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凄凉!词人53岁,无家无国无子女,一首词作道尽物是人非的悲伤!

 文化点心铺 2019-05-18

一位网友曾说“如果李清照活到当下,至少也是个清华北大教授的级别”。当他一出此言,便立刻遭来一顿炮轰,很多人留言说“清华北大教授的位子太委屈李清照了,根本配不上李清照的才华。”对此,我也深以为然。

李清照虽然生活在遥远的宋代,可是她的魅力却穿越千年,在现代社会依旧发出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一大票粉丝。粉丝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都对她“千古第一才女”的称号深赞不已。李清照为何会吸引我们了?我想除了她的才华,就是她对爱情的执着吧。

在古代社会,男女婚姻多数只是义务,没有什么真挚的爱情可言。然而李清照却不愿意受世俗束缚,在词作中大胆抒发她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对丈夫的深情,处处真情流露,这不仅在当时的时代,即便是在现代社会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今天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词就是李清照的一首真情流露之词,最是凄美伤感。在词中,词人抒发了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以及她愁绪满怀连小舟也载不动的痛苦。这首词就是《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下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

武陵春 李清照(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即公元1135年,词人避居浙江金华时所作。当时的她已经53岁了,无二无女无家无丈夫。而且当时北宋朝廷也被金人所灭,不得已偏安江南。面对自身的孤苦无依,面对国破家亡的惨剧,词人心中的痛苦与悲伤都化成了血泪融入了这首词里,因此该词极其悲苦。

首句是写作者眼前所见之景。狂风肆虐,吹落了很多花朵,满地狼藉,一片凄凉。在这句中,作者没有正面写风的狂烈,花的飘零,而是用“风住尘香”四个字从侧面来写狂风过后的情景,开篇就极其含蓄蕴藉。而且,风打落了无数花瓣之后并没有停歇,而是仍在继续吹拂,于是落花的香气仍然传来,可是却更显得不堪,更加凄凉。

紧接着,作者写到了自己对眼前所见之景的感受:日色已经很高了,但是词人却不想梳头,内心愁苦无比。故人云“女为悦己者容”,现在丈夫没有了,家没有了,国也没有了,她与丈夫搜集的文物也没有了,自己又流落异地,四处飘零,就像这眼前的残花一样,又有什么兴致去梳妆打扮呢?一个“倦”形象贴切地写出了此时词人心灰意懒的情态。

第三句和第四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则一改前两句的含蓄蕴藉,纵情流露,直白强烈,感人至深,揭示了心中的悲苦。“物是人非”已不仅仅是作者一人的“物是人非”,而成了多数人的人生常态,在动荡年代代有普普遍性,因此还有什么可说的了,于是“无语泪先流”。此处的直白是前面的含蓄隐忍之后,感情积聚而出的结果,明知无人可诉,却还是不得不诉,最后倾泻而出,满腔凄凉。

下阕是写词人想出去划船散散心,结果却愁上加愁。李清照喜欢游山玩水,所以借游览来疏解情绪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双溪”是金华的一个风景区,有一大片湖水,因此词人说“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可还是,她心中的痛苦太深了,哀伤太重了,岂是划划船赏赏春就能消除的?所以,此人还没出门了,只是打算这样出去划船,转念一想,还是算了。因为自己心中的愁太重了,怕小舟都载不动这许多愁。

下阕历来受到后人大加赞赏,构思新颖,设想独特,情意真切。前两句写打算出去游玩划船,情感是欣喜的;可是,紧接着就一转,情感又重归凄凉悲伤。这情绪的瞬间波动,极其微妙,又极其感人。尤其是“闻说,也拟,只恐”简直传神至极,将词人心中情绪的变化之快之微小之真实,贴切而生动的刻画了出来,真是令人赞叹词人的用字能力之高。

“愁绪”是无形的,可是在这首词中,词人把无形的愁绪化作有形的物体,可以用船来装载,真是新奇独特;这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初。最后,词人还是没有出去泛舟,而是依旧独坐屋内,独自悲伤哀叹。词尾虽没有说明,但是我们却可以想象得出词人当时的处境是多么凄凉。读到这里,真是令人为之同悲!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