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摘|''上帝的天赋'':米开朗基罗如何装点西斯廷?

 浮生偷闲 2019-05-17

本文节选自《米开朗基罗》,

作者:[意]亚历山德罗·委佐齐,译者:潘源文,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司母戊工作室·文艺复兴三杰

1508年,尤里乌斯二世命米开朗基罗中断其正在进行的墓建工程,将其召回梵蒂冈,由此开始了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穹顶壁画的创作。米开朗基罗极不情愿地接受这一工作,先前他不断向教皇推荐拉斐尔,声称自己是个雕塑家,绘画非其所长,只是这样决绝的拒绝却让教皇更加坚持,他想通过在三角穹庐上绘制想象中的十二使徒,来完善其装饰。这一组被称为“阿喀琉斯之盾”的宏伟巨制,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为庞大的绘画,也成就了米开朗基罗在艺术史上不朽的成就。康第维在传记中如此描述,“米开朗基罗不拘泥于人物本身,不拘泥于宗教的情节,而是着重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着重凸显英雄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拉斐尔在看到这幅巨大的穹顶画时,慨叹称米开朗基罗是用上帝一样杰出的天赋在创造这个世界”。

穹顶画的尺寸是14米×38.5米,总面积539平方米。在天花板的斗拱处,分出了四个三角形的区域,以左右两面墙壁的八扇窗户顶端的拱形槽为底边,亦分出了八个三角形,它们所表现的是希伯来史传和耶稣的先祖的故事,置于整个穹顶壁画的底部。窗户上方有阴影笼罩,等待着理性带来的光明,无灵感的人们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上帝,他们中许多人被每天的生活所同化。这些景象代表着堕落于世俗生活的人类。在这些三角形彼此之间所形成的十二块空间又组成一组壁画,所绘制的是古代先知的形象。他们处于中间层,介于人类与上帝之间,具有神明的知识,担任了人类与上帝之间的调解人。先知和女巫代表的是一种神性的灵感凝视,接受理性的光辉,再传送给处于底层的人类。拱顶中央则是壁画的主体部分—《创世纪》。

《创世纪》的题材源自《旧约·创世纪》中的前九章,壁画也就以此为主线,由九幅图组成。其中,《上帝分开光明与黑暗》《上帝分开水陆》《上帝创造夏娃》《诺亚的献祭》《诺亚的醉酒》这五幅较小些,另外四幅较大的画作分别为《上帝创造日月》《上帝创造亚当》《逐出伊甸园》以及《大洪水》,这几幅作品被置于对拱弧之间。九幅图按照主题划分又可分为三组,第一组为《上帝创造宇宙》,第二组为《上帝创造人类》,第三组为《上帝的惩罚》,九幅画中的前五幅均以上帝的形象为中心构图。

周围的建筑框的壁龛上的十二位男女先知,分别是先知约拿、耶米利、但以理、以西结、以赛亚、约珥、撒迦利亚以及来自利比亚、波斯、德尔菲的女先知,这些人物形象性格明朗,激情高涨,显示出一种大气磅礴的创作胸怀。以西结的神秘而狂热,衬托着约珥的全神贯注,年轻的但以理精力饱满,神态引人入胜。先知耶米利是穹顶中最为凄凉的形象,他沉浸在异常悲哀的沉思中。在壁柱和饰带分隔的左右八个三角形中,米开朗基罗绘上了基督的祖先的故事,四角的大三角上是礼拜铜蛇、大卫杀死歌利亚、哈曼的受刑与朱迪恩杀死荷洛芬尼斯这四个旧约故事。每幅主题画的周围绘有二十个各种姿态的裸体男人像,起着装饰画面的作用。虽然由于建筑梁柱的分割形成了许多大小不一的独立画面,然而,令人惊异的是,整幅巨画有着完整的统一性。

米开朗基罗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述,而是倒着描绘《创世纪》的故事。在教堂的入口处,他首先以《大洪水》和《诺亚的醉酒》开始,表现堕落的人类的脆弱,然后再绘制上帝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过程,直至走向祭坛的末端的最后场景—这一叙事情节的安排表现了灵魂的净化,堕落的人类经过解脱和灵魂的净化,返回到了创造者的面前。在十二个先知与预言者的沉默注视下,人类演绎着自己的苦难历程。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包含着不同寻常力量的人体来表达的,他笔下的上帝慈祥而威严,裸体男子雄伟而圣洁,从中可以看出米开朗基罗的纯熟技巧与高超的人体塑造能力。整个创世纪布局宏大,色调强烈,显示出米开朗基罗对体感、量感与质感三种效果的驾驭能力,他以自身处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解最终让西斯廷穹顶与《创世纪》融合在一起。在创作过程中,他将自己封闭在教堂内,拒绝外界的探视,从脚手架的设计、题材的安排、草图的构思一直到上色,他事必躬亲,亲力亲为,天天仰卧在十米多高的脚手架上;当他最后走下脚手架的时候,眼睛已经毁坏,事后,他连读信也要把信纸放在头顶上方,长期高仰脖子的艰苦作业,使他的脖子已经歪了,据说他四年没有脱靴子,最后脱下来的时候连皮带肉一起撕了下来。他曾经写过一首诗,描述工作的艰辛,这也是他唯一的一篇描述工作的诗:

