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该诗减一字就可成词,为唐诗压卷之作,诗人作品较少但绝唱多!

 文化点心铺 2019-05-18

同样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样式,诗和词在地位上却是有着很大差异。在很多诗论家眼中,词为诗之余。也就是说词只能算是诗歌的一半,不能和诗相提并论。人们常说“诗庄词媚”,这也和词的出身不高有极大关系。读诗,犹如和一位庄重的士大夫谈古论今;读词,则好像和一位温柔娇媚的女子闲聊家常。

然而,作为吟咏情性的文学样式,诗和词各有各的长处。诗比词要直白大气,开阔宏达;词比诗要低回婉转,隐晦深致。而且,很多诗和词是可以互通的。今天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唐诗,只要稍加调整,即可成为一首宋词。这首诗就是唐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它和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王昌龄的《长信愁》一起成为唐诗的压卷之作。

凉州词 王之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如何变成词了?减掉一个“间”字即可。“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体会诗和词的差别:一个大气直白,一个深婉迂回;一个如大鹏扶摇直上,畅快淋漓,一个如慢慢饮酒,重在回味。这首诗的作者王之涣,诗作留存较少,仅有6首,但却出了2首千古绝唱,这首即是其中之一。另一首就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写出塞远征的战士们的思想感情的。他们从驻地出发,度过黄河,到了凉州城,而后再出玉门关到边境抗击敌人。当时,作者到了凉州以后,听到了哀怨的笛声,就写下了此诗。开元天宝后期,唐玄宗只顾自己淫乐享受,不务边防,不关心边疆战士疾苦。因此这首诗就是作者同情边疆战士的艰辛替他们发出的呐喊。虽然是怨词,但境界阔大,很有气势。

开篇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采用写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边关大漠风景图。这两句是说:将士们越往西走,就距离黄河越远了。思乡之情让他们忍不住回头望来路,黄河就如在天际一般,好像要远上到了白云里。而玉门关了,也变得很小,远远望去,孤独的矗立在群山脚下。

这两句上写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下写边疆战士们所处的荒凉境地,为后文刻画人物心理做好了准备;其次,前句是动景,写出了黄河奔腾不息的动态美,后句是静景,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这一动一静之间,作者就把眼中所见到的边塞壮阔辽远的景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不愧为千古绝唱。

后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由《折柳歌》化出“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煞行客儿。“在这样的环境里。突然听到这样一声幽怨的笛声,怎能不叫人生起思乡之痛了?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说再往西走,出了玉门关,环境就更加恶劣了,气候也更加寒冷了。在那里,连春风都吹不到,杨柳枝自然也不能发青出芽了?到哪里去折杨柳枝送别,笛声再幽怨也是枉然。

整首诗苍凉悲壮,情景交融,含义深刻,情感强烈,受到后世激赏。作为一位关心国家民生的诗人,王之涣深感边疆战士的痛苦,为他们向统治者呐喊,希望统治者像“春风”一样度过玉门关,关心边防,整饬防务。可是这毕竟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此时的唐帝国已经积重难返,各种隐患盛层出不穷,危机四伏。作者的这首诗就是很好的证明。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