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老区的绿色崛起

 忆茶阳风物 2019-05-17

恩施,是一块红色的沃土。有史以来,尽管我们的先辈用难以想象的牺牲精神去创造生活,可他们仍然没有完全挣脱山的束缚、水的制约。

历史上,恩施涌现出巴蔓子、田世爵、陈连升、秦国镛、向燮堂、温朝中、邓玉麟等一批民族志士和英雄,然而他们没有赶走苦难。

后来,恩施人民选择了革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湘鄂西、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恩施有97000多人投身革命,24000多人参加红军、游击队和赤卫队,12000多人为革命捐躯。

28年的民主革命,恩施有3万多儿女献身,土家人占60%。

血色的土地,见证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光辉的范例;鲜红的党旗,铭刻着共产党与老百姓的深情;厚重的历史,不休地书写着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恩施州400多万各族人民以革命老区精神自立,奋力撕下“老、少、边、山、穷”标签,重新定义自身价值,“养在深闺”的恩施终于迎来新生。

吹响脱贫集结号

宽敞明亮的大厅,排队机器取号。等候期间,有长椅可坐,有茶可饮,有洗手间可用……这种在一些城市银行大厅都难见到的待遇,在恩施市屯堡乡花枝山村茶厂收购处,茶农们早已习以为常。

谁能想到,这里两年前还是一片乱石荒地。一切,始于精准脱贫中的变革。

全州8县市均是革命老区,88个乡镇中,75个是革命老区乡(镇、办事处)。“尖刀班”作为军事用词,恩施人再熟悉不过。然而,自2018年起,“尖刀班”被恩施人赋予了新的内涵。

2018年1月16日,州委、州政府颁布脱贫攻坚1号令,下发《恩施州2018年脱贫攻坚作战方案》,要求发扬“尖刀班”精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

短短一个月,由20268名干部组成的2438个“尖刀班”奔赴一线,他们吃住在村、岗位在村、工作在村,谋划产业、跑项目、改善民生、调解邻里纠纷、代民跑腿办事……“尖刀班”成为决战贫困最有力的先锋,也逐渐成了群众最贴心的人。

与此同时,更多尽锐出战的扶贫力量正在向老区集结。恩施市花枝山村正是产业脱贫的一个缩影。

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单位杭州市对口帮扶花枝山乡村旅游片区开发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包括125户贫困户在内的287户村民受益,建观光旅游步道1500米、观光茶园200亩、休闲设施5处……

村里能人刘小英以“花枝山茶”品牌为抓手,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为茶农免费提供技术。

在省、州老促会扶持下,将茶厂建在茶园附近的乱石荒山中,鲜叶收购以电子秤自动计数,贫困户享有优价优先权,并为茶农提供叫号排队、喝茶坐等等贴心服务。

5月11日,花枝山茶厂收购处墙上,合作社2018年村民分红一览表分红比例栏显示,贫困户分红比例为8%,比非贫困户高出3个百分点。

这些贫困户中,有一部分白天在家采茶,夜间到茶厂务工,一年收入超过3万元的就有好几个……整村可望如期脱贫。

茶硒融合、茶旅融合、茶与民俗融合、茶与文化融合;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能人带动、善人捐助……恩施作为老区,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不断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社会扶贫群体不断涌现,脱贫产业由小变大,产业发展模式逐渐成熟,扶贫方式变得更加精准。

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引擎,以茶叶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正在形成。截至目前,全州茶园面积160余万亩,综合产值140亿元,恩施州建成全国最大的天然硒茶基地。恩施入选全国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恩施市、利川市、鹤峰县、宣恩县、咸丰县、巴东县成为“全国重点产茶县”。

2018年,恩施硒茶的杰出代表“恩施玉露”“利川红”成为国事活动茶叙用茶。2019年,成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绿茶和红茶类独家供应商。2018年,全州80万茶农人均茶叶收入4600元,占茶农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

近年来,全州统筹资金64.3亿元用于精准扶贫。宣恩、来凤、鹤峰3个县实现脱贫摘帽,165个村脱贫出列,21.08万人告别贫困,贫困发生率降至5.83%。利川、恩施、建始、巴东、咸丰5个县市可望今年实现脱贫摘帽。恩施开创的“旅游+”造血式扶贫模式入选联合国减贫案例。

老区精神代代传

5月12日,烟雨朦胧。

咸丰县忠堡大捷烈士纪念碑下方,“浩气长存”4个鲜红大字十分醒目。

放眼忠堡产业发展地图,这个山区贫困县的革命老区镇,工业园、红色文化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园鼎立的格局正在形成。

镇长罗朝远介绍,因县级工业园原址靠近大鲵保护区,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其迁至忠堡镇,选址马倌屯村。

要落实这个决定,忠堡镇面临的首个棘手问题就是征地。

罗朝远心里没底:地是肯定要征,但需要多长时间呢?

两个月后,马倌屯村村民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完成征地1500亩!“光靠做工作,两个月无论如何完不成任务。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大家骨子里的红色基因。”罗朝远分析。

84年前的6月12日,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的“忠堡大捷”在这里打响,战斗持续三天三夜。

“一更里来黑通通,姑嫂二人忙点灯;小姑推磨嫂烙饼,赶办给养手不停。

二更里来月满窗,嫂嫂淘米妹烧汤;放上几碗煎锅豆,干饭捞得香又香……”一首深情的支前小调,重现了当年恩施人民支援前线的感人场景。

枪林弹雨中,当地群众积极支援红军,送粮送水。500多名当地青年担任担架队员,运送伤员、掩埋牺牲战士遗体。

战斗结束后,270余名担架队员参加了红军。

“当年那么艰苦的环境,老区人民尚且能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当下脱贫攻坚,大家更加珍惜发展机遇。”罗朝远说,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老区精神代代传承,依然流淌在一代又一代老区人的血液中。

州老促会成立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在省老促会的关心支持下,历届老促会传承老区革命历史,弘扬老区精神,致力于老区建设发展,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和老区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为募集更多扶贫资金,吸引社会资源向老区建设方面汇集,州、县市老促会抓住机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建设的大环境下,积极争取职能部门和行业部门的倾斜支持;充分利用老区红色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公益资助;利用老区的政治优势,通过举办联谊、对接项目等活动,吸引有爱心的仁人志士到老区投资兴业。

老区精神正以更多方式传承。近年来,各级老促会采写编辑出版了《恩施州革命老区故事》3000册,发至全州8县市及乡镇;组织拍摄了反映恩施州老区为中国革命做出历史贡献的大型文献专题片,组织庆祝建军90周年和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并制作成光盘在全州播放。

州老促会会长于德海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区精神在全州蔚然成风,清明节前后祭奠革命先烈已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州老促会还会同州民政、文化和旅游、史志、新闻出版等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对州境内的革命遗址遗迹进行全面普查,清理出革命遗址遗迹917处。其中,已列入国家、省、州、县保护的122处,未列入保护的795处(其中新发现211处)。

目前,全州有1处革命遗址被列入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被列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7处被列入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扣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围绕建设“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和四大产业集群”、打造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目标任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开启了特色发展、绿色崛起的新篇章!

作者:谭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