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文字,六个你或许不知道的冷知识

 二少爷收藏馆 2019-05-18

纵观历史长河,从人类文明的摇篮美索不达米亚(现今伊拉克)到辉煌的古埃及王朝,从诞生神秘玛雅文化的美洲大陆到象征汉字起源的中国商代,人类至少曾四次分别创造出完整意义上的独特书写体系。还有一些至今尚未得到释读的文字,譬如来自印度河流域和复活节岛的古文明印记 。

尽管历史上并非所有文明都有发展书写行为的需求,但成千上万年来人类一直都在寻找相互沟通、辅助记忆和反思自身的方式。远古时代,人类聚居地的墙壁或工具上都有铭刻的痕迹,在数字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同样参与着相似的“制造“印记的过程。

文字究竟从何而来?而人类为何会开始写作?本期推送,大英图书馆将为你揭开谜题,带你深入探索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书写历史,讲述这些书写体系的独特故事。

冷知识 1:美索不达米亚与楔形文字

学者们一般认为,最早的书写形式出现在约五千五百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现今伊拉克)。随后,早期的象形符号逐渐被一套语音上表现为苏美尔语(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苏美尔)和其他语言的复杂文字系统所取代。从公元前2900年开始,人们开始用芦苇笔把这些文字印刻在湿润的粘土块上,从而有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楔形文字。

▲ 来自古巴比伦的石泥板,拥有四千年历史,记载了供奉给寺庙的牲口和驴子数量。©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楔形文字的书写在此后历经六百年逐渐定型。书写上的弧度有所减弱,文字符号更加简化,而象形符号在外观上与它们所指涉的物件之间的直接联系逐渐消失。大约在同一时期,这些最初由上至下阅读的符号,变成了一行一行水平分布的由左至右阅读的形态(纵向的文字排列形式被用在了更为传统的公告文件中)。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文字符号也进行了重新调整,它们通通逆时针地转了九十度。

▲ 拥有四千年历史的古老碑刻,上面记录着工人的工钱。©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最终,在公元前2340年,苏美尔落入了萨尔贡一世,也就是阿卡德王所统帅的军队手中,他们是早前与苏美人并存的北部闪族人。这时,楔形文字经过几百年的演化,以双语兼用的形式为阿卡德人所使用。作为新一代阿卡德领袖,萨尔贡急速开疆拓土,并建立了从今天的黎巴嫩延绵至“下海域”(即波斯湾)的帝国。如此一来,多达十五种语言都开始使用脱胎于楔形文字的文字符号。

▲ 这块拥有五千年历史的石板刻有早期楔形文字,用于记录付给工人的薪水。©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在至少公元前200年以前,苏美尔语仍然属于一种用于学习的语言。而楔形文字作为记录苏美尔语言的文字系统,却比它多活了近三个世纪之久:进入基督纪元之后,楔形文字仍然作为其他语言的书写体系而存在。目前可推测到制作年份最晚的以楔形文字写就的文件是一份来自公元75年的天文记录。

冷知识 2:开启字母表演变史的埃及文字

最新发现显示,埃及书写历史所发生的年代与美索不达米亚的相当接近。在位于埃及阿尔科威(El-Khawy)岩画遗址有大量记录祭祀仪式的画面,其中最早可追溯到约公元前3250年,这些岩画展现了与早期象形文字相似的特征,刻在岩石上的符号有一部分几乎高达半米。

▲ 来自三千六百年前刻有古老象形文字的石灰岩石碑,这是献给欧西里斯神的赞歌。© British Library Board

自公元前3200年,埃及的象形文字便开始出现在一些小型象牙板上,用于标记前王朝时期蝎王一世位于阿拜多斯的墓葬里随葬品,还有一些象形文字则出现在用于研磨化妆品的仪式用具表面,譬如著名的古埃及文物纳尔迈调色板(Narmer Palette)。埃及人也是最早使用芦苇刷或芦苇笔蘸墨水进行书写的。这种墨水书写在希腊语中被称作僧侣体(hieratic,意即“祭司”的手迹),而我们在碑刻上看到的石刻或描画的字符则被称作象形文字(字面意为“神圣的雕刻”)。

石刻和书写的字符在时间上相当接近。这意味着埃及的书写从早期开始就蕴含着两种功能:其一用于宗教仪式,像石刻文字那样作为展现给世人的书写;另一种则是用于皇家和神庙的行政事务。约从公元前1850年开始,埃及的书写体系开启了字母表不断演化的历程。

冷知识 3:中国与甲骨文

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出土于如今河南安阳附近,位于黄河的其中一条支流流域,距离北京南端五百公里。商朝晚期(公元前1300-1050年)的君王在这里定都并在占卜仪式中使用动物的骸骨。

