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缠论10年感悟》37:线段划分技巧之“结束标准”

 李李358 2019-05-17

■缠论中部(12):线段划分技巧之“结束标准”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线段的笔破坏、线段的特征序列、线段特征序列包含关系处理的方法、标准特征序列和特征序列的分类,都是为了本节课程服务: 如何判断线段的结束?判断线段结束有什么标准?线段线束的标准,就是出现特征序列的分型。下面将对线段结束的各种情况分别进行学习。  一、第一类特征序列的结束标准  第一类特征序列,是指第一元素与第二元素间不存在缺口。对于这类特征序列,其结束的标准就是 出现特征序列的分型,那么线段在其高点或低点处结束。如图一和图二所示。

图一:第一类向上线段的结束标准  如图一所示,当第一类向上线段出现特征序列的顶分型时表明该线段在其高点处结束

图二:第一类向下线段的结束标准  如图二所示,当第一类向下线段出现特征序列的底分型时,表明该线段在其低点处结束。  二、第二类特征序列的结束标准  1、标准情况:  第二类特征序列,是指第一元素与第二元素间存在缺口。对于这类特征序列,其结束的标准就相对复杂一些,因为出现缺口,表明原线段走势比较强。其判断结束的标准,就是其后的线段出现特征序列的分型。而且,其后的特征序列分型,不再区别是否有缺口这种情况。例如,有线段A,其特征序列的第一元素和第二元素间有缺口,那么,就要等其后出现的线段B出现特征序列的分型。因为如果其后的线段B都结束了,那么线段A也就结束了。如图三和图四所示。

图三:第二类向上线段的结束标准  如图三所示,当线段B出现特征序列底分型时(见图中粉色线段所示),表明第二类向上线段A在其高点处结束。其逻辑是,此时线段B出现底分型线束,故表明前面的线段A也是结束的。而且,线段B不再区分其特征序列的第一元素和第二元素间是否有缺口的情况。

图四:第二类向下线段的结束标准  如图四所示,当线段B出现特征序列顶分型时(见图中粉色线段所示),表明第二类向下线段A在其低点处结束。其逻辑是,此时线段B出现顶分型线束,故表明前面的线段A也是结束的。而且,线段B不再区分其特征序列的第一元素和第二元素间是否有缺口的情况。  2、特殊情况  第二类特征序列的结束标准,就是上面所说的线段B出现分型,从而证明线段A的结束。但有时等线段B出现分型时,可能会错过快速发展的行情。因此,结合我的实际应用经验,可以添加一个条件来进行辅助判断,就是当线段B封闭了线段A的缺口后,也可以认为线段A是结束的。具体如图五和图六所示。

图五:第二类向上线段的结束标准(特例)  如图五所示,向上线段A其特征序列属于第二类,即其特征序列的第一元素和第二元素间有缺口,但当线段B能够封闭线段A的特征序列缺口时,表明线段A在其高点处结束。理由如图一所示,当封闭了特征序列缺口,就可以归纳到第一类特征序列来进行处理,即当向上线段A出现了特征序列的顶分型时,表明线段在其高点处结束。

图六:第二类向下线段的结束标准(特例)  如图六所示,向下线段A其特征序列属于第二类,即第一元素和第二元素间有缺口,但当线段B能够封闭线段A的特征序列缺口时,表明线段A在其低点处结束。理由如图二所示,即线段A出现了特征序列的底分型。特别提醒,上面图例的前提都是假设线段的特征序列都是标准特征序列,在实际中如果不是标准特征序列,必须先进行特征序列的包含处理,变成标准特征序列后再进行上述判断。  上面的判断标准看似“非常复杂”,这也是许多人学习缠论的难点,也是缠论被诟病的地方之一。之所以被诟病,是因为许多人认为,在实际的操作中,用简单的“笔”就足够了,大道致简,特别是对于大周期中的操作更是如此,所以没必要搞到如此复杂,甚至不必学习线段。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善。所以我本人还是坚持大家学习线段的相关内容,理由如下:一、虽然在大级别的操作中,用“笔”貌似就足够了,但由于“笔”存在“小转大”这种情况,即明明没有看到“笔”背驰,但却转势了,这就必须靠分析其内部结构来进行处理。而分析内部结构,就必须懂得如何判断线段的结束。二、判断线段结束,是同级别分解的最佳应用方式。这些相关的内容,后面的课程中仍会有详尽的介绍。当前的重点,就是把上面的方法牢牢掌握,为后面的应用做好准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