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说说今年春拍大唐和观古的两面东汉龙虎纹镜。时下宋辽金镜炒的火热,但是丝毫不影响我喜欢战汉唐的镜子。这种感觉类似明清官窑瓷器被炒的火热,但是很多人还是对五大名窑情有独钟。 回归到铜镜上来,战汉唐铜镜铸造是青铜器范铸技术的延伸和发展,并且铜镜范铸技术在战汉唐时期是三个巅峰期,此后逐渐没落下来。个人认为范铸最精美的铜镜是从王莽时期到东汉没落之前,从规矩镜开始,到画像镜,龙虎镜,半圆方枚。尤其大尺寸的镜子,内容极其丰富,纹饰极其精美,版模异常犀利。和战国镜的抽象美,唐镜的华丽美不同。汉镜从西汉时期把大量铭文引入整个镜饰中做独立纹饰,出现日光镜、昭明镜、双圈铭文镜等。到草叶纹、云雷纹镜把纹饰和铭文相结合作为整体纹饰,再到王莽时期规矩镜的出现,到画像镜、龙虎镜、半圆方枚镜都有很好的把铭文和纹饰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出现了浮雕图案及半圆方枚用印章形式入铭文的先例,让铭文正大光明的铸在铜镜主纹饰上,作为人们祈福和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 反观青铜器,商周青铜器是青铜器典范,到春秋战国青铜器达到又一座高峰,至两汉青铜器逐步没落。青铜器上有铸铭和刻铭,大都在各种青铜器腹内,或着在避开主纹饰的地方,且为阴文。而铜镜是以阳文的形式,在主纹饰区域,甚至完全作为纹饰装饰整个镜背。 尺寸:直径 20.5cm 厚 1.1cm 重 1250g 上面 这面东汉龙虎画像铭文镜绝对算是一面精品汉镜,下面看看局部大图。
此时期龙虎纹已经摆脱了四神文化的框架,龙、虎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四灵中的文化属性,而有其独特的发展,并演变为极具特色和时代意义的龙虎文化。在道教中,龙虎又有其特殊地位,早期承担着镇守四方的神灵,有着驱灾避祸,牵引升天的功用,东汉时期又被当做炼丹的代表。此镜龙虎吻间吐露阴阳之气交融调和的图景则为内丹学说的体现。龙虎下方饰有两仙人捣药的图案,所体现的是道家外丹学说,以药物为辅,集聚内丹。两捣药仙人应为王子乔与羡门。 外区七组纹饰所体现的是道家升仙思想,三组仙人分别为男仙之主东王公,女仙之宗西王母,天之尊神太一神。东王公头戴冠,身着仙袍,端坐于丹炉左侧,身旁仙气环绕,身后立一仙侍;西王母头戴胜,一手扶鬓,一手持镜作梳妆状,身后立一仕女;太一神伫立于神宫,凭栏远眺,俯视天下山岳。升仙之道,先觐西王母,后拜东王公,然后升三清朝太一,此三组神仙纹饰所表达的即为升仙思想。其间饰以浮雕青龙白虎纹饰,青龙白虎在道教体系中本就有牵引凡人升仙的功用,如汉代铜镜铭文“驾蜚龙,乘浮云,白虎失,见神人”即表此意。两组纹饰区间共同构成一幅天马车辇的图景,车后饰以山岳,可见马车于天上飞行,此为引人升天的载具,也是后续觐王母,拜王公,升三清的重要工具。七组图景共同组成一幅升仙图,不仅是社会文化的直观反映,也凸显了工匠的巧妙构想与高超的铸镜手法。 最外圈的纹饰比较卡通,这只走兽的嘴巴好性感,传说中的“香肠嘴”吗?😂 尾巴被创作者给夸张的加长了好几倍的长度。
好的纹饰版模的镜子自然会出好的拓片,好的拓片才会更有收藏价值,毕竟同样的镜子就这一面,很难找到第二面,所以拓片的收藏也变得很有意义。
不得不说的是,同时间段观古春拍也有一面类似纹饰的龙虎镜,惜裂,仍不失为一面好的品种镜来收藏。 这面龙虎铭文镜内圈纹饰是俩龙一虎, 围在钮座周围。
客观的说,相较于前面那面大唐拍卖的龙虎镜,这面版模要比那面稍逊色一点,但是个人认为仍不失为一面不错的品种。
这面龙虎镜铭文是顺时针旋读,和上面那面正好相反,个别字仍存在反写,通假字,错别字情况。根据观古拍卖官宣资料稍作修改:“铜*作镜大毋伤,巧工龙右成文章,左虎辟不羊(祥),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丰大(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寿敝金石如侯兮。”边缘为三圈不同形式的锯齿纹作为装饰,整体精美。 两面龙虎镜纹饰精美,设计巧妙,浮雕和线雕相结合的纹饰。且尺寸硕大,观古这面略小,也有18.8厘米之大,大唐这面更是达到了20.5厘米的超大直径。 因为个人喜好,啰嗦了这么多。只想说铜镜收藏也会跟其他收藏一样,逐步理性化,系统化,专题化。收藏的乐趣也不仅仅是收藏到了铜镜本身,欣赏和把玩。更多的是从一些特殊版别的纹饰内容里研究出来纹饰本来的含义,研究之乐也是乐在其中。 以上内容为笑雨一家之言,欢迎同好留言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