我总这么仰着脖子,似乎得了大脖子病,

就像那些到伦巴底的猫,

喝多了腐臭的河水,

我的下巴牵引着肚子,没个正常的模样,

我的胡子向着天,我的头颅弯曲向着肩,胸部如一只贪婪的枭,

画笔上滴下的颜料在我的脸上形成拜占庭的镶嵌地板,

我的肚子和大腿紧紧纠缠,多谢上帝,

我还能挪动屁股作身体的重心,

我的腰缩向腹部的位置,臀部变成秤星,

压平我全身的重量,我再也看不清楚了,

走路摸索,踉踉跄跄。

我的皮肉在前身拉长,在后背缩短,仿佛是一张弓。

请不要见怪,我一开口便是胡言乱语,

来吧,煽动我的自尊,

我可怜的绘画!须知我不是干这一行的!

他们把谁叫作画家?我?

不不不!他们找错人了!

300年后的歌德曾表示,没有到过西斯廷礼拜堂的人,无法了解一个人所能做的事。

在脚手架上日复一日的屈身仰视,米开朗基罗集中了所有的注意力,同时,他的灵感舒展,手中的画笔在一天天慢慢缩小着一块块距离,逐渐将穹顶的面积一点点填满。创作的不同阶段风格从越来越简化的构图与形式可以看得出来。米开朗基罗明显是照顾到了观者受到距离限制,他突出了主体的形象并且强调了活动的节奏。西斯廷穹顶画中最重要的作品无疑是第二阶段的作品《上帝创造亚当》。体魄丰满、背景简约的形式处理,静动相对、神人相顾的两组造型,一与多、灵与肉的视觉呼应,创世的情结在这一时刻集中体现。亚当慵倦地斜卧在一个山坡下,他似是刚刚睡醒,但是无力起身,他的右腿伸展,左腿自然歪曲,他的神情悲哀中透着一丝渴望和顺从,无力地微俯,左臂倚在左膝上伸向上帝,随时准备站起来。由于“明暗法”的娴熟运用,亚当的形象仿佛雕塑一般,显得饱满有力,瓦萨里称,“亚当呈现出来的美,是仪态上的,也是轮廓上的,这种美不像出自凡人的画笔和构思,而是直接源自造物主至高无上的创造力”。

顺着亚当的目光看去,上帝飞腾而来,他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而是一位现实生活中的巨人形象。在《创世纪》中的上帝形象与文本中的上帝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他不再仅仅是全知全能、冷峻的主父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米开朗基罗借上帝创世的故事,表达了一种人文主义的思想—他歌颂的是人,人的伟大,人的力量,人的创造,上帝被视为一个下降到人间的英雄形象。在整个创世纪中,对于米开朗基罗,光的创造似乎并不重要,重点在于人,人的创造。

《上帝创造亚当》中,上帝留着灰色的胡须与花白的头发,侧面展现出强有力的面容。他的左臂围着几名天使,个个双眼直视前方,他们的目光与上帝一致,加强了画面的方向感,同时,上帝的右手并未有衣服包裹,他正伸出右手,食指即将碰触到亚当的左手—这一上帝的形象是从未有过的尝试,是一种相当激进的表现手法。正是这两只手,象征了整个创世纪的开端。画面的焦点是人与神指头的接触,它并不在画面的正中央,而是稍稍偏左,这一静止的瞬间让人感觉到无限的动感,似乎亚当随时就要站起身来,而他一旦站起来,他那健硕的身材便会迸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

在《上帝创造夏娃》中,亚当正靠在树上昏睡,他身后的女性正俯身向上帝吁请,那便是由他的肋骨造的夏娃。上帝的目光充满坚定的慈爱,似乎是在鼓励新生的夏娃。人类的女性始祖身躯如男性一般,她背后的树干被认为是十字架的象征。整幅画作人物体魄丰满,背景形式简约,动静相对。

编辑 | 安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