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在歧路:鉴赏《别薛华》,论诗人王勃的豁达 歧路处总有离别,长路漫漫,长亭一别,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那马蹄下的滚滚尘埃,散不尽的离别之愁,雾霭蒙蒙中依稀可辨模糊的泪水。今天笔者要为大家推荐一首送别诗,王勃所作的《别薛华》。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诗人王勃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王勃是一位早慧诗人,但是他的一生似乎经历了很多次离别,而王勃也是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一生写过很多送别诗,其中就有一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成为了后人相别之际的互相宽慰之词。 这首诗是王勃与宰相之子薛华离别时所作,在诗中多体现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王勃在诗中细细描述了与友人分别于歧路上的所见所想所感。在送别之际,诗人感叹前路无穷,凄凄惶惶,独自问津。远看千里的道路,满载着我们的悲凉;凄苦的命运啊,缠绕着我们不幸之身。我们的心事都是一样的,都在辽远的地方漂泊;我们的生命,同样充满着痛苦与艰辛。罢了罢了,不管是去还是留,我们难道不都是梦中的人吗? 开篇“送送”、“惶惶”两个叠词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基调,用一个“穷”字表达诗人对人生经历离别的感叹,也抒发了对政治前景渺茫的悲叹。这句话是说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穷”字寓意世道艰难,开篇的两句点出作者对友人的担忧,将送走挚友时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颔联延续了首句的情感,讲述这漫漫长路,即使百年长寿的身体也无法吃得消,表达诗人对自己的不顺仕途有着刻骨之痛,也是对友人的深深担忧,句句肺腑之言,感情真挚。 诗中第三句与诗人所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在此处诗人抒发了自己与友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有着同样凄苦、艰辛的命运,既是为友人伤感,又是为自己感怀。 即便忧思甚多,但是也无法改变即将到来的离别。诗人便用“梦中人”来宽慰彼此,也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与友人分别的无奈之情。而在诀别之时,断言彼此都将互相入梦,即明说了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诗人也倍加珍惜这份友情不会忘怀。而诗人用一个“俱”字,意在表达双方都会珍惜这段情谊,似乎为全诗增加了一份约定。 整首诗的感情基调便为离别之苦。诗人善于运用很多离别时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多穷路”、“独问津”等,都渲染了一种离别时的氛围。然而,透过分别之不舍、离别之悲痛,我们也可以看出诗人在表达自己前途的不确定。所以全诗的悲苦之意,更多的是理想不能实现而造成的巨大悲哀。 而诗中的结尾,诗人将一切归咎为一场梦,既写出了人生虚无缥缈的特性,也表达诗人自身对现实价值和人生理想的怀疑和消解。似乎也表达诗人最终只得将一切痛苦归咎于人生的梦境,为结尾盖上了一层朦胧感。 这首诗少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的旷达乐观,彼时的壮志豪情不复存在。一首首的送别诗中,也体现了这位诗人的壮志难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