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妈妈上几次的文章中提到了,我们对孩子发脾气,实际上并不是孩子的错,是我们自己的情绪没有得到宣泄。 今天,再跟各位家长朋友们探讨一下我们该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谐相处。 也许会有家长说,情绪就是情绪还能和它相处? 当然可以,那是你自己的情绪,你可以为它负责,为什么不能体验它,走完它?为什么不能带着爱,陪伴自己的情绪呢?为什么不能做你自己呢? 记得,儿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接他回家的路上,看他一路闷闷不乐。就故意问他,“今天是不是和小朋友闹别扭了?”只见他小脸憋得通红,说,“妈妈,我心中的小河被堵上了,水都到处乱跑了。”我一脸惊讶,“怎么?你心中的小河被什么堵住了?”他想了想说,“小朋友抢我的枕头,我不给,使劲推了她一把,她摔倒了,老师批评我。可是,又不是我先惹她的,我就觉得心里的小河堵住了。”我马上把他抱了起来说,“你没有错,不过下一次要好好说,不要动手,那样会伤着小朋友的。”儿子听了后脸上绽放了笑容,马上从我的怀里挣脱下来自己一蹦一跳地和我一起回家了。 这就是孩子,他很容易就可以做回自己,不舒服就说出来,而我们家长,对待自己的情绪会有很多层障碍。因为,我们被许多貌似成熟的经验所包裹着。一种情绪想要表达出来会有很多种顾虑,比如,照顾那个让自己发生情绪的人的“面子”;比如,自己的“面子”过不去,怕被笑话,怕别人说自己不合乎情理等等…… 还有,我们的情绪有时候可能并不是眼下的一件事情,而是由很久以前深藏在内心的记忆造成的。 比如,一个人从小被父母严格管教,不允许这样,不允许那样,不然就不是乖孩子。为了成为那个所谓的乖孩子,不做成人眼里的“熊孩子”,他内心所承受的压抑和矛盾久久不能释怀,并且因此还逐渐形成了一个越来越坚硬、越来越封闭的防护圈。 首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瞬间爆发的情绪呢? 第一步,你要感受到自己有一种情绪在发生,就是感受自己的当下,面对真实的感受承认就好。 第二步,潜入我们的情绪。既然情绪在某一个点发生,那么就让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它、承认它、感受它。 就这样一层层深入下去,细腻觉察和体会情绪的构成,像剥洋葱一样,把它一层层地打开仔细看清楚。 比如,面对“愤怒”这颗洋葱头的时候,你可以一层一层地看,第一层,“怒气”;第二层,“委屈”;第三层,“恐惧”;第四层,“悲伤”;第五层,对与人深深联结的“渴望”;第六层,“寂静”也就是当下平静。 其实,当你真的能够跳出情绪之外,去感受它的时候,那一刻,你内心的平静或者说“释然”就会自然呈现,也许那时你会为自己的情绪感到“好笑”,也许你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无论是所谓正向或负向的情绪,都有一个核心,就是我们本身具有的一个不动的“真心”,只是平时没有在意到这个发现情绪的“真心”而已。 当你可以把这颗“真心”调动出来的时候,你便可以超越情绪的束缚。你会带着觉察,去感受情绪的层次,而不再被它冲击。你就可以从情绪中自由。 ![]() ![]() ![]() ![]() 再者,对于那些更深层次的情绪,尤其是那些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心结,有些专家认为,如果你发现了它,就找个时间把它写下来,这会更有助于情绪的化解。 说实话,如果让你直接把这种困惑自己的情绪对着当事人发泄出来,真的是会难为情。 如果这种情绪只是在心里默默地给自己说,哪怕明里暗里用行动表达着不爽,它们就像生长在阴暗潮湿角落的蘑菇一样,一丛丛存在并生长着,会一直影响着自己。 你会发现这种情绪越是想要隐藏,在心里就会更加强化它的存在。就像黑洞的力量,让关系变得更糟。 比如,我们曾经为某一件事耿耿于怀,可是,碍于面子或其他,又不断用头脑对自己喊话“别计较,大度一些,不跟他一般见识”,忽略自己的感受。我们以为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它就能消失。可是,你也一定知道,这样的做法适得其反。 橘子妈妈就有过这样的感受,憋在心里很难受,最后,实在憋不住了,就直接说了出来,心想,结果大不了比现在还遭。说完了,我自己至少不会再纠结了。谁知道,说完了反倒解决了问题。有时候就是你敢不敢真实地面对自己的问题。 ![]() ![]() 与“情绪”和谐相处 遇见“情绪”, 我们要能看见它,感受它,诉说它。 只有它被好好聆听了, 我们才有机会把它放下。 或许从这一刻起, 你就可以做一个真实而有力量的人。 ![]() ![]() ![]() ![]() ![]() 采编:淑淑 | 作者:橘子妈妈 | 照片:网络 | 制作:佳佳 |
|
来自: lifenghong1205 > 《为人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