子心智情绪管理,其实本质核心也是整合,让占了上风的负责感性的那部分情绪回归。

当孩子陷入某些负面情绪时,就是大脑失衡的一个指标。

这时,不该用任何的伎俩去拯救他们,比如分散注意力,强行制止不能哭……

这些方法的本质就是人为掩盖孩子失衡的问题,没有从根源解决问题,最终还是会从其他方面表现出来。

4

相反,我们要允许孩子在这样的痛苦里面多呆一会,帮助孩子引入理智的那部分,重建大脑的平衡。

可以用复述事实的方式,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孩子重新回忆当时发生了什么?让孩子再次面对、消化当时的痛苦。

但更关键的是:帮助孩子理解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发生这个?

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解读孩子的反馈,不要泛泛而谈。

在引入理智帮孩子恢复大脑平衡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再次出现情绪波动。

这就好比排毒一样,每一次的自我波动就是在自我消化这些情绪,直到最终可以真正接手,然后成为他们的人生经验之一。

当我们可以陪着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度过这些困难时光时,我们不仅仅让孩子生存了,也教会了她们今后面对困难的人生武器。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我希望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正确答案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心智平衡的人,一个理性且温暖的人。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有能力使自己保持在一条幸福之河的中央。

想象一下,人生就像一条河流,一边的河岸代表着“混乱”,也就是我们的感性情感。

它会让我们失控,陷入激流,被困惑和焦虑包围。

另外一边的河岸意味着“刻板”,也就是我们的理性逻辑,他会让我们强行控制每一个人和事,不愿改变妥协。

我们都是划着独木舟的人,我们需要做的是:

不管周围环境怎么变化,我们要保持在河道中央,避免撞上河岸,在中心飘荡才能享受人生。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孩子们的人生小船需要我们导航。

导航的第一步就是当他们撞上岸时,教会他如何再次找回河道中心的方法。

所以如果你爱孩子,那么就请让他在痛苦里多待一会吧!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