▲ 三千年前古代中国用于占卜的甲骨。© British Library Board

几百年来,农民们总能找到不少甲骨的碎片并把它们卖作中药里的“龙骨”。直到1899年,身为朝廷命官及学者的王懿荣辨读出了这些甲骨表面的文字并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作为中华文明早期的文字记录,这些铭文提供了断代的依据,也增添了几百年间中国的历史和语言学知识脉络。这些甲骨(通常是牛的肩胛骨或乌龟的甲壳)记录了向皇室先祖询问的各种问题,譬如庄稼的轮作、战争、子嗣,甚至还包括牙疼。迄今为止,约有十五万件甲骨出土,包含了超过四千五百个不同的文字,其中不少可以辨认出是今天仍然使用的一些汉字的雏形。

▲ 来自古代中国用于占卜的甲骨。© British Library Board

不过,商代的读者恐怕就读不懂如今的中文了,大部分甲骨上的文字仍未被解读出来。即使是已经辨读出来的文字在功能和形式上也有显著的改变。不仅因为象形文字逐渐变得抽象,随着书写语汇的不断增加,文字本身也发展出了更加复杂的形式。发音和含义相近的汉字,它们往往有着基本的构成字型。从古代开始,中文汉字正是以这种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表现语言的声音和概念。

冷知识 4:中美洲与玛雅文明

从最新的考古发现人类得以证实,在公元前900年,中美洲地区(从墨西哥南部一直到哥斯达黎加)出现了书写的形式。已知的中美洲文化与语言包括了来自玛雅人、米斯特克人、阿兹特克人和早期的奥尔梅克人与萨巴特客人的书写形式,然而这些最新考古发现继续拓宽了我们对该地区文化和语言范围的认知。

▲ 刻有玛雅文字的大型石灰岩石碑,来自公元647年。©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前殖民地时期的中美洲存在着两种书写体系:

开放型系统:作为文本记载的一种手段,它与特定语言的语法和语音结构无关。它们主要作为一种方便记忆的窍门,引导读者无须仰赖既定受众的语言背景也能读懂文本的叙事。这在阿兹特克人和其他墨西哥中部的社群中相当常见。

闭合型系统:和既定语言的语音和语法结构紧密相关。它们针对特定的语言社群,并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书写的运作形式相类似。我们可以在玛雅语中找到这类闭合型系统的例子。


在前殖民地时期的中美洲,书写者的地位相当地高。玛雅的艺术家往往是帝皇家族里较年轻的儿子们。圣典的保管人,是地位最高的书记中枢,他们既是图书馆管理员、历史学家、谱系学者、纳贡记录员,也是婚礼策划人、祭祀的主持和天文学家。

今天,仅仅只有四部前殖民时期的玛雅典籍留存了下来,整个地区留存的文本也不超过二十件。这些法律文书绘制在鹿皮和树皮上,就像许多建筑物那样,上面覆盖了一层抛光的石灰或石膏涂层。关于前殖民时期中美洲的书写,其深度和复杂性仍然留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由于大部分留存到十六世纪的材料遭到了西班牙征服者们的焚毁,许多历史证据是缺失的。

冷知识 5: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

在印度河流域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西北部地区,我们发现了一些带有像是书写文字图案的物件。使用这些图案的社群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这是印度河流域最为发达的历史聚落。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高度集中的城市文明在此持续繁荣了将近七百年,随后这些城市均走向了衰落。

▲ 印度河流域巴基斯坦和北印度地区出土石刻印章上的图案。© British Library Board

虽然目前已经出土了来自该文明的五千件藏品,其中最长的铭文包含了二十六个字符,但大多数仅仅还有刻有三至四个字符。已经释读的四百个独特字符就数量而言远远未能达到一个成型的以语词为基础的书写体系标准。这些字符的数量和前王朝时期的埃及象形文字以及早期的苏美尔文字十分类似。因此,学者们认为印度河流域的文字正像上述两个书写体系一样,有可能包含以字符和音节构成的字形。

冷知识 6:复活节岛上的神秘文字

十九世纪,拉帕努伊出土了约二十四块刻有字形的木板。“Rongorongo”(隆歌隆歌)是拉帕努伊人自己用来称呼这些物件的术语,当时的传教士把它解读为“用于吟唱的铭文”。

▲ 矗立在南太平洋复活节岛上的巨型石像。

但在文物出土时,如何使用这些木板的知识已经失传了。这些字符表现了人、植物和动物的主题。这里面有一百二十个各自独立的基本字形用于文本写作,长的则包含两千三百个字形,而短的仅有两个字。“隆歌隆歌”究竟是辅助记忆的工具还是语素或音节字符系统,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正如它还有可能是第六种独特书写体系的起源。

▲ 拉帕努伊(复活节岛)出土的木板,上面刻有象形字符。© British Library Board

时至今日,关于书写的起源仍未有太多定论,也正因如此,它依然是一个让人兴奋不已的研究领域。新的考古发现总能轻易地更改埃及、中国和中美洲书写起源的年代。与此同时,就像印度河流域地区和拉帕努伊的那些亟待解读的文字一样,新的解读也能将我们一度认为相互分隔的文化联系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