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 陈继昌

 木香草堂 2019-05-17

 陈继昌,广西临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卒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由于陈继昌抱病应殿试而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声名大振。察考又得第一,故又有“三元及第”之称。他是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

陈继昌在翰林院修撰国史三年后,被派放外任。历任陕西、甘肃、顺天等乡试典试官。道光六年(1826)任会试同考官。道光十年后,历任山东兖州知府、直隶保定知府、通水河道巡察、江西按察使等职。曾任山西、直隶、甘肃、江宁布政使。道光二十三年,进京受道光帝嘉勉。道光二十五年,官至江苏巡抚。一年后,因病辞官,回归故里。卧病三年,病故于家中。
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 <wbr>陈继昌陈继昌(1791~1849) 行书节录黄庭坚《钹为王圣子作序》

陈继昌多任外放官,所到之处,他办事公正廉明。做了许多兴利除弊、促教兴文的事情。尤以兴修水利,深得民心。
陈继昌善书法,有书法大家风范。能诗文,著有《如话斋诗存》。另有文《殿试策》。
应对联故事
人轻担重轻挑重;(挑 夫)
脚短路长短走长。(陈继昌)
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 <wbr>陈继昌
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 <wbr>陈继昌
 
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 <wbr>陈继昌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 <wbr>陈继昌





陈继昌状元匾

陈继昌续对挑夫
陈继昌自幼聪明,一生中创作过不少诗,作过不少对,还妙对救过人,深得人们的喜爱。这一天,陈秀才走到一条小河边,便坐在一棵大树下乘凉歇息。忽然,他看见一个年轻书生急奔河边,仰天长叹,又拱手作揖,似要向河中跳去。陈继昌急忙跑过去,拦腰把他抱住,然后劝慰道:“仁兄,何以如此轻生?使不得!使不得!”那书生低着头,泪如雨下地说:“唉,我枉受十年寒窗之苦,竟输给两个挑担的村夫。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人世啊!”陈继昌一问,才知原委。原来,他也是赴京赶考的书生,同行的还有两个挑夫。他们行到这里时,便笑着对他说:“相公上京赴考,想必满腹经纶。你看我们每人一百多斤,两人就担了二百多斤。现在就用面前的这件事,出个上联给你对,好不好?”书生想,我苦熬十年寒窗,熟读四书五经,还怕比不上你们这些从不沾书边的挑夫,便满口应允道:“我对出来,你等又如何?”“我们就挑起你走。若对不出,你要试一试,帮我们挑一下。”书生爽快地答应了。于是,那个挑夫就出了上联。书生听了,绞尽脑汁也没能对上。挑夫们哈哈大笑起来。书生羞愧难当,就弯下腰去挑那百斤重担。他一个文弱书生,就是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也挑不起来。脸孔一下涨得像关帝庙里的关老爷一样通红。挑夫们笑得更欢了,好一会儿才说道:“算了,算了,你担子也挑不起,还是转回家去再读几年书吧。”说罢,挑夫们嘻嘻哈哈管自走了。书生感到自己的脸就这么丢尽,一时想不开,便动了轻生的念头。陈继昌听罢,忍不住大笑起来。随即拾了把树枝,在地上写出了下联。书生见了,连连地拜谢:“兄真是高才!救了为弟一命!”陈继昌听了,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好了,我们一起走吧。”就这样,两人结伴而行,起早摸黑地在通向京城的大道上赶路。
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 <wbr>陈继昌

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 <wbr>陈继昌

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 <wbr>陈继昌灵川县潭下镇山口村的四方灵泉“四方灵泉”四个楷书字体,字径为25x25cm,字体书写洒脱,笔锋遒劲,笔划尾端均雕刻成五爪状,落款为“三元及第桂林莲史陈继昌敬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